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的擴張:帝國雄途

大唐帝國的擴張:帝國雄途

《大唐帝國的擴張(第2部):帝國雄途》是一部講述唐代開拓進取的歷史。唐是中國歷史上國力空前強盛、疆域空前遼闊的王朝。大唐帝國戰功赫赫,自開國始便積極進取,以鋼鐵般的意志,打垮一個又一個對手:在北方,廓清漠北,使中國聲威遠達北西伯利亞;在東方,征服朝鮮,並在白江口海戰中大敗日本海軍;在西北,降服西突厥,使得西域在漢之後又一次回歸中國;在中亞與南亞,大破中天竺、遠征小勃律、大勃律,戰勝阿拉伯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唐帝國的擴張:帝國雄途
  • 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頁數:18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作者:醉罷君山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20190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大唐帝國的擴張(第2部):帝國雄途》以歷史大事件為軸線,通過還原歷史細節,透過大唐帝國的滄桑和輝煌,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時代。

作者簡介

醉罷君山,本名鄭文州。新銳歷史寫手。生於閩南之鄉,好讀文史,稍浸國姓之遺風,慕古人之高義。嘗執教於庠序十數年,得學生數千,略超仲尼。後遊歷京滬,漂泊諸方,時值網路興盛,言路大開,遂縱橫於文字,徘徊於古今,得辭章數百,書稿若干。有《雖遠必誅》《歷史中國之西漢卷》《春秋無義戰》諸籍幸得出版問世。《大唐帝國的擴張》為沉潛多年之力作,力圖再現大唐帝國恢宏壯闊的不朽史詩,復活中華民族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

圖書目錄


第一章叛亂時代
第二章帝國熊途
第三章過渡時代
第四章日落大草原
第五章西線爭奪
第六章決戰中亞
第七章盛唐終結
大事年紀

序言

這是一部關於大唐帝國開拓進取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長河裡,漢、唐是兩座巍巍高山,這兩個朝代在許多方面是很相近的:政治相對開明,漢有文景之治、明章之治,唐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對外戰爭均取得赫赫戰功,漢代開拓西域、西南,擊破匈奴,唐代經略中亞,兩滅突厥;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政權在歷史上多次遭受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強有力挑戰,只有在漢唐時代才有過絕對的軍事優勢。漢如乳虎嘯谷,百獸震惶;唐如赫日當中,烈焰灼人。
強漢與盛唐,哪個朝代更偉大呢?這是很難比較的。漢代前後四百餘年,其超級強國的地位,自始至終未受到動搖,王夫之曾經這樣評說道:“國恆以弱喪,而漢獨以強亡。”相比之下,唐王朝的壽命要短得多,前後二百八十九年。“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盛衰的分水嶺,唐代真正強盛的時間只有一百多年,這是比不上漢代的。然而,唐帝國面臨的對手之強,遠甚於漢時,無論是北突厥、西突厥、吐蕃或阿拉伯帝國,均是超一流的對手,故而其武功之取得,較漢代尤顯艱難。
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是李淵,然而其恢弘格局的奠基者實際上是唐太宗李世民。他集仁君、明君、雄君於一身,他的偉大之處,在於給大國安上一顆雄心。從唐王朝初創的那天起,便受到北方突厥的嚴重威脅,甚至一度委曲求全。唐太宗即位時,北突厥兵臨城下,震動帝都,以李世民之雄才,尚且不得不簽城下之盟。知恥而後勇,勵精圖治的唐太宗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便徹底擊破北突厥,俘其可汗,這堪稱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蹟。對比漢匈戰爭,以漢之強,仍耗費百餘年才降服強敵,唐王朝之霸氣,由是可窺一斑。滅北突厥不過是唐初擴張的起點,在之後的二十年里,唐太宗武功之盛,在中國歷史上殆可稱為前無古人,後乏來者。繼消滅北突厥後,唐帝國又掃平北方強國薛延陀,廓清漠北,北疆邊患不復存在,歷史學家岑仲勉評曰:“聲威之北及,想蒙古時代尚比太宗為遜色。”打通西域是唐太宗的第二個戰略方向,這是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征吐谷渾、攻高昌、伐龜茲、戰西突厥都是這一戰略的組成部分。唐太宗時代,唯一沒有打贏的戰爭是征高麗之戰,這場戰爭的失利,恰恰是因為皇帝親征。為顧及皇帝的安全,唐朝軍隊放棄了大縱深的戰略,轉而採取逐城逐地的爭奪,速決戰最後成了持久戰,這種戰略對於勞師遠征的一方是相當不利的。
憑藉唐太宗奠定的堅實基業以及遺留下的政治資本,唐高宗時代仍然延續擴張勢頭。在平百濟之戰中,中國與日本第一次正面交鋒,唐朝海軍大破日本海軍,取得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唐太宗生前未能打敗的高麗,也在唐高宗時被征服。在中亞戰場,西突厥汗國在唐朝軍隊的打擊下解體,大唐的勢力深入中亞,直抵伊朗高原,這也是帝國聲勢最盛的時代。然而盛極必衰也是自然規律,在唐高宗統治的後期,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權在論欽陵的執政下崛起,大非川之敗標誌著大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北突厥復國則令唐政權北疆再陷危局,帝國的第一期擴張也宣告終結。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女皇,從個人奮鬥的角度來看,她是個成功者,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她的統治能力似乎被遠遠高估了。她的統治並不始自稱帝,而是在唐高宗後期便已主持政局,而唐帝國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走向熊途。武則天時代,太宗、高宗時的對外戰爭成果損失大半,帝國不僅失去昔日的威風,邊疆也屢屢告急:北方突厥的入侵,契丹的叛亂,吐蕃的進攻,等等。不過女皇還是小心翼翼地駕駛著帝國航母,沒有令它觸礁沉沒,儘管外殼受損嚴重,整個船體卻還未傾覆。
到了唐玄宗時,大唐帝國迎來第二個春天。“開元盛世”是中國古代最鼎盛的一個時期,盛世之盛,主要在於經濟及文化,若論武功,仍然不及太宗時代。唐太宗的戰略是大縱深的圍殲,不打則罷,一打勢必要一戰定勝負,貴在速決,而不打持久戰。唐玄宗時的戰略格局沒那么大,多是陷入曠日持久的苦戰,或是一城一池的爭奪,或是邊界線上的拉鋸戰,難以看到初唐行雲流水、勢如破竹的戰爭場景。玄宗時代的戰爭十分頻繁,而且範圍很廣,與突厥、吐蕃、契丹、突騎施、大食、南詔均有軍事衝突,幾乎與周邊有實力的政權都交鋒過,其中戰果比較大的是平突厥之役與中亞爭奪戰。與唐太宗平突厥有所不同,唐玄宗平突厥更多倚靠回紇等遊牧部落的力量,實際上是以夷制夷的手段。中亞爭奪戰則是盛唐軍事史最精彩的篇章,唐、大食、突厥、吐蕃四大勢力角逐於中亞,盡顯縱橫捭闔的智謀,高潮迭起、險象環生,精彩紛呈。然而唐玄宗善始卻不能善終,“安史之亂”的爆發,終於結束了大唐帝國一百多年的強盛史,盛唐成了記憶中的光輝時代。
歷史是一面魔鏡,包納過往的所有人與事。但倘若認為過往等同於消逝,那未免不貼切。事實上,歷史是充滿生命力的存在,它默然不語,卻悄無聲息地傳遞著無形的力量。這就好比個人,他當下的性格、能力,無不與過往的經歷相關聯,時間的流逝並沒有帶走一切,而是留下精神的印記。一個人曾經取得越多的成就,自信心就越加強大,這是顯而易見的心理現象。一個國家同樣受到這種心理規律的支配,我們搜尋歷史,便是在尋求一種力量。
現代成功學認為,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取決於他心靈力量的強弱。哈尼爾曾這樣說過:“在我們‘做’什麼之前,我們必定已經‘是’什麼了。我們只能‘做’到我們所‘是’的程度。”如果我們把這種理論引申到國家,那么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國之所以能成為大國,在於有一顆雄心。有了雄心,一切困難就不成其為困難,就如古人所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大國並不總是強國,就像晚清時的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可是不過就是被列強宰割的大肥肉罷了。當然,晚清時的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歐美。可是我們也發現,在歷史上,並非先進文明總能戰勝落後文明。古羅馬毀於蠻族之手,南宋滅於蒙古之手,這都是例子,可見器物進步、經濟領先、文明發達並不一定能保證國家安全,失去了雄心,就失去了鬥志。就像南宋,經濟其實不錯,學術也很發達,科技水平也高,當時發明的武器也很多,可是朝廷只是苟且偷安,“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沒有雄心,最後只有滅亡。
大國雄心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國家統治者得有雄心。要是政策的制定者只是鼠目寸光,那肯定沒戲;其二,國民要有發揚蹈厲的精神。我注意到一個細節,漢代的偉人們在唐代是備受推崇的,唐代的詩歌、散文包括墓志銘里,都充滿歌頌漢代偉人的詞句,像衛青、霍去病、張騫、班超、馬援等人,那是唐人的榜樣。可是唐代的偉人們在後世卻沒有得到前輩們的地位,王玄策在天竺的驚人勳績,在後世默默無聞;大英雄蘇定方在小說里成了反面人物;第一次打敗日本人的劉仁軌,知名度也不高,後世也沒什麼人寫詩歌來頌揚他。這主要原因在於漢以後還有唐,唐以後就沒有相媲美的朝代了。當然,我認為一個新的中興時代就要到來,所以我先做點歌頌唐代偉人的活。
《大唐帝國的擴張》以擴張史為視角來寫兩個強盛王朝的歷史,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藉此來表現中國歷史文化中剛健雄強的一面。有人會說,現在世界潮流是和平對話,不能再說擴張了。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我認為擴張的形式會有別於古代,不再以領土的擴張為主,取而代之的是勢力的擴張、影響力的擴張。有人要用第一島鏈來封鎖中國,我們需不需要去突破?需不需要把海上力量擴張到藍海深處?有人要在印度洋上充當海盜,殺人越貨,我們要不要派海軍去那裡巡邏?有人要搶釣魚島,我們要不要有一種“犯中華者,雖遠必誅”的無畏氣概呢?要不要有凜然不可犯的大國雄心呢? 本書從寫作到定稿,歷時四載,三易其稿,殊為不易,終得順利完成並付梓。在這裡要感謝我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因為寫書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務正業。我還要感謝責任編輯劉春雨女士,她極其嚴謹認真,並指正書中若干錯誤。同時,我也感謝許多素未謀面的網友,他們堅定不移地支持與熱情的鼓勵,給了我莫大地幫助。
醉罷君山
記於2012年9月2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