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加夫里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夫里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作家、文藝批評家。生於薩拉托夫一神父家庭。1846年進彼得堡大學學習。其間與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維京斯基小組有密切聯繫,接受了別林斯基關於農民革命的思想,並致力於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逐步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世界觀。1850年大學畢業後返回薩拉托夫任中學教員。1853年遷居彼得堡,先為《祖國紀事》雜誌撰稿,後加入《現代人》雜誌編輯部,並使之成為革命民主派的主要論壇。1855年發表碩士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提出美就是生活的著名命題,表述了革命現實主義美學的基本原則,給唯心主義美學以有力打擊。同年開始發表《果戈理時代俄國文學概論》,系統地闡述了19世紀20—40年代俄國的社會思想和社會批評史,全面地論證了果戈理的創作和別林斯基的美學思想對於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意義。1856年,因涅克拉索夫出國就醫,接編《現代人》,先後發表多種哲學、文學和經濟學論著。在哲學上批判貝克萊、休謨、康德和黑格爾等的唯心主義觀點,力圖以唯物主義精神改造黑格爾的辯證法,承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認識的源泉是客觀世界,把實踐稱為一切理論的試金石。同時,利用文藝和政論作品進行革命的宣傳和鼓動。1859年曾專程去倫敦會見赫爾岑,力圖擬定民主派的共同行動計畫。1861年寫《領地農民的同情者向領地農民致敬》的傳單,揭露沙皇政府的改革騙局,號召農民舉行起義,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和徹底消滅農奴制度,並積極著手建立革命組織,成為革命民主運動的領袖。1862年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囚禁於彼得保羅要塞。1864年在處以“公民死刑”即凌辱性的假死刑之後,流放西伯利亞涅爾琴斯克(尼布楚)服苦役。1883年改流阿斯特拉罕。在長期的監禁和流放生活中,仍利用一切可能寫作《怎么辦?》、《序幕》等長篇小說,力圖引導人們展開新的鬥爭。1889年6月被獲準返回故鄉居住。但終因備受折磨,身患重病,於10月17日(公曆29日)逝世。其重要著作尚有《對公社所有權的哲學偏見的批判》、《七月王朝》、《哲學中的人本主義》、《資本與勞動》、《人類知識的特徵》等。死後出版有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