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源流

客家源流

客家”一詞出現於清朝。舊時,南方客家地區的長者一輩都自稱福廣人、嶺東人或者循州人、嘉應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當地縣名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文
  • 外文名:human culture
  • 起源:廣東四邑地區
  • 拼音:kè jiā yuán liú 
客家來源,五次南遷,大本營,海外客家,

客家來源

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清朝)的四邑族群對粵東地區(亦稱惠潮來民)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客家一說可以說是後興之詞,至今仍有不少地區不清楚這個稱謂。
最早研究記載客家問題的是清進士、惠州府和平人氏徐旭曾的《豐湖札記》。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徐旭曾在《豐湖雜記》中對客家的界定和論述。在文中,徐旭曾主張客家南遷自宋元時期一說;力陳客家與中原漢族的源流關係,對客家的忠義勤儉、詩書傳家、耕讀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的描述,要言不繁,卻極具綱領性。
徐旭曾的《豐湖雜記》撰於1815年(清朝嘉慶乙亥二十年),實為系統論述客家問題的第一人。“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
有多種說法:
羅香林:中原漢族的一支,古司州、豫州流人〈山西、河南〉南遷者。《見客家研究導論》
2、客家人根在中原。從語言的角度證明客家語有別與周圍其他民系,音近中州音。見美國耶魯大學韓廷敦教授在《種族的品性》,東南亞研究專家許雲樵教授在《客家話音韻研究》
3、南遷的北方漢人為主體,融入抗元失敗的殘餘畲民。《客家源流考》學術界客家研究學者普遍認同觀點。
4、 江運貴:非漢族說,漢化的塞外民族,農業化的蒙古匈奴後裔,古代中國的少數民族〈客家人口占中國人口4%〉見其《客家與台灣》。此種觀點不為官方及民間承認,收到客家人的抵制。
5、 房學嘉:高度漢化的南方人,張光宇有「畲族混血」說。
6、 高木貴藏:東洋的猶太人、中國內部造成的異鄉人。高木貴藏著‧關屋牧譯《日本人筆下的客家》,認為是北方南遷的漢人(異鄉人)。
7、傳說中的古代的客家國。古籍記載,片言隻語,不詳。
8、南遷漢人的入客籍,有別於本地土著。

五次南遷

⒈五胡亂華(永嘉5年311-879):
南下避難,由中原遷建康(今南京),豫(河南)鄂(湖北)南部、皖(安徽)贛(江西)沿長江北岸,贛江上下游。時有「給客制度」(流民),唐宋「客戶」(無土地者)。
黃巢事變(880-1126):
皖豫鄂贛舊居南遷至皖南、贛東南、閩西南、粵東北。(安史之亂應考慮)。
⒊宋高宗南渡,金、元人入主(1127-1644):
宋亡客戶居民再度南遷,由舊居遷粵東、粵北。
⒋明末清初(1645-1867)
滿清入主,再由第二、三次遷移之舊居遷粵之中及濱海,以及川、桂、湘、台,部分至貴州南及西康會理。一說:人口遽增,朝廷鼓勵遷移。
⒌同治間(1867以後):
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分遷粵南、海南島、海外等。

大本營

粵東粵北、閩西南、贛東南。來台人數依次如下:
⒈廣東嘉應州 ─ 嘉應州(今稱梅州)舊轄長樂(今稱五華)、鎮平(今稱蕉嶺)、興寧、平遠四個縣,故稱四縣。
⒉廣東惠州府 ─ 海豐、陸豐為部分客,其「海陸話」為台灣地區僅次於四縣的次方言
⒊福建汀州府 ─ 客家大本營之一,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為純客。其中永定為客家「土樓」較集中地區。
⒋廣東潮州府 ─ 大埔、豐順系純客地區;海陽揭陽、潮陽、饒平部份客,「大埔無福,海陽無客」。潮州府的「潮州話、潮汕話」近於福佬,客家話居少數,但清代移入台灣的潮民大部分是客家。
⒌福建漳州府南靖、平和、紹安、雲霄為部分客。

海外客家

抗擊清朝失敗、太平天國失敗避難海外者,或械鬧被俘而賣到外國者。荷蘭人殖民印尼,在婆羅洲遇到許多講海陸話的人,於是繼廈門話成為第二種被研究的語言,用荷蘭文寫的《陸豐方言》跟新竹話差異極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