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歌·春

大德歌·春》是元代偉大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小令。這支小令以一位閨中女子的口吻抒發其盼望離人歸來而久久未歸的哀怨情愫。曲子以“歸”為詩眼。首句“子規啼”,因其聲若“不如歸去”,能發閨婦懷遠之情。二、三句妙用三個“歸”字,貼切、自然流暢,強烈地傳達出思念的情感。在飄飄柳絮襯托之下,“添”字尤見精神,準確地把握了因“思”而起的恍惚神態。末句寫眼前景,以雙燕銜泥營巢繼續映襯和強化濃郁的思念和獨寂之情。全曲運用既典雅又通俗的語言,蘊藉含蓄地表現閨中少婦綿綿不斷的相思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德歌·春
  • 作品別名:【雙調】大德歌·春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關漢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大德歌·
子規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幾日添憔悴,虛飄飄柳絮飛。一春魚雁無訊息,則見雙燕斗銜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雙調:宮調名。大德歌:曲牌名
⑵子規啼,不如歸:子規啼聲很像人說“不如歸”,容易引起離人的鄉愁。
⑶憔悴:疲憊沒有精神。
⑷魚雁:書信的代稱。
⑸則見雙燕斗銜泥:只見一對對燕子爭相銜泥築巢。斗:競相,爭著。

白話譯文

春天的杜鵑叫了,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你走的時候說是春天就回來,而今春已到,卻不見你的蹤影。近日才幾天面色已顯得枯槁瘦弱,憔悴多了。等了整整一個春天,九十個日夜啊,卻一點訊息也沒等到;而舊時檐前燕子早已歸來,忙忙碌碌地營巢築窩幹得多歡!

創作背景

《大德歌》是關漢卿在元成宗年間創作的新曲調,可知這首《大德歌·春》作於大德(元成宗年號,1297—1307)年間,具體作年不詳。

作品鑑賞

此曲首二句“子規啼,不如歸”,既寫景,又寫時。春天的杜鵑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聲聲響在少婦耳旁,深深觸動了她懷念遠人的情懷。所以第三句寫道:“道是春歸人未歸。”由於盼人人不至,精神飽受折磨,於是引出“幾日……絮飛”兩句。“幾日憔悴”是從外形上描繪其愁苦。接著又進一步從內部揭示少婦心靈上的創傷。“虛飄飄柳絮飛”,表面寫的是景,實際是比喻少婦的心理狀態。少婦因情侶久去不歸,在外是凶、是吉、是禍、是福都不得而知,不能不令人擔心。因而心緒不定,忽上忽下,正如虛飄飄的柳絮,無所適從。作者這樣從外而內兩個方面刻畫,便把一個愁苦的少婦在等待中度過了一個漫長的春天,同時也使下句的“一春”有了依據。既然少婦一等再等,結果九十春光已過,不僅人未歸,連訊息也沒有得到,最後就不能不傷感地明確點出“一春魚雁無訊息”了。在這七個字中,雖未著一“思”字,而少婦思念遠人的熾烈感情已溢於言表。不用說,這時的少婦痛苦已極,淒迷紛亂,百無聊賴。妙的是作者未從正面明寫這種感情,而是宕開一筆,用“則見雙燕斗銜泥”來反襯。燕是“雙燕”,它們為築愛巢在比賽著銜泥。此情此景,和孤居獨處、落落寡歡的少婦形成鮮明的對比,不禁使人又添幾分苦澀。
此曲開頭以子規鳥的啼叫引起少婦的思念,用的是比興手法。中間寫少婦的離別之苦,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最後用雙燕銜泥反襯少婦的孤獨之苦。全篇緊緊圍繞一個“春”字,從各個側面描繪,突出了少婦的思念。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作者簡介

關漢卿,元代戲劇家。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元代,大都人(今河北安國)。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居首。鍾嗣成《錄鬼簿》說他曾任太醫院尹。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0多種,現存18種。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所作散曲今存套曲10多套、小令50多首,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描繪都市繁華與藝人生活,羈旅行役與離愁別緒,以及自抒抱負的述志遣興。
關漢卿像關漢卿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