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北鯢

巫山北鯢

巫山北鯢( Ranodon shihi(Liu, 1950) Wushan Salamander),屬於兩棲綱有尾目蠑螈目 )、小鯢科動物,雄鯢151毫米-200毫米,雌鯢133毫米-162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巫山北鯢
  • 拉丁學名:Ranodon shihi(Liu) Wushan Salamander
  • :動物界
  • 兩棲綱
  • 有尾目
  • 小鯢科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生物學資料,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頭長略大於頭寬,唇褶發達,犁骨齒2短列,間距寬,呈へ形,前頜鹵較大。皮膚光滑,肋溝11條左右;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多達對方的掌、跖部;掌、跖部腹面有層角質,指4,趾5。尾高甚側扁,尾肌和鰭褶發達。體尾黃褐、灰褐或綠褐色,有黑褐色或大斑,腹面乳黃色或有黑褐色細斑點。
成體體型肥壯,雄鯢全長151~200 mm,雌鯢全長133~162 mm (最長可達200 mm左右) ,雄、雌鯢尾長分別為頭體長的87%和71%左右。頭部扁平,頭長略大於寬; 唇褶發達; 前頜囟較大, 犁骨齒2短列, 間距寬,軀幹略呈圓柱形; 尾肌發達,尾基部圓,向後逐漸側扁; 背鰭褶起自尾基部,尾末端鈍圓。皮膚光滑,眼后角到顳部有一條縱溝;體側有肋溝; 頭體條11條左右腹面光滑,有頸褶。前、後肢較長而粗壯,貼體相對時指、趾互達對方的掌、跖部; 掌、跖部腹面有棕黑色角質層; 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指、趾末端角質層似爪狀。體尾黃褐色、灰褐色或綠褐色,有黑褐色或淺黃色大斑; 腹面乳黃色,或有黑褐色細斑點。卵袋外壁較硬,自然彎曲外側長度60~105 mm (重慶巫山) 或123~165 mm(湖北神農架) ,中段直徑9~14 mm; 卵乳黃色呈圓形,卵徑 7 mm。幼鯢體尾灰藕褐色,散有小黑點,腹面乳黃色,尾後段 1/4為黑色; 外鰓3對; 末端角質層似爪狀。
巫山北鯢巫山北鯢

生活習性

棲息于海拔900米-2350米的山區流溪中。溝內石塊甚多,水流平緩,一般兩岸植被較為豐富。成鯢以水棲為主,多伏於水內石下,少數岸上活動。3月下旬至4月為繁殖季節,雌鯢產出卵鞘袋1對,共有卵12-42粒。
主要捕食毛翅目等水生昆蟲幼蟲及金龜子等。

種群分布

分布於河南(商城)、陝西(平利)、四川(東部)、湖北(西部)重慶(北部)。

生物學資料

該鯢生活于海拔900~2 350 m的山區。成體多棲於小山溪內石下或溪邊土穴。一般流溪水面寬1~2 m,水深10~25 cm,其兩岸植被豐富。成鯢主要以毛翅目等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和蝦類、藻類為食。每年3月下旬至4月為繁殖季節,雌鯢產卵袋一對,一端相連成柄,黏附在水內石塊底面。剛孵化的幼體全長24~28 mm,多棲於水流平緩的石下或岸邊石間。
巫山北鯢巫山北鯢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近危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