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街道

寧津街道

寧津位於膠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東南,北、東、南三面環海,陸域面積68平方公里,境內轄45個行政村,6個社區,共2.3萬人。

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4億元,比去年增長1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37萬元,同比增長50%;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237萬元,增長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津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榮成市
  • 下轄地區:45個行政村,6個社區
  • 面積:68平方公里
  • 人口:2.3萬人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境域,氣候,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狀況,綜述,農業,工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交通,歷史文化,民俗,名勝古蹟,旅遊,名人,

歷史沿革

早在7000多年前,寧津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幾經滄桑,到了元代南糧北調,寧津沿海是必經之地,經常受到日本海盜的侵擾。明洪武十三年,為了抵禦海上倭寇的入侵,朱元璋在此設所屯兵,並親賜嘉名——寧津所。寧津所為守御千戶所,直屬山東都司。靖海設衛後,隸屬靖海衛。雍正13年被裁減。清末,寧津屬雲光都。民國初期,屬第六區。
建國前後先後屬石島特區甲子山區、榮成縣甲子山區。1957年屬寧津鄉、鏌鋣鄉。1958年9月屬寧津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寧津鄉。1989年12月設立寧津鎮。2000年6月原寧津鎮與原鏌鋣島鎮兩鎮合併為寧津鎮。2005年經省政府批准設立寧津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寧津街道轄寧津所、富甲山莊、盧家莊、橋上、東楮島、林家流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馬家寨、龍泉、後店子、後楊家、窪里、龍雲、澇灘子、止馬灘、馬欄耩、所後王家、鞠家、北場、大岔河、季家、口子、留村、渠格、東蘇家、南港頭、所後盧家、所後馬家、尹家莊、所東王家、所東張家、西錢家、東錢家、於家、周莊、小河東、小岔河、杜家、曲家、項家莊、所前王家、東墩、南泊、島西耩、島東耩、後海崖、金莊、劉莊、西道、呂家莊、島西莊、南窪45個村。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寧津位於膠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東南,北、東、南三面環海,陸域面積68平方公里。
.

氣候

寧津街道屬暖溫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2°左右,在平均日照260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800 毫米左右。

自然資源

寧津經濟富庶,資源豐富。海岸線占全市的十分之一,瀕臨黃海漁場,是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之一,盛產對蝦、海參、鮑魚、貝類、藻類及各種經濟魚等300多種海產品。同時,也是山東省糧食基地和花生、水果的重點產區。地下礦藏較多,金、鐵、銅、鋅、石英砂儲量較為豐富,特別是花崗石儲量大、石質好。

人口

截至2009年,寧津街道共居民8155戶、人口22655人。

經濟狀況

綜述

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4億元,比去年增長1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37萬元,同比增長50%;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237萬元,增長15%。

農業

寧津街道的基礎產業是海洋食品加工和海產品育苗養殖,現有規模以上企業33家,海參養殖面積8000餘畝,海參存養量達9000萬頭,年產海參1800噸,產值近2億元,養魚網箱6000個,工廠化養魚車間3萬立方水體,年養殖牙鮃、河豚等240萬尾,產值8000萬元,育苗廠38處,總育苗體積達到6萬立方水體,產值8000萬元。

工業

2009年,總投資1500億元的華能石島灣核電、投資600億元的鏌鋣島石化基地、投資1.5億元的風力發電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寧津東半部和南半部正逐步成為山東半島能源和石化新基地。目前入園項目已達到9個,形成了核電配套、船舶配件、食品加工三大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社會事業

教育

寧津街道中心幼稚園位於寧津小區西側,占地面積4197.5平方米,建築面積1085平方米,於2002年8月投入使用,當年被評為威海市示範幼稚園. 寧津鎮中心幼稚園現有教職工17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在園幼兒200人,分大班2個、中班2個、小班3個,幼兒入園率100%。

衛生

寧津街道衛生院和東墩村從2014年開始,共同出資在村西新建了一處村級衛生室。該衛生室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按照威海市標準化衛生室建設要求設定,設有藥房、診斷室、治療室、處置室、觀察室等5大功能區,配備了聽診器、血壓計簡易呼吸器、氧氣瓶等基本醫療器械,並由村內具有多年行醫經驗的鄉村醫生長年坐診,可以為東墩村400餘戶、1200多名村民及周邊村提供各類常見病、多發病等基本醫療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交通

寧津距離韓國海上直線距離僅94海里(航飛僅40分鐘),距離青島機場、火車站240公里,距離煙臺機場、火車站130公里,距離威海機場29公里,距離威海火車站60公里,而石島目前已開通至韓國仁川、群山客貨班輪航線,開通至韓國釜山、平澤和日本九州、關東和關西全貨櫃航線,開通至廣州、泉州、青島等外貿內支線。2009年5月,石島港被國家交通運輸部批准成為全國68個海上直航台灣的港口之一。

歷史文化

民俗

民眾文化
自古至今,每逢過年過節或者趕山會,都會有活報活動出現。有高蹺、耍獅子、耍驢、耍龍、跑旱船、秧歌隊、花鼓隊真是熱鬧無比,大快人心,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把路兩旁圍得水泄不通。
踩高蹺是寧津的傳統項目。寧津幾乎村村都有高蹺隊,特別是橋上村、寧津所村、留村、東墩村、南港頭村、馬家寨村、林家流村、渠隔村、劉莊村的高蹺都相當聞名。橋上村踩的高蹺,最高能有六尺多高。1955年以前,寧津所村四周還有城牆,東西南北還有城門,高蹺在城外綁好進不去,只好在城牆以內綁高蹺,再去搞市集宣傳。可見當時的高蹺是相當的高了。陰曆四月十八,寧津朝陽洞趕廟會,就有各村的活報隊參加,有唱戲的,有做買賣的,熱鬧的場面真是無法形容。
寧津耍獅子也很活躍。有雙人獅和單人獅兩種,其中以雙人獅為主,雙人獅由兩個人扮演,一前一後,配合得相當默契,另外有一人手舉繡球上下舞動,獅子在地上翻滾、竄跳,真是活靈活現。耍獅子比較好的村隊有南港頭村、東墩村、橋上村、寧津所村。
寧津耍驢的村隊也有十五、六個,他們的驢耍得相當活躍。騎驢的一般化妝成一個女人,紅嘴唇,耳朵上戴著兩個紅辣椒,為了開場,有時假裝用驢嘴去咬觀眾,也有時用後腿去踢觀眾,逗得觀眾一片片笑聲。趕驢的人更是精彩,揚起鞭子打驢,驢又蹦又踢,在地上翻跟頭,打滾,逗得民眾都笑出眼淚了。耍驢比較幽默,充滿了生活氣息,多演夫妻鬥趣的故事。耍驢較好的村隊有:橋上村、南港頭村、東墩村、所後王家村、島西莊村。
耍龍在寧津也是有歷史的。龍分龍頭、龍身。龍頭是用木頭雕刻龍角框架,外面敷布彩繪,龍嘴能張能合,眼睛能轉動。龍身一般長10—15米,用竹製框架,外面敷布彩繪龍鱗,框架分成小節,能活動,每人一節支撐。有單龍舞和雙龍起舞兩種,一般雙龍起舞較為普遍,舞時一人持彩球上下翻飛,兩龍圍繞彩珠盤旋交錯起舞,名為“二龍戲珠”。寧津南港頭、東墩等村舞龍最有名氣。
民間剪紙
寧津民間剪紙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古至今,民間剪紙從未間斷過,代代相傳,而且有很大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創新。 民間剪紙是有階段性和節日性的,從而來表達各階段的美好情景。
如:每逢春節期間,剪的“福”字、“財神爺”、“年年有餘”、“招財進寶”等等,意味著一年來萬事如意,恭喜發財。“二月二”期間,都喜歡剪“小龍”、“娘娘”、“鞋墊花”等,象徵著二月二龍抬頭,萬物復甦,大地一片生機。清明節都喜歡剪“燕子”、“花”、“鳥”、“耕牛”、“斗花”等,表示春耕生產已經開始,是播種莊稼的大好時機。五月初五端午節,剪“猴子”、“桃子”、“龍船”等,表示一年來生龍活虎,身體永遠健康,並且還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七月七日,剪“喜鵲”,喜鵲搭橋,是夫妻恩愛的象徵。八月十五期間,剪“月亮”等,表示中秋佳節全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期間,剪“灶王爺”等,表示一年來在生產和生活中不對的地方,希望“灶王爺”不要上天去告狀,求得平平安安。
在結婚的日子,喜歡剪“喜”字、“福”字、“龍”、“鳳”、“窗花”等。
在發展畜牧業方面,喜歡剪“養豬圖”、“養雞圖”、“養兔圖”、“養牛圖”、“養鴨圖”、“養鵝圖”等。
在發展漁業生產方面,喜歡剪“百魚圖”、“鯉魚跳龍門”、“漁翁撒網”等。
在發展教育方面,喜歡剪“校園圖”、“園丁圖”、“蓓蕾圖”等。
在生孩子的時候,喜歡剪“麒麟送子圖”、“荷花仙子”、“童男童女”等。
寧津的民間剪紙不但本地區有名氣,而且在全省和全國也是有名的。
劉桂青大娘是南港頭村人,系威海市剪紙學會學員,從小就酷愛剪紙藝術。她剪紙最大特點是用剪刀當筆劃,直接就能剪出作品來。幾十年來為民眾義務剪紙五千多件,在全國各級發表、展出、收藏、獲獎作品有:國家級三十三件、省級兩件、縣級五十八件、鄉鎮級一百七十三件。其中剪的《觀音力士》、《雙鶴圖》、《鯉魚跳龍門》、《黑老包和秦香蓮》等分別在《民間美術》、《中國剪紙報》、《民俗研究》、《煙臺日報》、《威海日報》上發表過。1989年與寧津街道文化站長張積田合作剪的《秦香蓮》等二十四件剪紙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並獲得收藏證書。1993年,劉桂青大娘被編入《中國民間名人錄》。
殷叔賢大娘是鞠家村人,系威海市剪紙學會會員。幾十年來,義務為民眾剪紙四千多件。在全國各級發表﹑展出﹑收藏和獲獎的剪紙作品有:國家級八件﹑省級三件﹑地市級二十二件、縣級四十一件、鄉鎮級一百六十二件。其中剪的《村婦》1986年參加瀋陽市全國二十五省市剪紙展覽。剪的《養豬圖》、《荷花樓》、《拾鴨蛋》等分別在《煙臺日報》、《民俗研究》上發表。1986年用剪紙糊的《小斗》被煙臺市博物館收藏五件。1986年《養豬圖》在煙臺首屆藝術節上展出,獲得優勝獎。1989年剪的《石孩》在威海市展出獲得一等獎。1991年剪的《二狼偷豬》等六件作品在威海市獲三等獎。在榮成市展出獲獎四十一件。1993年殷叔賢大娘被編入《中國民間名人錄》。
寧津街道
書法
美術和書法在寧津從來沒有間斷過,村村都有書法高手。既有飛舞一筆的狂草,也有清秀的瘦金書,既有雄渾厚重的魏碑,也有古拙蒼勁的飛白書,他們或表現出秀麗之美,或呈現出豪放之氣,各具特色,自成一體。
街道黨委很重視美術書法隊伍的建設,文化站經常組織各村的美術、書法骨幹分子分期分批地舉辦學習班,聘請專業人員講課,每逢“五一”、“十一”、“春節”等節日,黨委、辦事處都撥付經費,舉辦展覽,對評定的優秀作品,頒發獎金和獎品。在節日期間,還安排專門的場所作為展覽場地。
寧津街道
蘇平、周韶華是其中名聲最大的。所前王家村王澤輝的美術作品也多次獲省級以上獎項。還有楊國乾、武克林、劉學俊、盧樹茂等也都是寧津的書法高手,他們的書法作品在地、市級展出180多幅,並有62件獲獎。
截至2012年,全街道已有美術、書法愛好者200多人,先後考取美術學院的學生達32人,在國家級展出和獲獎美術、書法作品達28件,在省級展出和獲獎的作品達34件,在地、市級展出和獲獎的作品不計其數。

  
雕刻藝術
雕刻藝術來自民間,用於民間。自古以來,雕刻藝術家多是來自民間木匠師傅當中,民間雕刻藝術一向受到廣泛關注。
農曆七月七日,製作麵點需要的花模子和圓模子裡面,雕刻有魚、牡丹、蓮花、桃子、猴子、獅子、小鳥等圖案,雕刻得活靈活現,製作出來的麵點與實物形神俱似。
農家在結婚的時候,一般都陪送箱子和柜子,在箱子下面的裙子上,雕刻喜鵲登梅、牡丹花、龍、鳳等,雕刻得新穎別致,新娘新郎看了都喜歡。
在死人的棺材頭上雕刻“壽”字,既美觀又莊嚴,充分表達了對老人的衷心祈祝。
在梳頭鏡框上和梳頭盆上面,雕刻有龍鳳、喜鵲登梅等,在椅子背上和扶手上雕刻有龍、鳳、牡丹等,表示生活充滿了勃勃生機。在拐杖上雕刻的圖案更是活龍活現,拐把上雕刻有龍頭,拐桿上雕刻有龍全身纏在拐桿上,既美觀又大方。
經常看到孩子的脖子和胸前掛著雕刻的物品,大部分是用拇指大小的杏核,上面刻有小猴、小雞、小貓、小兔、小馬、小牛、小拐簍等,藝人們能在這么小的東西上刻上各種圖案,可見刀法是何等的精巧,技術是何等的高超。
橋上村的張積祜師傅和寧津所村的盧本田師傅,都是木匠出身,也是雕刻的名人,在雕刻方面有獨特的技術。他們刀法剛勁,灑脫豪放,渾樸自然,含蓄典雅。
寧津刻印章的藝人更為出名。寧津所村盧樹秀師傅在刻印章時,不需先寫,而是用刻刀直接就刻出來,而且能刻五六種字型的印章,在全威海地區也是一流的。

名勝古蹟

寧津所城
寧津所明城遺址在建國初還很完整,四周城牆殘高平均2米以上,西北城角、東北城角、西南城角約有6-7米;北面城牆西段也有斷續的遺址存在;西城門、南城門保存完好。每到夏季,常有村民在城門洞裡乘涼。1954年因妨礙交通被拆除,瓮城也被拆除。
留村元代石墓群
留村西南,距村約200米,有八座石墓,像棋盤的棋子鑲嵌在農田裡。榮成市人民政府於1997年1月1日,在石墓群北側道旁樹碑“留村石墓群”,加以保護。
留村石墓群在建國前屬留村程姓祖塋。當時散落在祖塋的石墓有20餘座,如今只剩下8座。古石墓用花崗石建造,經過近七百年的風化腐蝕,墓表石層呈青灰色。石墓呈陀螺型,墓高2米30公分,墓圍4米65公分,墓座中盤6米20公分。墓盤下一尺多高的底座上,雕刻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圖案,並鐫刻著墓主及其後代的姓名。可惜年代久遠,經過風化雨蝕,文字已很難辨認。十年前,留村退休工人程紹叢,想盡一切辦法,用板刷子清除塵土污垢,得以辨認其中的三座墓主。
寧津街道
海草房
海草房又稱“海帶草房”、“海苔房”, 因其以沿海所產的海草為主要材料苫蓋屋頂而得名。海草房被權威專家和學者鑑定為稀世民居珍品,在全球屬壟斷性產品,其苫蓋技術已於2006年9月審批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世紀80年代,海草房作為山東民居的代表被選入“中國民居”系列郵票之中。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對海草房進行考察研究,榮成市政府也出台檔案對海草房的保護和開發做出了規定。
我國的海草房多建在山東半島東部的煙臺、威海市的部分沿海村落。2003年初,威海市文化和建設部門聯合調查,全市有海草房4000多棟,分布在環翠、榮成、文登、乳山的23個鄉鎮、600多個村落。現在海草房保存較好的是榮成市,許多地方還有成片的海草房,是當地一大人文景觀,而寧津則是這一景觀中的亮點。
寧津街道
鏌鋣島燈塔
在鏌鋣島中間偏南、南窪村南的懸崖上,有一座高大的紅白相間的建築物,那就是燈塔。登上燈塔觀望,整個鏌鋣島及四周的地理狀況一目了然:北面,隔海相望是陸地,山海相映,十分壯觀;西面,隔海望見巍峨挺立的石頭山——石島山,石島山下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港。
寧津街道
寧津烈士陵園
寧津烈士陵園位於寧津所村北,1946年由原甲子山區人民捐資興建,占地面積3333平方米,四周有高2米的圍牆。園內正中建有一座五層六角紀念塔,高13.3米,花崗石結構。塔頂上塑有紅旗,旗下有紅五星,塔身正面上部鐫刻著“流芳百世”、“於史有光”、“雖死猶榮”、“浩氣長存”16個金色大字,下部刻有“抗日戰爭殉難烈士紀念序文”,兩側石碑鏤刻著抗戰英烈的姓名及其簡歷。塔前分布著三排烈士陵墓共42座,其中有土地革命時期烈士1名,抗日戰爭時期烈士17名,解放戰爭時期烈士8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烈士15名,改革開放後烈士1名。
寧津街道
朝陽洞
朝陽洞位於寧津西南朝陽山中,東南臨西南海村,西靠上譚家村,北面是朝陽山脈,南面是青木寨村和山前村,再往南就是旅遊聖地——石島灣。洞高2米,深5米,相傳很早以前,為一夕雷震所為。石洞座北朝南,太陽出來,就照射在洞內,霞光萬道,故稱朝陽洞。
寧津街道
早年洞內有石雕像,供奉道教五祖師像。在洞的西面,有一座廟宇,座北朝南,占地一畝多。廟內供奉著三座神像。在廟的西南面,有一座石砌的戲台,戲台前面是一片供觀眾看戲的開闊地。在洞的西面巨石上鐫刻著“洞天福地”四個大字。洞南面不遠處,依山近泉建有“仙人墓群”,其中一塊石頭上刻有“眾仙墳”字樣,另有石刻“出生入死”、“不省知覺”等道家名言。
朝陽洞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此處冬暖夏涼,是一塊風水寶地。站在洞前,極目遠眺,天海一色,茫茫蒼蒼。山巒松林繚繞著輕紗似的霧幔,低頭環顧,腳下霧海翻騰,猶如滾滾狂濤。瞬間大霧升起,漫過山頂,人處其中有騰雲駕霧之感。微風來時,迷霧漸漸散去,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呈現在眼前。遙望南海茫茫無際,漁網星羅棋布,漁輪馬達陣陣,海鷗展翅翱翔,這景致令人迷戀,讓人心醉。而山間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面緩,時而急,時而汩汩,時而潺潺。峰迴路轉,徑幽香遠。洞後巍巍的高山,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臂膀。遠處青松濃郁,近前怪石嶙峋,跌宕起伏。
舊時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定為朝陽洞廟會,歷時五天。每逢廟會,善男信女、巫師、樂師、巨賈大商、百工雜役都從四面八方擁向會址,朝陽洞前熱鬧異常。鄰村百姓以村為單位,敲鑼打鼓,列隊前進。同時由各村組成的秧歌隊、高蹺隊、背閣、抬閣、龍門秋等全副儀仗蜂擁而入。此時,誰家的鑼鼓節奏清新、打的最響,誰家的雜耍演的火爆,誰家贏得的喝彩聲和掌聲就最多。

旅遊

泓泰漁業公司為基礎,全國最大的河豚魚養殖為基地,集中開發海洋牧場觀光走廊、網箱平台、人工魚礁垂釣、大岩石茅草屋、沙灘休閒運動、漁家民俗、河豚會館、海景餐飲住宿、海水SPA等旅遊項目。項目位於山東半島東南端,瀕臨黃海,桑溝灣畔,與日、韓隔海相望,區位優勢明顯,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陽光、沙灘、海水、綠色”等旅遊資源的基本要素。屬暖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1.8℃。距赤山法華院10公里,距成山頭景區40公里,距石島港、威海國際機場僅20分鐘車程,目前在建的青榮城際鐵路2014年通車後從石島到青島僅需1個小時,為建設國際休閒旅遊度假區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保障。

名人

谷牧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建設戰線的傑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原國務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王茂潤,男,漢族,1936年5月6日出生於榮成寧津島西莊村,上將軍銜,曾任國防大學政委。1951年5月參軍,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鑒榮,男,漢族,1943年3月31日出生於榮成寧津馬家寨村,海軍少將軍銜,曾任海軍91458部隊司令員。
曲壽堂,男,漢族,1929年3月出生於榮成寧津曲家村,少將軍銜,曾任濟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
劉念遠,男,漢族,1943年出生,祖籍榮成寧津東墩村,現任總參戰略基金會秘書長,少將軍銜。
張世平,男,漢族,1954年7月出生於黑龍江省雙城志願軍留守處,祖籍榮成寧津渠隔村,少將軍銜,現任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與戰略研究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軍隊指揮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張立清,男,漢族,榮成寧津渠隔村人,1929年12月出生,少將軍銜,曾任福建省軍區副政委。
張鐘明,男,漢族,榮成寧津窪里村人,1929年4月出生。少將軍銜,曾任總參測繪局政治部主任。
劉惠卿男,漢族,1924年9月出生於榮成寧津東墩村。曾任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
張孝先,男,漢族,1922年6月出生,榮成寧津窪里村人,曾任陸軍第19軍政治委員。
張積慧,男,漢族,1927年1月出生於榮成寧津橋上村。一級戰鬥英雄,曾任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
張德修,男,漢族,1929年12月出生於榮成寧津橋上村。曾任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
武健華,又名武連思,榮成寧津龍雲村人。1927年7月出生,曾任中央警衛局副局長、8341部隊政委。
曲顯明(1911—1940),原名曲榮本,化名周毅,原寧津鎮西南海村(現桃園街道西南海村)人。曾任中共榮成縣委第一任書記、榮成縣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1940年7月在戰鬥中犧牲。
金名(1910—1959),原名叢日新,榮成寧津後店子村人。歷任教導員、分區武委會秘書、宣傳部長、縣武委會副主任、團政委等職。
湯福亭(1912—1952),榮成寧津林家流村人。1940年入伍,是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伍後,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陸軍三十一軍團長。曾3次負傷致殘,榮獲“模範共產黨員”稱號。1952年8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在黃海道岳川里遭敵機轟炸而犧牲。
程遠超周厚剛、呂式光、呂學儉叢烈光吳順豫、畢可峰、趙樹國、馬忠恩、劉遠順、於德新、夏新華、錢煥濤、王厚禮、寧正言、尹家堂、林華通、周玉萍、張立彬、盧培欣、蘇 平、周韶華、周其成、張德英、周炳山、盧國棟、周培興、楊廣鍵、于海、王國禮、馬未都、王家龍、張成棟、王明偉、周玉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