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孫永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永康,山東鄒城人,1958年生於古都西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政府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永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西安
  • 出生日期:1958年
  • 職業:畫家、教授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
藝術簡介,參展作品,畫作風格,山水畫簡介,解讀孫永康山水畫,作品賞析,

藝術簡介

孫永康,1958年生於古都西安。受家父影響自幼喜愛繪畫。先後畢業於山東輕工美術學校,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水墨研究院院士,上海國畫研究院院委,燕京儒風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政府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參展作品

作品參加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美展有:
2007年草原情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7年紀念黃道周全國中國畫提名展
2006年7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優秀獎)
2006年全國百名畫家中國畫邀請展
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優秀獎)
2005年西部風韻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獲優秀獎)
2004年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獲提名獎)
2003年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獲提名獎)
2003年海潮杯全國中國畫大展(獲優秀獎)
2002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2年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0年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大展
2000年亞亨杯全國繪畫、書法精品大展
1999年跨世紀暨建國50周年全國山水畫大展
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畫、攝影作品大展
1997年世界華人書畫展
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孫永康山水畫作品展

畫作風格

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畫山,又不必真似山,畫水又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識,視而可見也”,這又是黃賓虹先生與吳昌碩先生以金石如畫的不同之大同。黃賓虹先生強調“六書指車之法”,而孫永康先生的畫,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勢、假借、轉注,皆表達其繪畫既在傳統中又有特殊性。看得出孫永康先生對山水題材的布局雖不見得有多么新奇,但筆墨間所散發出的山川之深厚,草木之華滋應該說是其氣象已達到非常高遠的境界。

山水畫簡介

山水畫:系中國畫,特有的畫種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畫,是稟愛自然的精華,天地的秀氣,所以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有無窮的妙趣。從六朝到唐山水畫家雖然很多,但他們的筆法,位置卻很古拙。到了李思訓王維、張等便較為完善了山水畫的畫理、畫法,章法(構圖)逐漸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面貌。五代的荊浩、關同更有新的創新,一流陳規舊習。出現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寬李成三家鼎立,前無古人。山水畫法達到了幾乎完美的境界。

解讀孫永康山水畫

若說天造地設的風景能怎樣精緻,看罷孫永康的山水畫你就更不好分辨什麼叫風景如畫,什麼叫畫如風景了。當你把生命看成是一種期待,而家園正是生命中期待的美好記憶,孫永康的山村清韻圖若說是水墨畫作,倒不如說是遊歷了大好河山後的行者在心靈深處的烙印。這時孫永康先生的畫仿佛又是鋪墊在遊俠或詩人精神世界裡的基石,好像沒有她,人們就會失去依託的生命,因那些煙雲雨霧中的玉簪羅帶,那江流交錯的沿邊人家,那晨光暮靄的思緒飛舞,所有這一切,都溢滿了難以割捨的家園眷念與無以言說的莫名渴望,這樣刻骨銘心的感情大概從孫永康落筆那一刻起,就在山水樹木悄無聲息的潤浸中花落在宣紙之上了。假設孫永康先生把自己所畫的春意與秋韻暫時定格,其實正是氣象無限好的時節,一個畫家信步出門抬頭遠望,滿眼皆是“山水之情”,然而這“山水”已非昨日之家園,當回到真實的家園,冥思苦想,醒時如夢,現實中的真山真水怎能與胸臆里的“山水”印證?“山水”的詩意也許不似夢,卻正濃。
體會孫永康先生的“筆墨”“山水”關鍵在於一種精神的提升。長期以來,傳統的畫家在形勢上往往是陳陳相因,成為一個遭人們詬病的深刻根源,而在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激進的、反傳統主義的大多已進入了主流的地位,比如從“五四”時期到80年代。當然在不同時期,他們的表現形勢,理論屬性與行動口號也不盡一樣。說什麼中國畫不科學,中國畫不能反映現實,中國畫沒有現代性,中國畫不能走向世界等等,但隨著我們對孫永康先生畫作認識的深入,人們會意識到當年這樣片面的否定是多么粗暴和可笑。你若有幸伴隨著孫永康先生的書畫思想和其水墨“山水”的實踐,再從中國美術發展史的意義上說,其深遠意義將不可估量。  傳統的山水畫其基礎自然是國學,其中,儒家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其一,而道家的自然與人融為一體是其一,這些觀念構成傳統山水畫的精神源泉。看得出,孫永康先生的畫是在滿足了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又對國學的一些反思,正如黃賓虹大師所言“今之急務,又不存乎言論,而在乎真實的學問”,“歐風東漸,心理上契和,不出廿年,畫當中無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現在看來,孫永康先生的畫,對中西繪畫精神是與黃賓虹先生有著相同的判斷的。
我們今天面對著孫永康先生的山水畫,只要你不抱有偏見的話就會從中感到突破傳統的鼓舞,這樣的追求,實際上也是傳統型的大家們所希望的。你若再細細品味,孫永康先生的筆墨與手法,他既是傳統的內部精練,又把傳統推上了又一個極至。可以說,20世紀以來的山水畫,如果不見識孫先生的山水與筆墨,那會讓人遺憾的,這也許就是孫永康先生其“山水”的獨特與自然意義所在吧。  雲中的神,霧中的仙,神姿仙態筆墨中現,情一樣深,夢一樣美,情似夢邀宣紙上醉。願孫永康先生的筆墨山水被更多的文人騷客在心中吟唱,使其成為世人間相互傳留中國之又一名片。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