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巴威

大辛巴威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得名於一組古代巨石建築群遺址。

該建築群大約始於公元4世紀至5世紀,以此為中心曾先後間建立過一些班圖人的王國。後經多次重建或擴建,於14、15世紀達到鼎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辛巴威
  • 源於:邵納語
  • 位於:今辛巴威共和國內。
  • 建於:公元4世紀~公元16世紀初
遺蹟,文化,居民,地理,發現,結構,維多利亞博物館,辛巴威鳥,簡介,重返故里,四座塔,什麼人建造,

遺蹟

“辛巴威”一詞源於邵納語,意為“石頭建築”或“石頭城”。
大辛巴威
大辛巴威是這些遺址中最大、最壯觀的。它是一個圍牆圍成的圓表區域,內有房屋和庭院。圍牆高9米,厚約5米,頂部砌著大石塊。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約24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散布著許多石頭建築,包括一座圍牆圍著的廟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築物遺蹟。
大辛巴威建於公元4世紀~公元16世紀初,但關於其民族人們卻所知甚少。

文化

大辛巴威文化所涉及的範圍,包括今辛巴威莫三比克南部、波札那東部和南非北部一帶。除大辛巴威一之外,在這一區域內已經發現了500多處類似的石頭建築物。
大辛巴威是介於西面金礦區與東面印度洋兩者之間的一處繁榮的貿易中心。但在公元16世紀初,古辛巴威國家突然瓦解,大辛巴威文化也隨之走向衰落。

居民

辛巴威的居民大部分為馬紹納族和馬塔貝勒族人。馬紹納人把散布於當地的二百處大小石頭建築的任何一處廢墟都叫“辛巴威”。
而位於維多利亞堡東南部(距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公里處)的一大片石頭城廢墟,則被稱為“大辛巴威”。

地理

大辛巴威遺址三面環山,一面是波平如鏡的凱爾湖。整個的遺址範圍包括山頂的石岩和山麓的石頭大圍圈及其東面的一片廢墟,組成了相互聯繫的建築群。
大辛巴威遺址大辛巴威遺址
據考證,這座石頭城建於公元600年前後,是馬卡蘭加古國的一處遺址。古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築在山上,城牆高10米,厚5米,全長240米,由花崗岩巨石砌成。內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橢圓形。城內有錐形高塔、神廟、宮殿等,都由石塊砌築,而且這些建築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崗岩巨石上就地開鑿出來的。
有關辛巴威遺址奇觀的傳說,大約在中世紀就通過阿拉伯商人傳到了歐洲。然而,在阿拉伯人的傳播中,卻把辛巴威與所羅門王的名字連在了一起。這樣一來,當歐洲人發現這個廢墟時,誤認為這就是所羅門王的藏寶之地。

發現

1871年,來到這裡探險的德國地理學家卡爾·莫赫最先把這個奇蹟公之於世。他說:“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造建築物,全沒屋頂,都用灰色的花崗岩石塊以精巧的技術建成,有些石塊還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牆,分明是歐洲式的建築。”
莫赫進入城內作了一番考察,認為有證據顯示石頭城的最初建造者們生活富裕、勢力強大。然而,對於究竟是什麼人、在什麼年代以及為什麼要建造這么龐大的石頭城等諸多疑問,卻沒有找到任何線索。但是他認為,石頭城的建造者不可能是非洲人,更不是當地卡蘭加人的祖先所為。莫赫的這種說法也許不足為據,但他的有關辛巴威的報告,於1876年出版,卻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少學者和探險者們的興趣,他們開始相繼前往大辛巴威考察。

結構

大辛巴威遺蹟是一個大面積的複合體,有防禦工程、塔狀建築和排水系統,占地達一萬多畝,共有三組建築:
第一組是一連串如堡壘般的城牆,內有複雜通道、石級和走廊,這組建築一般稱做衛城。城牆與一個大孤丘結合在一起,隨著岩石起伏,以技術把花崗岩石堆砌起來,順其自然之勢與大孤丘混為一體。站在衛城頂上,可把整個辛巴威遺址風光盡收眼底,可見當初設計者的別具匠心。
第二組是一處橢圓形花崗石圍牆,稱做神廟。圍牆的東北、南、北三面分別有一個進出口,圍牆高約6米,東面城高約9米,圍牆底部寬約5米。神廟位於衛城下的平地上,仍然完整無缺,充分顯示出當初建造者的藝術才幹和建築水平。廟內有一座氣勢莊嚴的高塔。
第三組介於圍牆和神廟之間,包括好多小的房屋。

維多利亞博物館

辛巴威維多利亞博物館里,陳列著早年土著人的繪畫和從“大辛巴威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
博物館裡還陳列著從大辛巴威遺址中找到的4塊中國明代瓷器碎片,其中兩塊大的可以辨認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繪製的“大明成化年制”6個字。
從已經發掘到的文物看,大辛巴威遺址曾經是一座非常繁榮的城市,農業、冶煉業、對外貿易都相當發達,而且一度與中國、阿拉伯、波斯等許多國家有著經濟、文化的交往。

辛巴威鳥

簡介

大辛巴威遺址中最珍貴的文物是當年用於裝飾大圍圈頂部的“辛巴威鳥”。鳥用淡綠色的皂石雕刻而成,鳥身如鷹,而頭似鴿子,脖子高仰,翅膀緊貼身子,長約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頂端。這種石雕鳥是辛巴威一個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圖騰,一直在信奉,其工藝精細,造型雄健,藝術價值連城。據說,在大辛巴威遺址中,曾先後發現8隻這樣的“辛巴威鳥”。皂石柱上的鳥後來被人們稱為“辛巴威鳥”,它被作為辛巴威的象徵,印在國旗和硬幣上。
辛巴威鳥辛巴威鳥

重返故里

2003年5月14日,一隻“辛巴威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辛巴威鳥辛巴威鳥
辛巴威政府在其國家宮舉行“辛巴威鳥”皂石柱底座移交儀式。辛巴威總統穆加貝從德國駐辛巴威大使彼得·施密特手中小心翼翼地接過一塊皂石柱底座,自此丟失100餘年的“辛巴威鳥”石柱底座終於重返故里。
原來,這塊高約50厘米的石柱底座是辛巴威丟失的8個“辛巴威鳥”石柱底座中的一個,1890年被人從“大辛巴威”掠走,1906年在南非出現,次年被德國柏林博物館收藏。
1944年至1945年原蘇聯軍隊占領德國之後,它被帶到列寧格勒人類文化博物館。
德國統一後,這塊石柱底座重新回到柏林。1998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的非洲藝術品展覽會上,這塊石柱底座曾與其連體的“辛巴威鳥”石雕短暫“團聚”。
2000年2月,辛巴威和德國簽署協定,使它重返故里,得以與其上半部的石雕“永久廝守”。

四座塔

據最初記載,大辛巴威衛城上有七座實心塔,現今只剩下四座。這四座塔的真正用途,人們一直仍弄不明白。更令人費解的是神廟裡面的圓錐塔,此塔高二十餘米,沒有任何文字標記。
多少年來,一批又一批考古學家和前來企圖在塔內搜尋黃金寶藏及古物的人,曾千方百計想鑽進去探查,卻無法找到一個入口。近年來,又有人前來對此塔“刨根問底”,有的在地下挖了一條壕溝穿過塔底,也有人為尋找塔內的通道在塔內搬開了許多石塊,但還是找不到一個進口,最終不得不認定這是個實心塔。離圓錐塔不遠處有一祭塔台,據說,在原始社會,這裡是舉行生殖崇拜的場所。對塔的作用,專家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瞭望台,有人認為它是宗教象徵,有人認為它是糧倉的模型,還有人說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但這種種說法都缺少足夠的依據,人們仍不明白它的真正用途。
事實上,不僅圓錐塔,就是那整座的石頭城到底是乾什麼用的,人們一直也沒能真正弄明白。有人說這是一個消失了的帝國的皇帝住所,有人說這是宗教場所,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代人開採、提煉黃金的地方。由於這些石頭建築上沒有文字,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這種種說法都不過是人們的推測和構想。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大辛巴威以及其他石頭廢墟是歷史上已經湮沒的一個帝國保存的全部遺蹟,是古代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它代表著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文明發展的極高成就。

什麼人建造

與此相關的問題是:辛巴威遺址是什麼人建造的?
有人認為它是由公元前來自地中海腓尼基人建造的,也有人認為是阿拉伯人建造的,但更多的人則認為是非洲黑人建造的。
根據歷史記載,最後在辛巴威這個已頹敗的城市居住的民族,由於戰爭的原因,大約在1830年“祖盧戰爭”期間,早已被全部趕走了。後來聲稱擁有大辛巴威的阿孟瓜人,實際上並未在當地居住過,當今這裡生活的是馬紹納族人的一個分支——卡蘭加人,但他們一直還住在低矮簡陋的窩棚中,他們的生活似乎和這些建築毫無關係。
而這一古蹟的真正建造者,隨著歷史的煙雲似乎已無從尋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