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亡妻

夢亡妻

《夢亡妻》是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的作品。詩歌主題哀威,感情婉約,採取敘事形式並置於夢的情景之中,來表達失去愛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對他們愉快往事的無限緬懷。其不僅包含著強烈的思妻感情,而且也承栽著深邃的革命思想,讓讀者看到了詩人那積極的人生態度——黑暗的隧道里,光明就在前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夢亡妻
  • 創作年代:近代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約翰·彌爾頓
詩歌原文,詩歌譯文,詩歌注釋,詩歌鑑賞,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On his deceased wife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from the grave,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4 gave,
Rescue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
Mine,as whom wash'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
And such, 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
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 pure as her mind:
Her face was veil'd; yet to my fancied sight
Love, sweetness, goodness, in her person shin'd
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inclin'd,
I wak'd;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詩歌譯文

夢亡妻①
我仿佛看見我最近死去的愛妻
被送回人間,像赫克里斯當初
從死亡手裡搶救的亞爾塞斯蒂,②
蒼白無力,又還給她的丈夫。
她好像古時洗身禮拯救的婦女,
已洗滌乾淨原來產褥的血污;
她穿著她心地那樣純淨的白衣,
正如我相信我會無拘無束
有一天在天堂裡面遇見她那樣。
她雖然蒙著面紗,我好像看見
她全身透出親熱,淑善,和溫純,
比任何人臉上顯露的都叫人喜歡。
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擁抱時,我醒了,
人空了,白天帶來了黑夜漫漫。

詩歌注釋

①1656年,彌爾頓第二次結婚,他的愛人是凱塞琳·伍德考克(Catherine Woodcock),婚姻很美滿。但在1658年,她因生產而死亡。彌爾頓和她結婚時已失明,從未看見過她的面貌,因而在夢裡,說是面目被紗遮住了。但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所指的不是凱塞琳,而是第一個太太,瑪麗·鮑威爾(Mary Powell)。
②亞爾塞斯蒂(AlceTi)是埃達米塔斯( Admetu)的妻子,為免去丈夫的死,她願意替他死。她剛剛死了,就趕上赫克里斯來營救;赫與死神決鬥,並把亞爾塞斯蒂又奪回陽間。

詩歌鑑賞

在《夢亡妻》中彌爾頓兩次運用典故。一是運用了希臘神話中的典故,希臘傳說中阿爾凱斯(Alcestis)是英雄阿德墨托斯(Admetus)的妻子。在與阿爾凱斯結婚之前,新娘的父親珀利阿斯(Pelias)說,必須要把一頭獅子和一頭野豬套到戰車上,才能將女兒嫁給他。他獲得阿波羅神的幫助,如願娶得美麗新娘。但阿波羅發現他將不久於人世, 於是勸說命運女神(Fates), 找個替死鬼來延長他的壽命。忠貞的阿爾凱斯(Alcestis)答應為他犧牲,但是赫拉克勒斯(Heracles)在她的墓地同死神搏鬥,救回了她,並還給他。
詩中的Jove’s great son指的就是赫拉克勒斯,Rescued from Death by force 指的是赫拉克勒斯(Heracles)在她的墓地同死神搏鬥,救回了她,to herglad husband gave 指的是把赫拉克勒斯交還給她的丈夫阿德墨托斯。
此外,詩中還運用了希伯來法典中的“潔淨禮”這一典故。在短短的十四行詩中,這樣頻繁用典並不多見,用此可見,彌爾頓的知識廣博並能信手拈來,使之能更好地為主題服務,抒發作者情懷。
這首詩的最動人之處在於其深刻的宗教特徵。他呼喚他那聖徒般的妻子,她不僅在肉體上是純潔的,而且精神上也是聖潔的,她正是愛情、甜蜜和善良的人格化身。由於宗教因素的摻雜, 精神上總能找到自我安慰的因素,雖然顯得有些哀傷,但卻總含希望,故能解脫, 內心求得安詳寧靜,每每給讀者以哀而不傷,情致溫和的實感。像彌爾頓在天堂預見的亡妻那樣:“她全身透出親熱、淑善,和溫純,比任何人臉上顯露的都叫人喜歡。”
彌爾頓的這首悼亡詩以浪漫主義為基調,他相信即使愛妻已逝,他們的這種樂觀態度,堅定信念支持他相信仍可與愛妻永遠相愛,甚至在天堂相見。因而這首悼亡詩作中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超脫感。它展現的是天堂夢幻般的甜美,為詩人的憂傷塗上了一層玫瑰色的外衣。
可以說,正是宗教的啟示, 使西方文人藝術想像的觸角飛向天堂中玫瑰色的花環,像天使一樣自由馳騁,或穿越地獄,或訴諸夢幻。使得西方悼亡詩人變得超然曠達,把絕望化作歡樂的希望,把死亡化作永恆的生命,使其如同小溪回歸大海一樣充滿崇高的詩意。這使得他們面對親人、朋友或情侶的先逝能夠以冷靜安詳的心理態勢,超越生死對立的屏障,積極有效地消除胸中塊壘。
彌爾頓早年曾寫過幾首愛情題材的詩,如《贈夜鶯》,又如他用意大文寫的讚美一位義大利姑娘的五首詩。但比較深刻的是這首《夢亡妻》。彌爾頓的家庭生活很不平坦,先後結過三次婚。1642年,他34歲,與瑪麗·鮑威爾一見鐘情,匆忙結了婚。瑪麗才17歲,是牛津郡一家貴族的長女,家庭是王黨分子。
婚後他們的生活很不愉快,瑪麗不慣於彌爾頓那清教徒的道德家的生活方式,況且彌爾頓忙於寫文教書,讀書每到深夜,使她寂悶難忍,因而長住娘家。彌爾頓意欲離婚,寫了《離婚的原理和實施》的小冊子,提出婚姻應該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的進步觀點。但當時英國離婚極難,連清教徒朋友都反對他。當他的婚姻瀕臨破裂時,瑪麗忽然又回到他的身邊,日子勉強過得和諧。瑪麗為他生下三個孩子,在她27歲,生第四個孩子時,因難產去世。
1656年,彌爾頓第二次結婚,妻子凱塞琳,伍德考克,比他小二十歲,性情溫和善良,給彌爾頓帶來安慰與幸福。可惜好景不長,婚後15個月,凱塞琳竟又死於產褥。彌爾頓悲痛欲絕,此後他只有在夢中才能與她相見。這首詩便是描繪夢中相會,醒後悲涼的情景。亡妻面容罩著輕紗,迷離恍惚,若即若離。因為彌爾頓與她結婚時已經失明,所以本來就沒有見過她的面貌。但她給他留下的印象是純潔無瑕的,所以夢中他忽然雙眼復明,清楚地看見她在天堂里,全身穿上雪白的衣裳,白衣跟她的心地一樣純潔。她的形象有如罩著光環的聖母。
這首小詩寫得纏綿刁有致,淒婉動人。中國清朝納蘭容若有一首悼亡詞,與此詩頗有近似之處,不妨對比一讀:“自那番摧折,無衫不淚,幾年恩愛,有夢何妨。最苦啼鵑,頻催別鵲,贏得更闌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沁園春》)“未許端詳”與“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擁抱時,我醒了”的幻滅感何其相似。從彌爾頓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他對女性的評價是心地純潔與外貌美好是合一的,更重視的是她心靈的美。
1662年,彌爾頓第三次結婚,妻子伊莉莎白·明書爾,年僅24歲,而彌爾頓已是54歲了。她受過良好教育,喜唱歌,善烹調,性情溫和,使彌爾頓晚年得到很好的照顧和快樂。彌爾頓的《失樂園》也在這個時候寫成的,可以說得力於她的幫助不少。
彌爾頓的愛情觀是不同於文藝復興時詩人的愛情觀的。文藝復興時詩人歌頌愛情比較大膽、直率,心有所歡,恣情流露,無所顧忌。但彌爾頓的愛情詩含蓄嫻雅,遮遮掩掩,好似罩著輕紗,倒有點東方詩的味道。他態度嚴肅而拘謹,歌頌的是婚後的愛情,是婚戀合一的提倡者。此詩以宗教的超凡氣氛,崇高的風格,純真的感情及細膩的筆觸而在抒情詩史上占一重要位置。而提到彌爾頓的詩的人,鮮有不提到這首詩的,可見它具有的魅力。

作者簡介

約翰·彌爾頓(JohnMilton,1608~1674)英國詩人、政論家,民主鬥士。彌爾頓是清教徒文學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為資產階級民主運動而奮鬥,代表作《失樂園》是和《荷馬史詩》、《神曲》並稱為西方三大詩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