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吳歌(唐代李白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白的《子夜吳歌》共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季。六朝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即有《子夜四時歌》,為作者所承,因屬吳聲曲,故又稱《子夜吳歌》。此體向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創造,而用以寫思念征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基本介紹

詩歌原文,詩人介紹,春歌,作品概況,作品注釋,作品格律,作品賞析,夏歌,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格律,作品賞析,秋歌,作品概況,作品注釋,作品譯文(詩歌版),作品賞析,冬歌,作品概況,作品鑑賞,

詩歌原文

秦地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李白《子夜四時歌·夏歌》詩意圖李白《子夜四時歌·夏歌》詩意圖
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春歌》寫的是美婦,不僅有美貌,更有美麗的心靈,她的勤勞的品質在“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闡述。
《夏歌》寫的是西施,她具有更深一層的美麗——為祖國獻身的偉大,所以也可以說她是一位“烈婦”。她的美就像是“三百里鏡湖中競開的荷花”,她的美使“前來看她的人擠滿若耶(西施的家鄉),顯得若耶都狹隘了”。然而西施的命運卻是如此令人感慨,“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秋歌》寫的是全長安的婦女,她們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為“萬戶”婦女的美是不能用簡單幾行詩描繪得出的,詩人便從那情,那事寫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這一片月既是那清涼的秋月,又代表了長安婦女的一片勤心、愛心、思心。這樣的心是美麗的,美得讓人感動。
《冬歌》則全是另一種寫法。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個有意味的時刻──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味。作者有所取捨,只寫拈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敢將十指夸針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應手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陳玉蘭《寄夫》),她從自己的冷必然會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著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一夜絮征袍”,言簡而意足,看來大功告成,她應該大大鬆口氣了。可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又情急起來,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卻純從側面落筆,通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結得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如果說《秋歌》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則通過個體形象以表現出社會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強。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於民歌,彼此並無二致,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詩藪。內編》卷二)

詩人介紹

李白(701—762年),生於701年,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於四川眉山(一說生於西域),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又稱為“詩仙”。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衝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讚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遊歷。其後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中年 後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並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後,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2歲。 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鐘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考據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其父為任城尉。青年時期的李白顯示了超凡的才能,並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其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又《舊唐書》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卻由於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李白李白
杜甫杜甫

春歌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子夜吳歌·春歌
子夜吳歌·春歌子夜吳歌·春歌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子夜吳歌·春歌
秦地羅敷女②,採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③,紅妝白日鮮④。
蠶飢妾欲去⑤,五馬莫留連⑥。

作品注釋

①子夜吳歌:《子夜歌》屬樂府的吳聲曲辭,又名《子夜四時歌》,分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書·樂志》說:“《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因起於吳地,所以又名《子夜吳歌》。
②“秦地”句:秦地,指今陝西省關中地區。羅敷女,樂府詩《陌上桑》有“日出東南隅,歸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的詩句。
③素:白色。
④“紅妝”句:指女子盛妝後非常艷麗。
⑤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⑥“五馬”句:意思是,貴人莫要在此留連。五馬,《漢官儀》記載:“四馬載車,此常禮也,惟太守出,則增一馬。”故稱五馬。這裡指達官貴人。

作品格律

秦地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
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這首詩的韻腳是:十三元;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通押。

作品賞析

這首詩吟詠了秦羅敷的故事,讚揚她不為富貴動心,拒絕達官貴人挑逗引誘的高尚品質。這是“春歌”,所以用採桑起興。唐代孟棨在《本事詩》中評價說:“李白才逸氣高。其論詩云:‘興寄深微……況使束於聲調俳優哉!’”

夏歌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子夜吳歌·夏歌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子夜吳歌·夏歌①
子夜吳歌·夏歌子夜吳歌·夏歌
鏡湖三百里②,菡萏發荷花③。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④。
回舟不待月⑤,歸去越王家。

作品注釋

①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二首《夏歌》。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②鏡湖:一名鑑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③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④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蹟,相傳西施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
⑤回舟不待月:指西施離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誇飾的修辭手法。

作品格律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這首詩的韻腳是:六麻;可“九佳(半)六麻”通押。

作品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採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著一“隘”字而傳神,那種人潮洶湧、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裡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像來補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么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於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為吳王夫差好色之過,還是由於西施成了亡吳的關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鍵,那么越國在後來的滅亡又是因為什麼?”李白沒有對後續的發展著墨,並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子夜吳歌子夜吳歌
西施採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像了。但這一想像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秋歌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子夜吳歌·秋歌
創作年代:唐代
子夜吳歌·秋歌子夜吳歌·秋歌
作者: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作品注釋

這是第三首《秋歌》。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①長安:今陝西西安。
②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③萬戶:千家萬戶。
④搗衣:所謂搗衣,其實是搗布,即把織好的布帛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使之軟熟,以便縫製棉衣。
⑤吹不盡:吹不掉之意。
⑥玉關:玉門關。這兩句說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遠方征人的懷念。
⑦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⑧良人:指駐守邊地的丈夫。
⑨罷:結束。

作品譯文(詩歌版)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
聲聲總是牽繫玉關的親人。
什麼時候才能把敵人平定,
丈夫就可以結束漫長征途。

作品賞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子夜吳歌子夜吳歌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託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征衣的季節,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裡,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王夫之評價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於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後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說:“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西圃詩說》)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的“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讀者須知,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迴腸盪氣,激動人心。因此,《秋歌》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冬歌

作品概況

【名稱】《子夜吳歌·冬歌》
【年代】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作品原文
子 夜 吳 歌
冬 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子夜吳歌·冬歌子夜吳歌·冬歌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作品鑑賞

《子夜吳歌》詩題又作《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寫春夏秋冬四時。這裡所選是第四首。六朝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即有《子夜四時歌》,因屬吳聲曲,故又稱《子夜吳歌》。此體原為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獨造,而用以寫思念征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子夜吳歌·冬歌》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時間是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性。詩人有所取捨,只寫抽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加強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手指也不靈巧了,她從自己的冷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一夜絮征袍”,言簡而意足,然而隨即又情急起來,她想: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包含極度的深情與牽掛。《子夜吳歌》中的第三首《秋歌》是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起勢突兀,結句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如果說,《秋歌》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則通過個體形象以表現出一類人——思婦形象;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於民歌,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詩藪·內編》卷二)的佳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