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寨遺址

大小寨遺址

大小寨古文化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姚家集街道大城潭村大城潭灣,灄水河由北向南繞遺址而過。大小寨遺址屬新石器、周、六朝時期古文化遺址,1988年12月25日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古木蘭縣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小寨遺址
  • 時期:新石器、周時期古文化
  • 位置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潭村
  • 大寨面積:約3.5萬平方米
  • 小寨面積:約5萬平方米
簡介,遺址,

簡介

大小寨遺址屬新石器、周、六朝時期古文化遺址,位於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潭村大城潭灣,灄水河由北向南繞遺址而過。遺址由兩個大小不規則的園形土台墩組成,其中一個大的高出地面約8米稱為大寨,一個小的高出地面約4稱為小寨。
大寨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採集有西周陶片以夾砂灰褐陶為主,夾砂紅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灰、紅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器形有鬲足、粗柄豆、罐、盆、缽等;六朝遺物有綠釉瓷盤口壺殘片。此地六朝遺物為古木蘭縣遺存。
小寨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5米。採集有新石器時代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鼎、罐、盆等,屬石家河文化;周代陶片以夾砂褐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紅褐陶,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缽等。
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武漢地區古代文化和其它地區古代文化的相互承襲關係、文化淵源、發展聯繫和文化序列以及黃陂地區文化特徵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

小寨遺址位於大城潭南,東臨灄水,山高20餘米。木蘭替父從軍前,常在此習武。
大寨遺址位於大城潭村北,西臨灄水,山高80餘米,上有木蘭祖父等修建的古寨遺蹟及唐前後的灰陶、紅陶殘片及粗紋板瓦片等。唐時修築的烽火台,僅存舊地。
大城潭,古稱雙龍鎮。東臨灄水、民舍座北朝南,南倚小寨山,古護城河環繞村莊,總面積約800畝。關於雙龍鎮等稱謂,隋唐時,此處叫朱城寨。明時又叫過大城潭,即灄水河深潭旁修築的一座大城。叫雙龍鎮,是因此處地貌形似二龍戲珠之狀,其稱謂是隋唐之前,可見雙龍鎮歷史的悠久。
考古發掘和研究的資料表明:西周時,這裡已有先民棲息。到漢代,雙龍鎮已成為方圓數十里較繁華的集鎮。“當街鋪面百十家,商賈運貨有驢馬”為當時的寫照。《黃陂縣誌》記載:漢至隋,黃陂曾稱西陵、木蘭、梁興等縣名。古木蘭縣治所在黃陂,史書上早有記載。《南齊書、州郡志》載:南齊司州安蠻左郡轄七縣,第一個便是木蘭縣。當時,木蘭縣管轄包括今黃陂北部和紅安縣的西南地區,治所就在灄水河東的雙龍鎮。
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更明確地把古木蘭縣縣址標在黃陂灄水上中游處雙龍鎮。從地理位置、軍事位置、商貿集散活動等方面分析。一、古時灄水水道十分發達,不但河寬河深水清,且離長江近便;二、雙龍鎮瀕臨灄水,不但築有石城,且有寬闊的護城河,易守難攻,為兵家必爭之地,宜於設定重要的政權機構;三、雙龍鎮北近豫皖,與本省紅安、大悟毗鄰,水陸交通便利,是最佳的商品集散地。由此,還可以推斷,雙龍鎮護城河最遲在唐初就有了。爾後,在宋元及明前期,均進行過拓寬與掘深。
清代至民國初年,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一直在雙龍鎮設有驛站和鹽局。據傳:雙龍鎮驛站的最後一塊匾牌為清軍提督、後擢升為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所題。同治5年(1866年),劉銘傳率清軍追捻軍經雙龍鎮,紮營時,驛役磨墨請他題寫了“大城潭驛站”幾個字。民國初年,湖北督軍王占元微服觀看了木蘭山農曆八月開山門迎香客的廟會後,還尋訪了雙龍鎮。王督軍到雙龍鎮,主要是衝著歷史上是否有木蘭其人,是不是雙龍鎮人兩個問題而來。王督軍雙龍鎮之行,自然不會有什麼結論。民國21年,國民黨第十軍軍長徐源泉回新洲倉埠省親後去河南,中途曾在雙龍鎮作了短暫的停留。在雙龍鎮,徐源泉在鹽局老闆計某的陪同下,拜謁了觀音寺。並為觀音寺題寫了“慈悲為懷、利益眾生”的匾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