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道程啟經淺說

具體講述“迪克爾”的名目位次及禁解條目,由趙正軒阿旬講解阿拉伯文原著精義,花湛露筆譯為漢文,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首次刊印成書,1922年馬福祥重印。

基本介紹

  • 書名:天方道程啟經淺說
  • 作者:趙正軒阿旬
  • 出版時間:1902
  • 裝幀:平裝
簡介,成書經歷,編者思想,具體內容,

簡介

《天方道程啟經淺說》
論述伊斯蘭教蘇菲派功修的著作。

成書經歷

全書約6000餘宇。“寂克勒”(現譯“迪克爾”)。是穆斯林對真主的誦念詞。誦念“迪克爾”同靜坐冥思一樣,都被看作是蘇菲派認主、喜主、接近主以至與主融合的不可互缺的功修。對於蘇菲主義者來說,接連不斷地念誦“迪克爾”就可以“隔閉過慮,清淨己性”,也就是斷絕一切妄念,而凝志專事真主。

編者思想

該書編者認為:“吾教理學經典譯成漢文者不少,然皆明其理而未言其功,此書言雖淺淡,而指道程起步門徑無不詳明且盡”。

具體內容

該書卷首有1922年馬福祥作的“重刊天方道程啟經淺說序”和1902年花湛露作的“原序”。書中闡述了“三道”的關係:舍常道而言中道至道,如有樹無根,舍至道而言常道,如夜行無燈,舍至道常道而言中道,如紙花滿瓶,舍中道而務常道以尋至道,如鏡無光。三者相連,若身、心之與命,缺一不可。正文共6段。第一段“解明寂克勒之名目位次”。第二段“解明寂克勒之進境”。第三段“解明耐飛依思巴提之寂克勒”(“耐飛’,Nafy,即否定,“依思巴提”,Ithbat,即定有),大意為專注誦念寂克勒能斷絕一切妄念,而凝其志於定有,隔閉過慮,清淨己性。第四段“解明念寂克勒當行條規”;著重指出要絕對遵照“明師”的教誨。第五段“解明念寂克勒之人持齋日期”。第六段為“解明念寂克勒之人的一切禁戒”,包括“外之撿點”30件,“內之潔淨心性”20件。該書文字比較粗淺,伴雜有許多經堂語和阿拉伯語名詞,但比較集中地表述了中國蘇菲派教眾對誦念“迪克爾”這一功修方式的基本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