平遙市樓

平遙市樓

市樓興建的年代遠無可稽,唯知17世紀前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曾重修。有清一代,晉商稱雄天下,平遙市面空前繁榮,當政者無不注重市容建設,而且商家也爭相資助。市樓於清代中晚期以及20世紀90年代曾先後數次修葺。被錄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遙市樓
  • :18.5米
  • 占地:133.4平方米
  • 平面:呈方形
  • 重修時間:1688
此樓為三重檐木構架樓閣,高18.5米,歇山造。黃綠琉璃瓦頂。樓之底層面闊、進深各3間,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中間南北向是通道,東西兩邊磚砌台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磚牆。市樓既居於平遙城“天心十道”處,則應有東西向的橫街,在此卻因地制宜,在東西兩邊的台基上各有磚券拱門一道,與南大街路面交匯成一個象徵性的十字形通道。樓下四周置木柵欄圍護。樓之上架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葉,明間平身科一攢。平座斗拱為五踩重翹,平身科兩攢,角科施附角斗,廂拱做成鴛鴦交首拱,滴珠板狹窄,斗拱全部外露。二座平座上築廊,前後有隔扇門裝制,內設前後神龕,武聖關帝像與觀音大士像相背而坐。更上一層,北向的檐下曾懸有魁斗星君像。上層檐下斗拱七踩,平身科三攢,皆出翹。樓頂屋面的彩色琉璃瓦鑲成“囍”、“壽”圖案。樓下的中央路面覆蓋著當年的“金井”,對此卻鮮為人知。
平遙市樓平遙市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