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泉鎮

嶺泉鎮

山東省莒南縣嶺泉鎮位於縣城西部,鎮政府駐地西嶺泉村距縣城7公里,東南與十字路街道辦事處相鄰,南連板泉鎮,西南與河東區隔河相望,西北與道口鄉接壤,北靠筵賓鎮。兗石鐵路橫貫該鎮南部,莒(縣)阿(湖)公路、良(店)沂(南)公路以及文(疃)泗(水)公路在駐地交匯。1996年8月撤鄉建鎮,全鎮總面積61.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嶺泉鎮
  • 別名:西嶺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莒南縣
  • 下轄地區:69、7平方公里
  • 政府駐地:西嶺泉村
  • 電話區號:0539
  • 面積:61.61平方公里 
  • 人口:62782人(2017) 
  • 方言:北方方言-膠遼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莒南站
  • 車牌代碼:魯Q
  • 民族:漢、苗、黎等民族
  • 建鎮時間:1996年8月
  • 地形:平原
  • 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大豆
概況,沿革,下轄村莊,自然地理,城鎮建設,經濟概況,民營經濟,農業發展,金融商貿,文教衛生,社會事業,特色景點,

概況

莒南縣轄鎮。位於縣境西部。常住人口62782人(2017)。轄3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西嶺泉村,距縣城10千米。

沿革

原為嶺泉區,後改為嶺泉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面積60.7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轄西嶺泉、劉家嶺、徐家嶺、房家嶺、解家嶺、西高家嶺、東高家嶺、彭家嶺、小溝頭、王家溝頭、崔家溝頭、薛家墩後、彭家墩後、化家廟子、前葛家集子、西怪草、殷家莊、南大官莊、梨杭、孫家寨、南小官莊、後左山、前左山、後柴溝、後鮑家、孫家怪草、中柴溝、淇岔河、大聖堂、前柴溝、西石溝、河北石溝、河南石溝、石汪崖、徐家石溝、宋家石溝、東石溝、大葛家集子、馬棚官莊、楊家淵子、呂劉淵子、石門亭、王家怪草等44個行政村。1996年,撤銷嶺泉鄉,設立嶺泉鎮。

下轄村莊

嶺泉鎮轄37個行政村,它們是西嶺泉、鮑家、大葛集子、前葛集子、化家村、彭家墩後、薛家墩後、溝頭村、崔家溝頭、劉徐嶺(由劉家嶺、徐家嶺合成)、房家嶺、高嶺(由東高嶺、彭家嶺合成)、解家嶺、西高嶺、淇岔河、梨杭、大聖堂、孫家寨、殷家莊、大官莊、小官莊、西怪草、前左山、後左山、前柴溝、中柴溝、後柴溝、王家怪草、孫家怪草、渰子村(由呂劉渰子、楊家渰子合成)、於家渰子、馬棚官莊、石門亭、東石溝、北石溝(由石汪崖、河北石溝合成)、中石溝(由徐家石溝、河南石溝合成)、西石溝,全鎮共15043戶,有漢、苗、黎等民族。
嶺泉鎮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

境內大部分是平原,西北部是南北走向的低矮丘陵。左山村西部丘陵地段於2003年發現了恐龍腳印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蹟專家鑑定為白堊紀恐龍腳印化石,開發前景十分廣闊,恐龍地質公園正在規劃建設中。主要河流有雞龍河、黃龍溝等,境內流程10.5公里。礦產資源主要是紫色砂岩和頁岩風化土,紫色砂岩主要分布在境內東南部,已大規模開採利用,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頁岩風化土主要分布在紅土嶺及周邊地帶,貯量豐富,是理想的建築原材料,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嶺泉鎮

城鎮建設

1996年8月建鎮始,進行小城鎮規劃,2003年拓寬南北大街1.1公里,拓寬中心東西大道達23米、1500米長。2005年向西延伸500米,完善了綠化、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完成鎮駐地建設面積5000平方米,公共建設面積3500平方米,投入1200萬元。分別投資120萬元,建成中學二號教學樓及中心國小教學樓。至2006年,沿街各單位都已擁有了辦公樓。初步形成了兩橫兩縱的城鎮主幹道格局。2017年11月淇岔河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經濟概況

嶺泉鎮耕地面積4.6萬畝,依然是傳統的農業大鎮,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大豆為主,是莒南縣小麥的重要產區,1991年被列為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鄉鎮。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桑蠶、淡水養魚、蔬菜、石材加工、建材加工、生畜養殖、煙花爆竹等逐漸成為嶺泉鎮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5.5億元,實現GDP2.2億元,財政收入853萬元,入庫稅金281萬元,人均收入達3019元。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6.7億元,實現GDP2.7億元,財政收入960萬元,入庫稅金370萬元,人均收入達3660元。2006年,實現GDP3.6億元,入庫稅金470萬元,人均收入3985元。

民營經濟

該鎮自上世紀末起,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初步形成兩區(嶺泉項目區、渰子項目區)兩帶(紫砂岩石材開發帶和紅土嶺頁岩制磚產業帶)兩戶(柴溝花生農產種植戶和新興電子商務專業戶)的民營經濟集約化格局,興起新型輕體建材、紫砂岩石材深加工等產業,合計利用外資達22770餘萬元。至2006年,投資過千萬元項目有6個,過100萬元的項目有38個,過50萬元的項目達47個,全年完成總產值6.56億元,實現利稅1980萬元。

農業發展

嶺泉鎮自上個世紀以來就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實現富民強鎮的目的。2006年,糧油作物種植面積5.8萬畝,總產2.3萬噸,桑園6500畝,總產39萬公斤,大棚蔬菜3000畝,總產1.1萬噸,豐產林面積達4500畝,果園面積達2100畝,草莓種植面積達1000畝,雜果種植面積達4000畝,林網建設8萬畝。該鎮先後被市政府授予"蠶繭生產第一鎮"、"綠染沂蒙先進鄉鎮"等稱號。養殖業 該鎮養殖業以養殖牛、豬、羊、免、雞、淡水魚為主。2006年,全鎮生豬存欄10萬餘頭,出欄16萬餘頭,肉雞存欄6.5萬餘只,出欄180餘萬隻,免出欄6萬餘只,蛋雞2萬餘只。

金融商貿

該鎮現有農村信用社一處,郵政儲蓄銀行一處,2006年合計發放支農資金1800餘萬元。2003年開元百貨超市落戶鎮駐地,2004年開元百貨超市落戶淇岔河村,成立了山東省第一個規模較大的農村百貨連鎖超市。

文教衛生

自本世紀以來,全鎮合法生育率為99.96%,晚育率為99.7%,綜合節育措施率為98%以上。2006年承擔的爭創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該鎮有衛生院一處,2006年開始籌建病房樓,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現有內科、外科、中醫科、放射科、藥劑科、婦產科、化驗室、特科、口腔科、針灸理療科、防疫科、住院部等專業科室。2006年在全縣率先成立村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監督管理委員會,參合農民35844人,參合戶數達13455戶,參合率達89%。該鎮現有初級中學一處,國小七處,成人教育中心一處,三十三處幼稚園。其中,市級規範化學校兩處,縣級規範化學校四處,辦學水平連年提高。入學率達100%,國小鞏固率100%,國中鞏固率達98.17%,入園率達90%以上。中國小共有11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267人,幼稚園在園幼兒681人。近幾年來,中考成績不斷提高,均名列前茅。

社會事業

該鎮"三通工程"的實施,措施得力,資金到位率高,各項工程實施得紮實得力。至2006年,全鎮共打深水井5眼,建水源保護區17處,鋪設主管道78千米,基本完成村村通自來水任務;有線電視用戶村達37個,入戶率達49%;村村通公路工程已全面通過驗收,總里程達59.7公里,大型橋樑2痤。該鎮設立敬老院一處,28名老人在院。2006年社會貧困戶200戶,累計發放救濟款達9萬餘元。2005年該鎮殘疾人聯合會被評為省先進殘疾人聯合會。

特色景點

後左山位於嶺泉鎮西側,恐龍園位於莒南縣嶺泉鎮後左山村。腳印遺蹟南北長500米,東西寬100米。從腳印形狀判斷,有蜥腳類、鳥腳類、獸腳類、嘴龍類多種恐龍,腳印清晰,腳趾上的紋理都看得非常清楚。
2003年9月,在國內古生物屆有“恐龍王”之稱的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趙喜進在實地考察後認為,億萬年前,這裡生存著各種各樣的恐龍,是一個恐龍的王國。蜥腳類、獸腳類食草、食肉恐龍的腳印深深印刻在紫砂岩上,如一幅幅凝固的歷史畫面,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感到驚訝和震撼。這裡正在建設集科普科研、旅遊觀光於一體,情趣盎然,功能齊全的恐龍園。此處為白堊紀沙泥岩中的腳印遺蹟。通過分析,這些恐龍腳印數量之多,種類之全,規模之大在山東省境內是首位,在國內外也實屬罕見,有非常珍貴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
莒南縣嶺泉鎮左山恐龍遺蹟化石,經中科院專家現場考察鑑定為白堊紀沙泥岩中的恐龍腳印化石。化石數量之多,種類之全,規模之大,居山東第一,國內罕見。主要有蜥腳類、獸腳類、鴨嘴類、鳥腳類、禽龍類等。另外還有多種古脊椎動物化石。有關部門已對恐龍遺蹟化石進行保護性開發。2005年左山恐龍遺蹟地質公園被批准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