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

安徽銅陵一般指本詞條

銅陵,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介於北緯30°45′—31°09′、東經117°35′—118°09′之間,總面積3008平方千米。

銅陵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采冶銅的歷史始於商周,盛於漢唐,延綿3500餘年。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自銅陵。第一個銅工業基地建於銅陵,第一支銅業股票發自銅陵。

2018年,銅陵市下轄3個市轄區、1個縣,常住人口162.9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22.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1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60.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4.1:58.2:37.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524元(折合11413美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成,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土壤類型,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方言,青銅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主籍人物,客籍人物,榮譽稱號,友好城市,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義安縣銅陵縣,縣治由順安移於古銅官鎮,即今銅陵縣治所在地城關鎮。至此,歷史上“銅陵”地名第一次出現。“銅陵”二字的來歷,未見有正式文字記載,其說法有三種:一是“產銅之山陵”說,因此地產銅,又是丘陵地區,故名;二是“產銅原屬南陵”說,故取名“銅陵”;三是“銅地原屬‘陵陽'說”,銅陵地區漢時歸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取“陵陽”之陵,合為“銅陵”。
中國·銅陵中國·銅陵

建置沿革

夏商時期,銅陵地區屬揚州
周朝時期,銅陵地區先後屬吳國越國楚國
統一中國後,銅陵屬鄣郡
西漢時期,鄣郡改為丹陽郡。銅陵地區先後屬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
東漢時期,設定銅官鎮(在今銅陵縣城)。
國際銅雕藝術園國際銅雕藝術園
三國時期,銅陵地區先後屬吳國丹陽郡春谷縣臨城縣
西晉時期,銅陵地區屬宣城郡春谷、臨城二縣。
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年),由於北方戰亂,大批山西流民進入此地,在此僑置定陵縣,縣治設在今順安鎮。定陵縣的設定,使今銅陵地區的區域大體確定下來。
南朝宋時期,定陵縣屬淮南郡
時期,屬南陵郡
統一後,將定陵縣併入南陵縣,屬宣城郡
唐朝前期,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唐朝後期,從南陵劃出工山、安定、鳳台、歸化、豐資五鄉,設定義安縣,縣治在今順安鎮,屬宣州
五代時期,仍為宣州義安縣。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義安縣為銅陵縣,屬昇州。銅陵縣設定後,即將縣治由順安鎮移至銅官鎮(今銅陵縣城關鎮),當時稱江滸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曹彬伐南唐,閏十月克銅陵縣,初江南道(路),後改屬江東路池州。
元朝,銅陵縣屬江浙行省池州路(後改為池州府)。
明朝,銅陵縣屬池州府,直隸於南京。
銅文化廣場銅文化廣場
清初,銅陵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後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兩省,銅陵縣屬安徽省池州府,後設徽寧池太廣道,池州府為其所屬。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府,銅陵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後屬第二專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8月6日改屬第八專署至銅陵解放。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1日,銅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劃歸皖南行署池州專區管轄。
1952年2月4日,銅陵縣改屬安慶專區。1956年10月12日,成立銅官山市,屬省直轄。1958年9月5日,撤銷銅陵縣建制,市、縣合併,改名銅陵市,屬省直轄。1959年4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保留銅陵市建制,仍屬省直轄;恢復銅陵縣建制,屬安慶專區。1964年7月29日,銅陵市改為銅陵特區,實行政企合一,為省直轄。1971年12月11日,改銅陵特區為銅陵市,屬省直轄。
2015年10月13日,安慶市樅陽縣劃入銅陵,撤銷銅官山區獅子山區,以原銅官山區、獅子山區的行政區域為銅官區的行政區域。
2015年12月3日,撤銷銅陵縣,設立銅陵市義安區,以原銅陵縣的行政區域為義安區的行政區域。
旗山漢武文化生態園旗山漢武文化生態園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銅陵市下轄3個市轄區、1個縣。銅陵市人民政府駐銅官區湖東路666號。
銅陵(安徽銅陵)

銅官區
銅官區是銅陵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轄區面積98.1平方千米,轄1鎮、1街道、23個社區。坐落在安徽發展第一方陣——皖江城市帶,處於“八百里皖江”的中心地段,是“兩山一湖”著名風景名勝區——黃山、九華山和太平湖的北大門。區域人文和自然景觀豐富,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天井湖與銅官山、烏木山相映成趣,形成了“四季常青、綠色環城、濱江含湖”的生態城市格局。
銅陵(安徽銅陵)

郊區
郊區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是著名的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風景區的北大門。區域面積266.72平方千米,轄1鄉2鎮2個街道,下轄17個行政村、14個社區。境內擁有國家級長江淡水豚自然保護區、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瀾溪老街、和悅老街、南泉禪寺以及白浪湖、祠堂湖等主要景點。大通鎮2014年入列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銅陵(安徽銅陵)

義安區
義安區位於安徽中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接繁昌、南陵,南鄰青陽、貴池,西北隔江與樅陽、無為相望。下轄4鄉4鎮,總面積845平方千米。義安一名始現於唐文德元年(888年),是中國青銅文明發祥地之一,礦冶歷史迄今已有三千餘年,境內金牛洞古採礦遺址、木魚山古礦冶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有鳳凰山風景旅遊區、天井小鎮文化旅遊區,以及太陽島、雙龍洞、大明寺等景點。
銅陵(安徽銅陵)

樅陽縣
樅陽縣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大別山之東南麓。西以白兔湖、菜子湖與安慶市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與安慶市宜秀區、迎江區毗鄰;北與合肥市廬江縣、蕪湖市無為縣接壤;東與銅陵郊區交界,南與池州貴池區隔江相望。面積1808.1平方千米,轄鄉鎮轄22個鄉(鎮)、238村、20社區、140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銅陵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東與蕪湖市繁昌縣南陵縣接壤,南與池州市貴池區青陽縣交界,西與安慶市宜秀區迎江區桐城市毗鄰,北與合肥市廬江縣蕪湖市無為縣相鄰。介於東經117°04’—118°09’、北緯30°38’—31°09’之間,南北最長約56千米,東西最寬約103.9千米,總面積3008平方千米。東距蕪湖市60千米左右,西距池州市30千米、安慶市80千米左右,距省會合肥市125千米。

地質構成

銅陵大地構造位置處於揚子準地台的下揚子台坳,或稱淮陰山字型構造的前弧東翼。境內出露地層自奧陶紀上統至第四系,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岩漿活動強烈,變質岩零星分布於侵入岩體周圍 。
地層
銅陵境內地層出露從早古生代奧陶紀開始,直至新生代第四紀,經歷了5億年的漫長歷史地質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沒有發生區域變質。
岩石
銅陵地區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岩類都有分布。沉積岩總厚度大於4262米,劃分為10系28個組地層單位。岩漿岩包括侵入岩和噴出岩,侵入岩共有49個岩體,地表出露面積59平方千米。
構造
1、褶皺境內印支期形成的褶皺分為金口嶺向斜、銅官山背斜。大通—順安復向斜、永村橋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裡復向斜;大通——順安復向斜中分為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新屋裡復向斜包括鳳凰山向斜、仙人沖背斜、元寶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皺中分村復向斜,其主體已出銅陵地界,境內僅見其中次一級的褶皺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皺有汪家村向斜。
2、斷裂境內已知斷層共有143條,依據地層與地層,岩體相互之間的切割、控制和覆蓋情況,並考慮裂隙形成時的相互關係和褶皺之間的關係。境內斷裂可分為印支—燕山早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4個形成時期。此外,尚有18條規模較小、切割岩層的關係不明確,難以查明時代的斷層組合關係。
3、地殼演化歷史銅陵在地質歷史上經歷了長期的淺海沉積,多次地殼運動造成了褶皺和斷層構造,並在此基礎上發生了岩漿活動,形成了豐富的內生有色金屬礦藏,以後,又經過多次的地殼抬升和剝蝕夷平作用,才逐漸成為今日的面貌。

地形地貌

銅陵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的交接地帶。境內南部低山、丘陵縱橫交結,呈北東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頁岩和砂岩組成。海拔300—500米為主,多褶皺型山、丘,少數為斷層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體比較完整,山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下降。中部丘陵、崗地起伏,也呈北東向展布,丘陵的組成物質與南部丘陵相似,崗地由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統組成。地面切割比較破碎,發育了一系列沖、坳谷地。其中以董店—朱村河谷平原為最寬廣,海拔已降至100—350米左右,僅銅官山、棋盤石等兀立丘陵、崗地之上的低山,海拔可超過450米。地面平均坡度比南部小,一般僅15°—20°左右,僅斷層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顯得陡峻。北部平原,地勢低下坦蕩,由長江及其支流的沖積作用發育而成。地面海拔小於15米,大部為8—10米,地面坡降多小於1/5000,水網密度高,河溝縱橫,湖沼廣布。
銅陵地貌銅陵地貌
低山
主要有銅官山、棋盤石、小孫山、大帽頂、羊山、銅山露天、來龍山、神仙山、姥山、大烏豬尖、犁頭岩、寶山、大團山、寒山、岩山、鱉形山等。
丘陵
主要有黃木嶺、獅子山、旗山、螺螄山、筆架山、天鵝抱蛋山、羊山磯、銅山、東馬鞍山、西馬鞍山、九華山等。
崗地
砂礫石崗地:海拔50—60米,比高30—40米。主要分布在銅陵市東北郊。
黃土崗地:海拔30—40米,比高20—25米。主要分布在銅陵市北部的城郊。
石質崗地:海拔50—60米,相比高25—30米,主要分布在掃把溝至長江街道的沿江地帶。
平原
沖積平原:海拔8—10米左右,呈狹長狀態分布在銅陵市大輪至小輪碼頭之間,由於長江挾帶的泥沙在岸邊堆積而成。高程從上而下逐漸降低,地面坡降小於1/5000,最寬處可達4千米,最窄處僅數百米。
低階地:海拔15米,分布在銅陵市中心至掃把溝一帶。

氣候特徵

銅陵市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暖濕潤,雨量豐沛,濕度較大,日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雖然銅陵地處歐亞大陸之東部,距海洋350千米,但受江浙一帶山系所阻擋,海洋性氣候並不明顯,冬夏溫差比較顯著,冷暖氣團交鋒頻繁,氣候多變,降水年際變化大,冬季受內蒙古高壓控制,北方冷空氣南侵,天氣晴朗、寒冷、乾燥,夏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天氣炎熱,春、秋兩季是冬、夏交替過渡的季節,春季南北氣流交鋒頻繁,鋒面進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氣多變,常出現低溫連綿陰雨天氣。秋季以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開始退縮,內蒙古高壓增強,銅陵地區又漸受北方冷氣團控制,天氣晴朗少雨,出現秋季乾旱。

水文概況

河流
銅陵市境內的地表水主要是長江銅陵段,有55千米,最高洪水位16.64米(1954年),最低水位3.29米(1979年),年平均流量295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620立方米/秒(1979年)。
湖泊
天井湖位於銅陵市區西北部長江西路北側,水面1222畝,平均水深1.5米。
桂家湖位於銅陵市區西南7.5千米,水面1241畝。
地下水
銅陵地下水以交替帶潛水為主,靠降水補給,濱江沖積平原孔隙水及石灰岩丘陵地區的岩溶裂隙水是其主要類型。含水層面積為49.5平方千米。含水層厚度沿江一帶36.32—61.54米,支流兩岸5—15米。

土壤類型

銅陵市土壤共六個土類,13個亞類,49個土屬,85個土種。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銅陵市水資源總量約5.3億立方米,人均1660立方米。畝均1890立方米。地表水主要有長江銅陵段。地下水以碳酸鹽岩類溶岩裂隙水為主,總蘊藏量約6570萬立方米,日采強度18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銅陵牡丹銅陵牡丹
銅陵市自然分布植物1233種,栽培的植物553種,占安徽省植物3200種的54%。南部低山植被保存較好,多數為常綠闊葉林及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用材林
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河柳榔榆糙葉樹青檀檫木泡桐、杜仲、楓香、南京椴、女貞等,它們分布在天門山葉山、水龍山和金榔等地,大都是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
經濟林
主要有茶園、野山楂、野彌猴桃、苦楮野葛菝葜、山蒼子、花椒、野薄荷、油桐、重陽木、香椿、臭椿、山胡椒、化香等,多散布在南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區,是常綠、落葉喬、灌木和藤本植物。
竹林
毛竹桂竹剛竹水竹實心竹等。多分布在本市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的坳部和麓部。
特用林
包括防護林和綠化林。防護林以旱柳銀葉柳為主,主要分布在沿江、湖灘地;綠化林有圓柏、小葉櫟、垂柳黃連木合歡、棣棠、南天竺紫玉蘭、杜鵑、桂花、紫藤和中華常春藤等喬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它們在公園、路旁栽種,也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
其它雜林
主要樹種有楓楊槐樹三角楓楸樹刺楸南酸棗等,廣泛分布於低山、丘陵和崗地,大都是落葉闊葉樹種。
中藥材品種
銅陵市植物藥材共有197科1551種,國家提出普查的363種藥材,銅陵有208種,占57.3%。安徽省提出普查的219種,銅陵有182種,占83.1%。
國家規定的24種二類中藥材中,銅陵有11種,占46%:杜仲厚朴、白朮、白芍麥冬貝母銀花元胡桔梗連翹、芋肉。
安徽省規定普查的68種重點品種中,銅陵有46種,占67.69%,主要有:丹皮白芍、白朮、玄胡、積殼、木瓜、吳芋、太子參貝母夏天無杜仲厚朴黃柏銀花射干辛夷桔梗丹參明黨參、石斛、半枝蓮、南沙參玉竹黃精半夏前胡覆盆子防已膽草枇杷葉柏子仁百部柴胡天冬、光菇、斷血流百蕊草青木香徐長卿

動物資源

銅陵市共有陸棲脊椎動物125種,其中鳥類71種,獸類21種,兩棲類野生動物6種,爪行類動物22種。
鳥類:白頸烏鴉、黑頸黃鸝、黑卷尾灰卷尾發冠卷尾赤腹鷹、燕華、黃腳三趾鶉白胸苦惡鳥、白腰草鷸、山斑鳩藍翠鳥黑枕綠啄木鳥四聲杜鵑鷹鵑池鷺夜鷺牛背鷺蒼鷺白鷺大白鷺金腰燕、白鵑鴿、白頭鶴壽帶鳥絲光椋鳥、鳥鶇、畫眉暗綠繡眼鳥白臉山雀、紅嘴長尾藍雀、柳鶯八哥、百靈鳥、鵪鶉、野矢鳥、綠頭鴨、油鶘蘆、雁、鸛、草號鳥、葦鶯、董雞竹雞等。
獸類:白鰭豚江豚梅花鹿穿山甲蘇門羚、獐、麂、兔、金錢豹狗獾狐狸豪豬、狼、松鼠、斑狗、刺蝟黃鼬野貓、香靈黃、果子狸豬獾水獺花面狸蝙蝠等。
兩棲類:大蟾蜍無斑雨蛙澤蛙黑斑蛙林蛙姬蛙等。
爬行類:水龜黃喉鷹嘴龜金錢龜、甲龜、多龐壁虎、藍色石龍子、北草蜥赤鏈蛇、水赤鏈蛇、金環蛇銀環蛇烏風蛇蝮蛇五步蛇竹葉青蛇菜花蛇、竹蘆蛇、蟒蛇等。
魚類:黃顙銅魚胭脂魚、鱭刀魚、銀魚、河魨、鱘魚、鱖魚、鰣魚、鰻魚等。

礦產資源

銅陵市地處長江銅鐵成礦帶上,內生成礦條件有利,以有色金屬銅礦著稱。已發現的礦產地115處,包括大、中、小礦床和礦點,按其成因分類有內生礦床和外生礦床,工業分類可分金屬礦產、非金屬礦床和燃料礦床。金屬礦產計有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9處,小型礦床19處,銅礦為主,還有鐵礦金礦銀礦鉬礦錳礦鋁礦鋅礦、分散元素等。
非金屬已發現礦床9處,礦種主要有硫礦白雲岩石灰岩粘土大理石等,此外還有石英岩黃沙膨潤土玄武岩磷礦、矽灰岩、富鉀岩、珍珠岩和瑪瑙礦等。
銅陵地區燃料礦產主要是煤礦,探明儲量為6106萬噸,截至1985年底,保有儲量5470.8萬噸,煤層可采厚度在1.5—2.5米之間;含硫及灰份量屬中偏高。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戶籍人口170.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3萬人。常住人口162.9萬人,增加2.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6.0%,比上年提高0.2%。戶籍人口出生率10.8‰,比上年下降2.0‰;死亡率8.0‰,上升1.4‰;自然增長率2.8‰,下降3.4‰。

政治

李 猛: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
胡啟生:副書記、市長
鄒 河:常委、政法委書記
程雙林:常委、常務副市長
盛九江:常委、紀委書記、市監察委員會主任
劉亞東:常委、樅陽縣委書記
吳 勁: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
昌紅梅: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
鮑次立:常委、副市長
朱 巍:常委、軍分區司令員
潘榮華:常委
(截至2019年)

經濟

綜述

2018年,銅陵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2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712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460.3億元,增長1.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4:61.6:34調整為4.1:58.2:37.7。全員勞動生產率104792元/人,比上年增加9035元/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524元(折合11413美元),比上年增加5589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銅陵市固定資產投資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9.0%。其中,民間投資增長18.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5.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9.3%,其中,工業投資增長9.6%;第三產業投資增長8.6%。
財稅收支
2018年,銅陵市全部財政收入180.5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8億元,下降4.6%。地方財政收入中,契稅增長6.2%,國內增值稅增長23.1%,營業稅下降95.6%,企業所得稅增長63.8%。財政支出154.3億元,下降3.6%,其中民生類支出126.8億元,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82.2%。
人民生活
2018年,銅陵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43元,比上年增長9.2%。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95元,增長8.2%;人均消費支出23744元,增長9.9%。其中,食品菸酒支出增長5.3%,衣著支出增長5.1%,居住支出增長15%,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4.9%,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長14.5%,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增長12.1%,醫療保健支出增長18%。城鎮常住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1.2%,比上年下降1.3%。年末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64平方米。
2018年,銅陵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5元,比上年增長9.1%。人均消費支出9414元,增長10.3%。其中,食品菸酒支出增長6.9%,衣著支出增長17%,居住支出增長8.4%,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14.4%,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長16%,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增長9.7%,醫療保健支出增長17.9%。農村常住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3.5%,比上年下降1.1%。年末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7.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04平方米。
2018年,銅陵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其中食品菸酒價格上漲2.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7.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6.9%。

第一產業

種植業
2018年,銅陵市糧食種植面積10.11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09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36萬公頃,減少0.01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15萬公頃,減少0.03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12萬公頃,減少0.03萬公頃。糧食產量58.17萬噸,比上年增長2.5%。油料產量5.15萬噸,增長8.1%。棉花產量0.46萬噸,下降1.0%。蔬菜產量29.59萬噸,下降1.1%。
畜牧業
2018年,銅陵市肉類總產量6.06萬噸,比上年增長2.6%。禽蛋產量3.99萬噸,下降3.7%。
漁業
2018年,銅陵市水產品產量10.02萬噸,下降3.6%。
生產條件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農業機械總動力83.9萬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純)5.56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農村用電量7.1億千瓦時,增長4.7%。灌溉面積89.99千公頃,增長0.8%。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銅陵市實現工業增加值647.5億元,比上年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4.9%;股份制企業增長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8.1%。分門類看,採礦業下降6.6%,製造業增長5.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中,六大主導行業增加值“五升一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增長11.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加值增長2.5%;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13.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增長13.4%;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下降7.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7.1%,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36.9%。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電解銅比上年增長11.1%;銅材增長14.9%;硫酸(折100%)增長11.9%;化學肥料總計(折純)下降18.6%;水泥下降6.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2.9億元,比上年增長34.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34.3%;股份制企業增長3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73%;私營企業下降8.6%。
建築業
2018年,銅陵市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8.13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52.1萬平方米,增長20.6%;房屋竣工面積415.2萬平方米,增長36.9%。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銅陵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5億元,比上年增長6.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12.7億元,增長6.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3億元,增長8.5%。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288.4億元,增長6.7%;餐飲收入76.6億元,增長5.0%。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5.4%,飲料類增長11.1%,菸酒類下降0.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8.6%,日用品類增長21.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0.8%,金銀珠寶類增長2.8%,中西藥品類增長7.9%,石油及製品類增長7.3%,汽車類下降1.2%。
對外經濟
2018年,銅陵市進出口總額6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出口4.6億美元,下降19.6%;進口57.8億美元,增長12.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4%。實際到位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內資579億元,增長5.6%。
房地產業
2018年,銅陵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57.6億元,比上年增長26.7%。商品房銷售面積244.7萬平方米,增長19.8%。
郵電通信
2018年,銅陵市郵政電信業務收入12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郵政業務收入增長1.2%;電信(含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業務收入增長6.4%。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16.27萬戶,比上年減少1.7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36.73萬戶,增加9.97萬戶;國際網際網路寬頻接入戶44.38萬戶,比上年增加5.7萬戶。
旅遊業
2018年,銅陵市入境旅遊人數4.3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國內遊客2261.88萬人次,增長14%。旅遊總收入182.05億元,增長15.7%,其中旅遊外匯收入0.12億美元,增長5.7%;國內旅遊收入181.23億元,增長15.8%。年末有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區)22處,其中4A級景區8處。星級旅遊飯店5個,房間數556間;旅行社33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449.5億元,比上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增長4.5%。其中,住戶存款餘額773.2億元,增長8.7%;非金融企業存款396.0億元,增長9.4%。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104.1億元,增長13.6%。其中,住戶貸款241億元,增長23.5%;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863億元,增長11.2%。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上市公司6家,流通股市價總值341.98億元。
保險業
2018年,銅陵市保險業保費收入29.3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0.2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19.1億元。全年賠款與給付10億元。
銅陵遠景銅陵遠景

交通運輸

交通

銅陵市境內長江黃金水道流經銅陵143.9千米,銅陵港是對外籍輪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擁有5000噸級件雜貨碼頭;寧銅鐵路京台高速公路滬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皖中南交通樞紐和中心城市之一。
鐵路
寧銅鐵路銅九鐵路、合福高鐵,寧安客運專線、銅宣鐵路(已規劃)、廬銅鐵路(於2014年內開工建設);擁有銅陵站(原銅陵東站)、銅陵北站兩個客運站;擁有銅陵南站銅陵西站(原銅陵站,已停辦客運)等貨運站。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鐵通車,銅陵北站正式運營。
2015年12月6日,寧安客專通車,銅陵站寧安場正式開通運營。
公路
銅陵位居長三角經濟圈武漢經濟圈的交匯中心,滬渝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銅南宣高速公路和銅廬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動脈在此形成“十”字交匯。4條國道、6條省道過境。農村公路有縣道18條,總長275.3千米;鄉道40條,總長224.3千米;村村通507條,總長794.4千米。
水運
銅陵坐擁長江黃金水道,水運交通便捷。銅陵長江公路大橋建成於1995年,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橋。現正在建設銅陵長江公路鐵路大橋,暨銅陵長江二橋。長江流經銅陵60千米,銅陵港是國家對外開放一類口岸,已開通對台灣直航。銅陵港亦為萬噸級海輪進江終點港。
航空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都在銅陵設有城市候機樓;已通航的池州九華山機場距離銅陵直線距離約為20千米,銅陵開通市區至池州九華山機場的城市公交,與池州九華山機場無縫對接。 
公共運輸
銅陵市公交線網已覆蓋主城區及一縣三區,向南已通至天門鎮大通鎮,向東已通至鳳礦和701,向北已通至胥壩鄉西聯鄉,並正向邊遠鄉鎮和重要人口集散地延伸,開通公交線路28條(其中中心城區21條,城鄉公交7條)。

運輸

2018年,銅陵市鐵路旅客運輸量316.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1%,貨物運輸量83.94萬噸,增長0.1%。公路旅客運輸量1359萬人,下降21.4%;貨物運輸量3789萬噸,增長1.8%。港口貨物吞吐量1.0007億噸,下降9.8%。年末機動車保有量23萬輛,比上年增長4.9%,其中汽車保有量18.3萬輛,增長13.1%。
銅陵長江大橋銅陵長江大橋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1家,其中當年新認定67家。擁有國家級創新型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11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2家,擁有3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院士工作站、7家省級以上孵化器、8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2個省級以上生產力促進中心。獲批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34項,獲得上級資助資金5314.7萬元。有5項科技成果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全市申請專利4263件,其中申請發明專利2173件、實用新型1799件、外觀設計291件;授權專利1567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214件、實用新型1233件、外觀設計120件。

教育事業

銅陵學院銅陵學院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普通高校在校生34062人,畢業生10832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11085人,畢業生8311人;普通中學在校生69749人,畢業生25002人,其中高中在校生28073人,畢業生10370人;國小在校生71155人,畢業生12035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和畢業生分別為7271人和2528人。2018年,銅陵市社會考生報名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3188人次,其中本科2980人次;2018年,銅陵市自學考試畢業生數328人,其中本科319人。
高等院校
銅陵中等職業技術學院
銅陵行知職高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擁有登記註冊的藝術表演團體7個;文化館(站)42個;公共圖書館6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218.45萬冊;檔案館6個,館藏檔案67.50萬卷冊,館藏資料4.52萬冊。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有廣播電台2座,電視台3座,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65.0%。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擁有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9所,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所,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0所,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專項特色學校15所。新建2個室內全民健身廣場、32條全民健身路徑、命名了1個社區體育俱樂部、22個晨晚練點。在江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中,獲賽場金牌40枚、總金牌61.1枚。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達3.3億餘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626個,其中醫院30個、衛生院3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9428張,其中醫院7815張、衛生院病床819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929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546人,註冊護士4201人。

勞動就業

2018年,銅陵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1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77%,比上年下降0.09%。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1.0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5.7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9.6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4.34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4.75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2.38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0.81萬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單位63個,擁有床位總數8938張,在院人數3880人。2018年,銅陵市銷售福利彩票1.72億元。共有2.65萬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18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環境保護

截至2018年末,銅陵市擁有環境空氣監測站點12個。全市城區空氣品質優良率81.7%。空氣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分別為18、41、75、49、91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平均濃度為1.0毫克/立方米。全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天井湖、樅陽縣境內白盪湖水質良好,樅陽縣境內菜子湖水質輕度污染。

安全生產

2018年,銅陵市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43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4人,比上年下降9.0%。2018年,銅陵市發生道路交通事故15684起,發生火災事故116起。
美麗鄉村美麗鄉村

歷史文化

方言

銅陵地區主要通行吳語江淮官話等。
銅陵本地話為吳語—宣州片方言,分為:當地話、圩里話、山佬話三種。當地話是指銅陵縣(現義安區)所使用的方言,屬吳語方言,主要分布於順安、西湖、朱村部分、城關部分等地;沿江一帶講的是圩里話,分布於:城關部分、鐘倉流潭、太平、和平等地;山佬話主要是指山區居民講的話,分布於:鐘鳴金榔、新橋部分、朱村部分等地。
銅陵方言銅陵方言
銅陵市區除吳語外亦有江淮官話,類似南京官話,比較接近國語。19世紀的太平天國兵燹使皖南地區的土著人口銳減,戰後本省江北、河南湖北移民大量湧入城區和部分鄉鎮,極大地改變了本地區的方言面貌。新移民帶來的客籍方言(江淮官話等)已在土著式微的條件下反客為主;除市區外,銅陵董店、大通、新建等地所講的話屬於安慶方言,俗稱“桐城腔”;胥壩、安平、老洲等地所用語言屬無為腔。

青銅文化

唐代詩人李白一生遍歷名山大川,在其晚年曾兩次巡遊到銅陵,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作。銅陵的采銅業在唐代發展到鼎盛時期,李白理所當然地要把它記錄在詩文中。唐天寶十三年(754 年)李白巡遊秋浦,往來於銅陵、貴池之間,寫下了組詩《秋浦歌》,其中第十四首寫道: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首很有感染力的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工人勞作的佳篇,有很多高的文學地位和價值。
同年,在另一首《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詩中,李白以他慣有的浪漫主義手法寫道:
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
陶公矍鑠呵赤電,回祿睢盱揚紫煙。
這首詩是李白告訴杜秀才在銅陵期間對冶銅場景的感受。自李白之後,歷代名人學士紛踏而來,多有詩文傳世。李白的作品開以采冶銅入詩的先河。
青銅故里——銅陵青銅故里——銅陵

風景名勝

銅陵市擁有天井湖浮山旗山漢武文化生態園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3個,擁有天然濕地543.8平方千米,白盪湖菜籽湖楓沙湖、陳瑤湖和市區東湖、西湖等湖泊星羅棋布,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條件對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進行養護的基地也坐落於此。
銅陵(安徽銅陵)

天井湖公園
銅陵天井湖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銅陵市區主幹道長江西路北側,以堤山自然分割為東湖、南湖和北湖,三湖水面通連,距銅官山約5千米。湖中有一口“上通天,下通海”的井,名曰天井。湖因井、園以湖而得名。天井是坐落於天井湖公園的一大奇觀,因地下湧泉,終年高出湖水面2米左右。
銅陵(安徽銅陵)

浮山景區
浮山是一座文山,有“中國第一文山”的美譽。現存483塊摩崖石刻,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浮山孕育了明清時期以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為代表的中國最大的家族學派“方氏學派”;孕育了清代獨領風騷的文學流派桐城派;孕育了現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孕育了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黃鎮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浮山風景區包括浮山、白盪湖、白雲岩三大景區,總面積76.7平方千米,主景區浮山面積19.1平方千米。
銅陵(安徽銅陵)

大通古鎮景區
大通位於安徽省銅陵市西南,古名瀾溪,扼九華、望黃山、臨皖江、依銅都,建鎮已有千年。它曾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鎮的鼎盛時期,小小的古鎮上居住著10餘萬人,鶯歌燕舞,有著“小上海”的美譽。隨著歲月流逝,大通鎮繁華不再。瀾溪、和悅老街已被正式列入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16年大通獲批中國首批特色小鎮,2017年大通古鎮風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銅陵(安徽銅陵)

鳳凰山景區鳳凰山位於銅陵市義安區順安鎮南部,屬國家AAAA級風景區,鳳凰山形勝鳳凰,由橫山、面山、靈風山、潭山、金山等構成。早在明朝“景泰”年間,詩人周鐸就書寫“廬外山高插半天,石邊孤井聚甘泉,鳳凰一飲千年後,尚有遺蹟萬古傳”等十六首“鳳凰八景”詩讚美過鳳凰山。
2016年2月,根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經有關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機構推薦,安徽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銅陵市鳳凰山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銅陵(安徽銅陵)

永泉農莊
永泉農莊位於銅陵葉山腳下,地處沿江高速、銅宣杭高速、合銅黃高速公路的交匯處,距銅陵東高速出口1千米處。離銅陵市區20千米,至蕪湖、馬鞍山、合肥、南京、黃山和九華山的車程在30—90分鐘。農莊依山傍水,毗鄰葉山林場;500畝山林自然天成;70畝水面垂釣樂園;200畝原森林天然氧吧;在建設中不僅沒有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同時還營造了大面積觀賞性果木、園林。自然環境幽靜,常年負氧離子含量達到8000立方以上,是休閒、養生、度假的理想場所。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博物館
銅陵市博物館於2006年9月30日開館,是地方性青銅文化專題博物館,全面展示銅陵地方特色的青銅文化,分蜚廉折金、銅地初曦、礦冶遺韻、青銅遺珍、吳楚爭雄、當代銅工藝等6個部分。銅陵礦冶歷史始於商周,盛於唐宋,延至當代,數千年綿延不斷。陳列展覽以青銅文化為創意主軸,通過展示精選的260餘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館藏青銅器和80餘件當代銅工藝品,採用現代高科技展示方式模擬采冶鑄場景,再現古銅都銅陵三千多年的悠久的采冶鑄歷史和遺韻。
銅陵(安徽銅陵)

漢武文化生態園景區
樅陽漢武文化生態園景區位於長江北岸的樅陽縣城,是皖江城市集群的核心區域,由旗山、蓮花湖、黃鎮圖書館、烈士陵園等景區景點組成,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旗山扼長江險要,覽江渚勝景,西周為宗子國所在地,戰國時期即為長江水道著名關津、商貿重地。蓮花湖是清代康熙年間侍郎、清代大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方苞的祖業。黃鎮圖書館景點位於旗山主景區北側,收集收藏陳列了樅陽曆代名人資料。烈士陵園紅色旅遊景點坐落於幕旗山西麓,這裡長眠著在渡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
銅陵(安徽銅陵)

西湖濕地景區西湖濕地是銅陵市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位於翠湖六路以北、沿新大道和西湖東路以西、東湖一路以南、新城大道以東的圍合區域。規劃總面積4.7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約1.61平方千米,濕地景區面積1.81平方千米,陸地景區面積1.33平方千米。主要由110公頃的濕地體驗區、80.56公頃的生態恢復區、49.9公頃的健康半島景區、34.26公頃的湖光春色景區組成。
銅陵(安徽銅陵)

岱鰲山景區白雲岩
岱鰲山位於樅陽、桐城、廬江三縣結合部,主體在樅陽麒麟鎮。東南走向,在綠蔭覆蓋、峰平坡緩的丘陵地帶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對著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勢削斷,岩峭如壁。其最高峰為龍王頂,海拔270米,宛如一頭巨鰲。
銅陵(安徽銅陵)

白雲岩景區
白雲岩在距浮山十千米的七家山中,樅陽縣白梅鄉境內,與浮渡山隔水相望。該山奇峻,有“小黃山”、“亞浮山”之稱。白雲岩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雲岩寺尚存。
銅陵(安徽銅陵)

白盪湖景區
白盪湖景區,地處樅陽縣境腹部,西南距縣城21千米,跨金社、項鋪、會宮、官橋、ou山等鄉鎮,西連竹子湖,南為破罡湖,東連章家賽,是樅陽縣最大的淡水湖泊。白盪湖水面寬闊,煙波浩渺,碧水連天。因湖水清澈白皙,湖面碧波蕩漾,故名曰“白盪”。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3A級旅遊景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鱀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其主體部分位於銅陵市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上,水質優良,是養殖淡水豚的理想水域。
銅陵(安徽銅陵)

氣象科普公園銅陵市氣象公園位於銅陵市西湖濕地南岸,是中國最大、內容最為齊全豐富的開放式氣象科普主題公園。公園占地面積296畝,由氣象科普設施、雷電體驗館、綠化工程、大氣探測基地等組成。銅陵市氣象公園以科普性、生態性、地域性、景觀性為建設原則,為省內外遊客、廣大銅陵市民特別是青少年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集科普教育、遊覽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高科技旅遊景點。

地方特產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白姜
銅陵生薑系銅陵“八寶”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銅陵生薑經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科學鑑定,屬白姜,排姜類型。鮮姜皮為白略呈黃色,姜塊成佛手狀,瓣粗肥厚。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丹皮
銅陵丹皮主要出產於順安鎮鐘鳴鎮,其中順安鎮鳳凰山地區的鳳凰、牡丹、陶鳳三個村,由於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所產的丹皮被歷代醫藥實踐證明為藥效最好。《中藥大辭典》明文記載:“安徽省銅陵鳳凰山所產丹皮質量最佳”,故稱鳳丹。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茶乾
銅陵茶乾也叫大通茶乾明朝就開始生產,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由於大通鎮系通往佛教聖地九華山的必經之路,全國各地以及韓國印度等國朝聖拜佛的香客,因解吃素食之需,都要購買一些大通茶乾。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野雀舌
銅陵野雀舌是歷史名茶,屬綠茶類,該茶在明未至清未年間就有生產,清代曾被乾隆譽為"江南佳茗",並一度作為貢品。民國十一年(1922年)記載:野雀舌,產銅官山和東鄉、西鄉等山區。
銅陵野雀舌外形微扁,形似雀舌,色澤翠綠,嫩香持久,滋味鮮爽,湯色清亮,生化及衛生指標均達國家規定標準。該茶1994年榮獲首屆中國"中茶杯"一等獎;1995年榮獲等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9年榮獲等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銀獎;2001年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6、2009兩次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及QS食品質量安全雙認證。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牡丹
晉代著名哲學家、醫學家葛洪曾在銅陵種植“仙牡丹”。出使西夏時,尋得幾棵牡丹奉送給皇帝,皇帝還賜一棵,盛度告老還鄉時帶回故里,其花蔚然成樹,人稱“御苑紅”。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泡桐
銅陵泡桐資源豐富,素有”桐鄉“之稱。銅陵種植泡桐歷史悠久,早在宋仁宗三年,1051年,,著名的植物學家銅陵人陳翥就撰有專著《桐譜》,對銅陵泡桐的類屬,習性、種植、採伐、利用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祥盡的論述。
銅陵(安徽銅陵)

銅陵苧麻
銅陵苧麻被譽為“苧麻之王”,據《銅陵縣誌》等有關歷史資料記載麻是銅陵傳統特產,銅陵縣境種有苧麻黃麻白麻葛麻等品種,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地區,以鐘鳴順安天門等鎮居多。
銅陵(安徽銅陵)

順安酥糖
銅陵酥糖別名“順安酥糖”,因產於銅陵縣的順安鎮而得名,始制於唐代末年。採用優質麵粉、精細白糖、純黑芝麻,配以適量的桂花、青梅、金桔餅等精製而成。特點是鬆柔甜潤、成條不散。
銅陵(安徽銅陵)

銅工藝品
銅工藝品是銅陵最有特色的旅遊工藝品。由於其特定的質料和加工手段,既具有強烈而細膩的表現力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銅陵生產銅工藝品的工廠有幾十家。產品種類有仿古銅工藝品以及現代各類飾件、擺件等工藝品、具有裝飾效果的生活日用品等等,尤以“馬踏飛燕”、“龜鶴延年”、“四喜銅娃”、“三羊開泰”等作禮品受到歡迎。
銅陵(安徽銅陵)

樅陽黑豬
樅陽黑豬是介於淮豬和圩豬之間類型,具有耐粗飼、多胎高產、母性好、泌乳力高、適應性強等優良遺傳基因,在清朝道光年間縣誌上已有詳細記載。該品種肉質細嫩,香鮮可口,瘦肉率較高,醃臘製作火腿,更具有獨特風味,深受海內外消費者歡迎。主產地麒麟、義津、浮山等地,2012年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銅陵(安徽銅陵)

樅陽媒鴨
樅陽媒鴨屬肉用中型鴨品種,樅陽媒鴨主要分布於縣內官埠橋鎮、樅陽鎮、會宮鄉、老洲鎮等地。據考證,樅陽媒鴨的養殖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其狩獵方法是:將網潛藏於湖邊的水下,待野鴨群游至網的上方時,事先隱藏的獵民即啟合攏機關,網則從水下迅速彈出合攏,將野鴨捕獲帶到集鎮銷售。並留有部分野鴨進行馴養,如再網捕野鴨,則將其拴在網圈內,作為“媒子(媒介),當“媒子”鳴叫,則誘來野鴨進入網圈,從而達到網捕之目的。隨著時間的延續,樅陽媒鴨種群逐代擴大,繁衍至今,形成獨特資源。
銅陵(安徽銅陵)

樅陽蘿蔔
樅陽蘿蔔與樅陽大閘蟹、芡實、野鴨等一樣頗有名氣,是農副產品之一,屬於地方特產。其品種、顏色、形狀和食味別具一格。樅陽蘿蔔以戚磯頭和黃泥崗的蘿蔔最好,因其生長在酸鹼適中的半沙質黃泥土中,又完全以基肥為養分,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成為樅陽蘿蔔的品牌和蘿蔔的代表。上乘的蘿蔔皮薄、色白而晶亮,大小形狀似鵝蛋、鴨梨。蘿蔔生吃脆嫩、味甜。
銅陵(安徽銅陵)

項鋪生腐香
每年臘月和正月是鄉村傳統食品加工作坊忙碌的日子。樅陽縣白盪湖之濱的項鋪鎮豆製品歷史悠久,具有一定規模,品種由最初的豆腐、千張、茶乾發展到後來的生腐、素雞和臭乾子等近10個,每個品種都獨具特色、頗有名氣。
銅陵(安徽銅陵)

老洲山藥
老灣、桐貴、沙包一帶種植山藥有近200年的歷史。此地山藥個頭大,通體均勻圓滑,除皮後,肉質脆嫩潔白。該區域屬是江、湖相互交匯浸漫的灘涂濕地,土層深厚,含沙量適均,沙質土壤較粘、較細、較松,保水保肥性能較好。雨水較多年份,地表離水即乾,不易澇漬;乾旱年份,因地下水淺,濕氣上升,夜晚土地潮潤,俗稱“返夜潮”。獨特的土質性能和氣候給山藥提供了特殊的生長條件,所以該地區山藥營養豐富、口感良好。
銅陵(安徽銅陵)

白盪湖大閘蟹
白盪湖大閘蟹是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白盪湖的特產。樅陽白盪湖大閘蟹以其個大、色鮮、味美、品質純正等特點,深受市場青睞。白盪湖大閘蟹的特徵:外觀。背面呈青色,腹部灰白色,黃毛金爪,背部覆蓋堅硬的背甲。附肢為一對大螯和四對步足。鮮活程度。色質清晰,外殼、螯足、步足完整,行動敏捷。氣味。具有淡水大閘蟹特有腥氣。口味。蒸熟後食用,鮮而不膩,肉質滑嫩、爽口,食後留有餘香。
銅陵(安徽銅陵)

樅陽刀魚
刀魚,又稱刀鱭,毛鱭,是一種洄游魚類,與河魨、鰣魚並稱為中國長江三鮮。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長頜鱭由海入江,並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產卵群體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長江幹流進行產卵活動。由於長江污染加劇以及濫捕濫撈,刀魚產量逐年下降。

著名人物

主籍人物

  • 盛度(970—1040年),字公量,銅陵縣石洞耆(今董店鎮)人。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兵部郎中、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等。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 陳翥(982—1061年),字鳳翔,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鐘鳴鎮)人。代表作《桐譜》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栽培的科學技術著作。
  • 羅京,銅陵貴上人。自幼在獅子山清涼寺築室刻苦讀書,南宋紹寶二年應試中進士,後官至戶部侍郎。後人為紀念羅京刻苦讀書、勤奮好學的精神,建“羅公書堂”,列為清涼八景之一。
  •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銅陵市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 佘翹(1567—1612年),字聿雲,銅陵縣合二耆(今銅陵縣大通鎮)人,明代戲曲作家、詩人。有傳奇劇本《量江記》、《賜環記》,雜劇《鎖骨菩薩》等。
  • 左光斗(1575年一1625年),字共之,又字遺直,號浮丘,今銅陵市樅陽縣橫埠鄉忠毅村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著名水利專家,東林黨的重要成員,累官至左僉都御史,萬曆“六君子”之一。
  •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別號浮山愚者,今銅陵市樅陽縣浮山鎮陸莊人。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為復社成員,有“明季四公子”之稱。明亡後,為僧,法名弘智,發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
  • 方苞(1668—1749年),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祖籍今銅陵市樅陽縣義津鎮方皋莊。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 劉大櫆(1698—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今銅陵市樅陽縣湯溝鎮陳家洲人。方苞見其文章,稱讚他是韓愈、歐陽修一流人物,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多願與其結交。
  • 姚鼐(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祖籍銅陵市樅陽縣義津鎮姚王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乾隆三十八年,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四庫全書》成,鼐乞養歸里,不入仕途。
  • 吳汝綸(1840—1903年),字摯甫,一字摯父,今銅陵市樅陽縣會宮鎮老橋村吳牛莊)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同治四年進士,授內閣中書。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並創辦桐城學堂。與馬其昶同為桐城派後期主要代表作家。
  • 章伯鈞(1895—1969年),今銅陵市樅陽縣橫埠鎮人。中國政治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農工民主黨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長,《光明日報》社社長。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 黃鎮(1909—1989年),乳名百知,又名佩寰,學名士元,今銅陵市樅陽縣橫埠鎮黃山村人。傑出的外交家,著名的“將軍大使”。1948年底主持並親自設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
  • 朱光潛(1897—1986年),號孟實,今銅陵市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朱家老屋人。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
  • 方東美(1899年-1977年),原名方珣,今銅陵市樅陽縣人。任教於台灣大學哲學系,精研哲學,被稱為“一代大哲”,為現代新儒學八大家之一。
  • 儲炎慶(1926—1974年),今銅陵市樅陽縣雨壇鄉儲家老屋人。為新中國鐵畫藝術事業創始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儲炎慶鍛制的《黃山迎客松》,長4.5米,高3米,被選入人民大會堂,掛在國家領導人會客廳。
  • 慈雲桂(1917—1990年),今銅陵市樅陽縣麒麟鎮人。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和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常務委員,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屆、十一屆代表大會代表。

客籍人物

  •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唐代大詩人。唐天寶、至德、上元年間,李白曾三次漫遊銅陵(時屬南陵縣境),留下詩作13首。
  • 裴休(813—887年),年公美,河南濟源人。唐中和年間(881—885年)來銅陵,留有《銅官山保勝侯廟》等詩作。
  • 梅堯臣(1002—1060年),字聖俞,世稱梅宛陵,北宋詩人。宣城(今安徽省宣州市)人。多次來銅,留有《銅官山》等詩。
  •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眉山(含四川眉山)人。蘇軾於元豐二年(1079年)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抵常州(今江蘇常州),路過銅陵,與黃庭堅會游於銅陵縣陳公園,留下《題陳公園》等詩作。
  •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年號涪翁,北宋詩人、書法家,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黃庭堅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自南昌泛遊至銅陵,恰遇蘇東坡自黃州抵常州,路過銅陵,二人相會於陳公園。黃庭堅在銅留下《阻風銅陵》、《阻水泊舟竹山下》、《銅陵縣望五松山集句》等多首詩作。
  • 楊萬里(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詩人。數次路過銅陵,留下《舟過大通鎮》、《丁家洲避風行小港出荻港大江》、《夜宿羊山磯》等詩作。
  •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王安石在拜相和實行變法前後,曾多次涉足銅陵,寫下了數十首與銅陵有關的詩文。
  • 湯顯祖(1550—1616年),字義仍,號海若、若土、清遠道人,明代戲曲作家、文學家。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湯顯祖因與銅陵人佘翹父子交往過甚,多次來過銅陵,留下《過銅陵》、《答佘聿雲》等數篇詩作。
  •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明朝浙江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哲學家、教育家。曾在故鄉陽明洞築室講學,人稱陽明先生。王守仁於正德年間(1506—1521年)以“宸濠之變”邂逅銅陵,登五松山樂之游詠累日,留詩3首。

榮譽稱號

銅陵是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全民健身示範市
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市
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2017年12月,獲中國最安全城市稱號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9年8月,中國海關總署主辦的《中國海關》雜誌公布了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銅陵排名第37
2019年8月,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第37
2019年8月,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友好城市

國內
國際
國家
城市
結交時間
國家
城市
結交時間
1995.11.28
2000.09.27
謝萊夫特奧市
1998.04.10
2000.09.27
捷克
1999.11.01
聖尚德盧斯市
1996.04.01
格雷舍姆
2006.10.01
伯根郡暨寧根市
2005.05.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