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銘鄉

大銘鄉

大銘鄉位於德化縣西部,閩南遊覽名勝九仙山的西側。鄉人民政府駐大銘村,海拔820米,距縣城35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76.4平方公里,下轄大銘、聯春、金黃、上徐、瓊英、瓊山、瓊溪7個行政村,共有50個自然村落,53個村民小組。至2004年末,全鄉總戶數1802戶,總人口6406人,全鄉有賴、林、蘇、張、李五姓氏,均系漢族。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7640公頃,常住人口121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銘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德化縣
  • 下轄地區:轄7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503
  • 地理位置:德化縣西部
  • 面積:7640公頃
  • 人口:1218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閩C
  • 森林覆蓋率:76.6%
歷史沿革,位置境域,人口,行政區劃,交通,氣候環境,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基礎設施,經濟發展,風土人情,舞獅,土特產品,名勝旅遊,

歷史沿革

“大銘”一名,相傳始於唐末林姓遷居德化建祖宇“大龍堂”,後遷至今地,為“銘刻記住”和“永遠紀念”其祖,因閩南方言“銘”與“龍”近音,“大銘”即由“大龍”演繹而來。唐代大銘境內東部九仙山一帶已有人定居,並建立寺廟。宋代以來隨著外地人口的遷入繁衍而漸盛。清代中葉至民國期間因地方不寧,人口大量外遷而漸衰。史載僅上儒(今上徐村)李氏遷往順昌、沙縣、建寧等地就有110多人,到台灣、南洋謀生者20多人。宋、明時代,大銘屬德化集賢鄉;清代分屬梅中里和湯泉里,建國初期屬雙陽鄉。1951年始屬赤水(第五區),1958年公社化時,除瓊溪外,其他大隊屬赤水公社,以後瓊溪也併入赤水公社。1961年從赤水公社分出成立大銘公社,1984年改為大銘鄉。

位置境域

大銘鄉位於德化縣西部,九仙山西側,距縣城27千米。地處德化縣西北部,九仙山西側,石獅岐東北部。東鄰赤水鎮上涌鎮兩鎮,西接春美鄉,南連美湖鄉,北毗湯頭鄉

人口

2017年,常住人口1218人。

行政區劃

轄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中洋。

交通

305省道經過鄉境南部。大銘鄉位於北緯25°38′~25°46′,東經118°01′~118°06′。

氣候環境

境內群山綿亘起伏,海拔千米以上有九仙山和石獅岐,分別屹立於東部和西南部,構成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7℃,平均無霜期270天,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光熱充足,雨量充沛。

自然資源

大銘鄉林、水、礦資源豐富,農業發達,物產豐富,盛產稻穀、甘薯、馬鈴薯以及蔬菜、水果等,是德化農業重鎮和主要產糧區。2010年,已初步形成糧食、林業、水果、反季節蔬菜、畜牧、家禽等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綜合生產基地。果園面積4400多畝,德化梨水果帶已初具規模,主要品種有:德化梨、油柿、早熟水蜜桃、柑桔等。
森林覆蓋率79.6%,立木蓄積量207630立方米,主要有松、杉、毛竹等,還有紅豆杉、樟、楠、栲等珍貴樹種。主要礦產資源有鐵、錳、銅、鎢、花崗岩、高嶺土、石英石等。大張溪、瓊溪、下格坑溪都發源於南部向北流入尤溪匯合閩江,可供開發的電力資源達1萬千瓦以上,全鄉現有電站9座,總裝機容量5675千瓦,並與縣聯網。

人文歷史

大銘鄉歷史悠久,賢人傑士輩出,如明末清初翰林賴垓等。境內文物、古蹟甚多,其中,有古瓷窯、煉鐵爐和始於明朝的鑄鼎;有建於雍正八年的木橋——銘新橋;賴垓祖厝至今保存完好。大銘鄉是德化縣古代瓷業產地之一。高嶺土早已開發,清代在聯春、大銘、瓊山一帶就建有瓷窯生產瓷器,其中聯春窯、瓷窯侖的釉下彩青花雲龍紋碗、盤等產品曾銷往國外。
賴垓(1593-1661),字元式,號宇肩,德化大銘鄉瓊溪人。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初為浙江平湖縣知縣,廉潔清苦,政績卓著,遂被召入京都,擢為翰林院簡討,遷右春坊(太子宮)任右庶子,為太子講學。其後,請假省親,奉詔任冊立藩王欽差使臣,晉升伯宗學士,授通儀大夫禮部右侍郎。未及回京,值清兵入關,遂歸鄉隱居近20年。著有文集十餘卷,均已散失。

基礎設施

大銘鄉交通便利,省道103線穿過境內2個村,現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正進行通村公路硬化;全鄉擁有泉靈通、固定電話1628部;實現全鄉各個角落通程控電話,普及率達91.2%,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全鄉大部分角落。新鎮區規劃與建設井然有序,各村建有鋼筋混凝土村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教衛生事業蒸蒸日上,九年一貫制教育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鄉村衛生醫療保健網路健全,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有線電視實現與縣光纖聯網,全鄉7個村全部完成有線電視網路建設。

經濟發展

2000年以來,大銘鄉提出“圍繞五大優勢,建設特色農業鄉鎮”目標,“水電、畜牧、生態”之鄉建設有效推進。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狠抓發展農業經濟項目,同時,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增加收入。至2004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950萬元,企業產值6450萬元,鄉財收入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78元。

風土人情

舞獅

宋末元初,元軍鎮壓泉州南少林武僧,有100來個武僧突圍淪落到德化縣,其中一部分在九仙山避難,在大銘境內建補陀岩。又在九仙山的東側建和尚寨防衛。當時的元朝統治者唯恐老百姓造反,沒收民間所有銅、鐵質武器,只許老百姓三家用一刀。同時,禁止平民百姓習武。淪落到九仙山的武僧,為了東山再起,就在九仙山麓的大銘、瓊溪教當地百姓弄獅習武。後來南少林教習的舞獅自成派系,並稱為南獅,傳承到永春、大田、南安等地。

土特產品

境內野生土特產有紅菇、香菇、黑木耳、白木耳、靈芝、茯苓等。

名勝旅遊

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廊屋式木橋——銘新橋,以及賴垓祖厝潁川堂、大夫第井丘堂、太史第文前堂、龍樓堂,均已被泉州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