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監正侍

宮殿監正侍

宮殿監正侍是清宦官官名。雍正四年(1726年),定從四品副總管的官銜為宮殿監正侍,尋改五品。在清宦官中,僅次於正四品的宮殿監督領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宮殿監正侍
  • 類別:宦官官名
  • 年代:清
  • 地位:僅次於正四品的宮殿監督領侍
  • 屬於:太監
清宦官官銜,歷史沿革,清末太監,等級,分例,結局,相關資料,唐代為官名,宦官定義,宦官歷史,宦官作用,宦官鑽營,宦官評價,

清宦官官銜

太監官銜,正四品總管為宮殿監督領侍銜,從四品副總管為宮殿監正侍銜,六品副總管為宮殿監副侍銜,七品首領為執守侍銜,八品首領為侍監銜。

歷史沿革

我國歷代宦官的人數以明朝為最,號稱10萬。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腫的太監機構,並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宮規宮法,將明崇禎末年的9萬多太監,削減為9000人。清朝太監的等級極其嚴格,清朝宮廷內設有管理太監的機構稱“敬事房”,又謂“宮殿監辦事處”。規定在督領侍下面,有大總管、副總管、帶班首領、御前太監、殿上太監、一般太監和下層打掃處小太監之分。發展至清代末期,太監等級更加複雜。在宮殿監中,就有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如此層層節制,一級管一級.一級壓一級,統治得非常嚴密。
清末太監清末太監

清末太監

等級

太監內部又有嚴格等級,大總管及首領太監是太監的上層,都有官銜和品級。如:宮殿監督領侍、監正侍、執守侍、侍監等官職及四品到八品不等。按規定:總管太監最高不得超過四品。但也有例外,據檔案記載:“光緒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上交黃單,奉石朱筆,儲秀宮三品花翎總管李蓮英,賞加二品頂戴”。其內在原因可想而知。

分例

一般太監雖沒有官銜和品級,但每月也有“分例”銀米,《欽定大清會典》云:月給以銀米,每月宮殿監督領侍給銀八兩,米八斛, (每斛五斗)公費制錢一貫三百;宮殿監正副侍給銀七兩,米七斛,公費錢一貫二百,宮殿監銀五兩,米五斛,公費制錢一百文;執守侍、侍監給銀均四兩,米四斛,公費制錢七百文,其餘太監,給銀三兩,米三斛,給銀二兩者,米一斛半,公費制錢均六百文。

結局

太監大多數終身在宮中當差,有的被折磨致死。他們只有老病無力當差時,方可出宮為民。然而因久別家鄉和被世人社會冷眼相待,多無人相認,最後悲慘地死去。只有極少數上層太監,可以捐款修廟,年老之後得以居於寺廟以終生,有的還可在寺廟中繼續作威作福。

相關資料

據考證,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監名叫吳騰宇,今江西上饒人。
通常指經人工手術後喪失了生殖能力的宮廷高級官員,但後來演變成為一種官銜,不一定跟性器官的情況有關。

唐代為官名

唐代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遼史·百官志》載,遼代南面官諸“監”職名中,有“太監”之稱,但在具體稱呼上,僅稱監,如太府監。元代的太府和各監,多有“太監”一官(如儀文監、典牧監、典室監、太府監等均設太監)。明代諸監不設此官,但在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專設掌印太監等,在宮廷內專門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葉以後,太監的權力擴大,擁有出使、監軍、鎮守、偵察臣民等大權。清代相沿,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於內務府。

宦官定義

宦官,俗稱太監或“老公”。文書上的稱謂很多,例如有閹人、閹宦、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太監、內監等等。這些男子生殖器官被閹割後失去性功能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這批人是歷代王朝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家屬的奴僕。

宦官歷史

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
我國歷代宦官的人數以明朝為最,號稱l0萬。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腫的太監機構,並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宮規宮法,將明崇禎末年的9萬多太監,削減為9000人。清朝太監的等級極其嚴格,清朝宮廷內設有管理太監的機構稱“敬事房”,又謂“宮殿監辦事處”。規定在督領侍下面,有大總管、副總管、帶班首領、御前太監、殿上太監、一般太監和下層打掃處小太監之分。發展至清代末期,太監等級更加複雜。在宮殿監中,就有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如此層層節制,一級管一級.一級壓一級,統治得非常嚴密。

宦官作用

封建帝王是世襲的,皇帝唯恐他人篡奪自己的皇位。一般情況下,皇帝猜忌朝廷的文武外官,總防著他們有外心:但卻認為朝夕侍候在自己身邊百依百順、出身低下而又沒有後代的內官員可靠。而宦官則往往利用在宮廷中的這種特殊地位,攫取極大的權力,甚至操縱帝上。這些人數量不多,但奴性十足,狡黠陰險、殘忍狠毒。一旦成為皇帝的心腹,更是讒諂佞邪,毫無顧忌。他們結成死黨,挾持皇帝,假傳聖旨,賣官鬻爵,貪贓枉法,陷害忠良,甚至可以廢立以至殺死皇帝。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宦官專權曾演出了一幕幕禍國殃民的慘劇,其中以東漢、唐、明三代為最。秦朝的趙高,東漢的侯覽、張讓,唐代的高力士、仇士良、田令孜,明朝的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以及清代末年的李連英,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
清代末年,安徽省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巢湖,現在北京郊區的昌平、平谷,還有山東省的樂陵,都是出太監的地方。太監都是勞苦人出身,被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進宮裡,有條活路,將來也得些好處。當時有的只有10歲左右就閹割淨了身,李連英就是8歲淨身,9歲進宮的。民國初年。一個13歲的小太監馬德清就被送進了博儀的遜清皇室小朝廷當差。
說到淨身,清光緒年間,北京有專門幹這種營生的,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的“畢五”和地安門內方磚胡同的“小刀劉”,就是專幹這一行當的。有的說這兩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還有的說小刀劉是六品頂戴。他們每年分4次,即每個季度給總管內務府送淨好身的孩子,這是他們的職業。淨身的“手續”則全由他們兩家包辦了。在清初,對淨身還有個規定,不能私自行事,按刑律規定,違者問斬。到了晚清就不那么嚴格了,也有個別人是父親親自給兒子淨身的,上面提到的馬德清就是在他9歲那年,被他父親親自切除了生殖器。解放後,據馬德清老先生回憶,淨身是他一輩子最傷心的事,是一場難忘的酷刑。

宦官鑽營

太監入宮後,其中有少數人靠著奉承和鑽營的手段,慢慢爬上有權有勢的地位,慈溜太后寵信的李連英和小德張,便是其中突出的兩個。一代權監李連英,曾與袁世凱互相勾結,藉以大發橫財,僅一次就接受袁的賄賂20萬兩白銀。據說李連英臨死時,不僅有大量的地產,還有無數的玉器珠寶,4個繼子分得了大量銀錢財物,就連2個繼女,也每人各得白銀l7萬兩。當時李連英得罪了不少人,慈禧死後,他於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底即向隆裕太后告老出宮,悄悄地離開了紫禁城,然而他終於在宣統三年正月歸天了,有說是得痢疾死的,有說是被人害死的,“文化大革命”中,他葬在海甸區思濟莊的墳墓被人挖開,競只有人頭,無身子,弄得人首異地,被人害死的可能性更大,結局歸宿也夠慘的!出時的小德張效法李連英,一面討好慈禧,同時又和光緒皇后後來的隆裕太后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終於爬上了大總管的地位。他的財產也無法計數,在河北省靜海縣以及京畿南苑都有他的地產,天津英租界裡他曾置樓房12座,北京永康胡同有他宏偉的大宅第,此外還有當鋪、綢緞店等多處。
但是,紫禁城內不少下層小太監,終日辛苦勞動,到暮年離開皇宮,也沒見過皇帝一面;太監受污辱被損害乃至折磨而死的事,亦時有發生。例如晚清宮廷中被慈禧派往光緒身邊的太監寇連材,因他深明大義,斗膽違例向慈禧上奏摺凡10條,勸慈僖歸政,並言不宜去忠直人而專用阿諛者。最後被慈禧以內監有言事者斬,按清朝成例,送交刑部命處斬勿論。據說寇連材問斬時鎮定自若,死而無憾。
紫禁城內責打太監的事,屢屢發生,他們只要稍有“不規”或偶有“犯錯”,慈禧即下令動輒責打和處罰。刑罰之殘酷,無以復加,實在駭人聽聞,有的還要株連他人。光緒末年,慈禧曾用“氣斃”之刑,競把珍紀宮中30來個太監活活處死,造成迫害太監的一大慘案。所謂“氣斃”,是用七層白棉紙沾水後,將受刑人的口鼻耳封閉,再用杖刑責打而死。
另外,那些下層小太監一旦失掉服役能力之後,都要被逐出紫禁城。不少太監晚年以寺廟棲身。據調查,在北京城郊,共有明清時期的太監寺廟約20多座。辛亥革命、皇朝覆滅後,尤其是在遜清小朝廷被逐出紫禁城後,太監這一不合理的制度,終於隨之徹底廢除了。
太監,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名稱很多,諸如中宦、宦官、宦者、內侍、內宦、閹人、中涓、內豎、中貴人等。

宦官評價

在中國歷史上,在封建社會消亡之前,沒有宦官的時代不多。太監,作為帝王與后妃的奴僕,支撐著皇家宮殿那廣廈高台的金碧輝煌,成就了皇宮內統治者舒適優裕的生活條件。
常人想成為太監必先去勢,即割掉生殖器。這稱為“淨身”,使他們成為“六根不全”的人。
太監面不生明須,喉頭無突,聲變變細,說話女聲女氣,舉止動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其實,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只是,中國的太監製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係。
太監,這個專制制度下的犧牲者,或沉於地獄,或平步青雲,在兩千年的中國歷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