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圍山初級中學

大圍山中學一般指本詞條

大圍山鎮大圍山初級中學原名東門中學,始建於1958年,名為東門鄉農業中學。當年上期初辦時招收一個班,一個教師,借用東門完小一間教室,當年下期東門附中招生,農中遷入大坳上馬大元帥廟繼續招生,不久與大圍山公社專業隊漁場合併成隊校一體形式,校址設下車漁場。後和白沙農中合併,遷址白沙廖家塅老祠、不久轉遷白沙茶場,1961年停辦。1964年下期復辦,先後在東門袁祠、三元楊益堂等地上課,文化大革命中併入東門附中,後來又改名瀏陽十四中學。1990年又從瀏陽十四中學分出,選址現校址(楚東村大洲組)單獨建立東門中學。1997年原大圍山中學併入東門中學,1999年原中嶽中學併入東門中學,當年學生達到高峰,將近1100學生。2003年下期至2006年上期還兼辦了職高班。2007年初由於教育體制改革,白沙中學併入東門中學改校名為大圍山鎮大圍山初級中學,學校分為東門本部和白沙教學點,學校對本部及教學點實行人、財、事、物統一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圍山鎮大圍山初級中學
  • 學校類型:公立
學校校長,學校歷史沿革,學校基本情況,

學校校長

廖尚文,男,1967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參加教育工作,中共黨員,中文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信息技術獲高級證書,國語獲二乙證書。先後在原白沙鄉片完小、中心完小、中學、教育辦、中心學校任學校教務主任、教育辦業務專乾兼工會主席、中心學校一校長兼黨支部書記,2006年8月由於鄉鎮合併,任大圍山鎮中心學校教育黨支部書記,又由於教育管理機構改革,2007年1月起任大圍山初級中學校長兼教育黨支部副書記。曾被評為瀏陽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2005年獲市“雙改” 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多次年度考核被定為“優秀”等級。工作作風是“廉潔、高效、務實、創新”,管理理念是“保穩謀進、重德提質”。2011年1月17日,他驅車去開會,途中,不幸遭遇車禍,以身殉職。廖尚文校長遇難後,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悼念。紀念這位大圍山的好校長,大圍山人民的好兒子。

學校歷史沿革

大圍山鎮大圍山初級中學通過半載的發展,現在已建成為硬體設施比較齊全、內務管理相對嚴格、有高素質教師隊伍的一所具有山區特色的袖珍式農村初級中學。現本著“保穩謀進、重德提質”的管理理念, 致力於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學校基本情況

大圍山鎮地處湘贛兩省三縣(市)交界處,面積41200平方公里,人口26825人,現有17個村(居)委會,屬瀏陽的老、邊、窮地區,境內的大溪河是瀏陽河的源頭、大圍山是國家森林公園。大圍山初級中學是大圍山鎮唯一一所初級中學。學校現有兩個教學點(本部和白沙教學點),在校學生共有433人(本部308人,白沙教學點125人),10個教學班(本部7個班,白沙教學點3個班),校園面積52371㎡(本部15036㎡,白沙教學點37335㎡),校舍面積9633㎡(本部5376㎡,白沙教學點4257㎡),教職工總數為81人,其中退休和離崗休息人員19人,臨聘人員9人,專任教師56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大圍山初級中學現有固定資產達500多萬元,各項配套設施齊全,學校實施半封閉管理,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多年來,學校始終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德治校與依法治校相結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全面提升。全校教職員工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在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管理、建設師資隊伍、進行教改實驗、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現本著“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的辦學理念、“保穩謀進、重德提質”的管理理念、“務實嚴謹、團結奮進”的校訓, 致力於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創辦農村示範性寄宿制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