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鰭魚

多鰭魚

多鰭魚(學名: Polypterus bichir Geoffroy),多鰭魚目有一科二屬,分多鰭魚屬與蘆鱗屬2屬,共11種。為淡水硬骨魚類的原始類型,被硬鱗,具噴水孔以及其他原始性狀。是比較古老的輻鰭魚類。菱形硬鱗,具噴水孔;背鰭具5-8離(小)鰭,每1離鰭各具1棘並附有1或數鰭條。胸鰭基底為可動性肉質葉,鰭條附骨化輻狀骨上,而輻狀骨又接在中間一快大的中鰭基軟骨板和2骨化的棒狀前、後鰭基骨上,並不直接與肩胛骨和烏喙骨連線。無間鰓蓋骨。具一對喉板。頭骨似古鱈目。上頜骨完全與腦顱結合。無內鼻孔。鰾2葉,內多分隔,開口於食道腹面,可進行吸收,心臟有動脈圓錐,有後大動脈。體延長具腹鰭,最長達1.2米大多數小於30毫米。主要分布於非洲尼羅河查德湖其鄰近河流流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鰭魚
  • 拉丁學名: Polypterus bichir Geoffroy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軟骨硬鱗亞綱
  • :多鰭魚目
  • :多鰭魚科
  • :多鰭魚屬
  • :多鰭魚
  • 分布區域:非洲淡水河、湖區,主要為沼澤、泛濫區和出海的河口。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習性,分類,

形態特徵

全身有類似骨板的硬鱗,胸鰭有小的肉質葉,有鰭基骨,並不直接和肩胛骨連線,多鰭魚有厚實的硬鱗,表面光滑有黏膜包裹,背部依據品種不同而有6至20個棘狀背鰭, 這些棘狀背鰭中的每一條都有鋒利的刺狀鰭骨。他們的下頜結構比起真骨附類的魚 ,更相似於四足類的結構。 多鰭魚有一定原始特徵。這些的特徵是有的肉質基葉的胸鰭,這和腔棘魚相似,而他們也有呼吸孔的。
多鰭魚多鰭魚

他們也有基礎的肺部,可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當在水中的氧氣不足時,多鰭魚會快速地游到表面吸氣,此魚在幼魚期會像兩棲類的有外鰓。在這些種類之中的最大長度為30cm至100cm以上。
體延長,近圓筒形,略寬。口大,上下頜均具細齒,齶骨有倒“V”字形的寬齒帶。喉板1對。鼻孔1對,有較長的鼻管。眼小。鰓孔大。背鰭由 5~18個分離的特殊小鰭組成,每小鰭由1“鰭擔骨”支持;硬刺及1或多根鰭條。胸鰭基部具有發達的肉葉,其上被覆細小鱗片,其內為1軟骨板和2骨條,向外有很多“鰭擔骨”支持鰭條,向內連至肩胛骨和烏喙骨;腹鰭短;臀鰭亦短小,靠近尾鰭;尾鰭圓形,外觀為對稱狀,屬於非典型的矛型尾鰭(diphycercal)。
分2葉,多分隔,似肺,前端開口於食道的腹側。心臟有動脈圓錐、後大靜脈。腸內有退化的螺旋瓣。

生長環境

所有多鰭魚目成員都在非洲的淡水河、湖區棲息,主要為沼澤、淺泛濫區和出海的河口。棲息於溫暖的淺灣和沼澤地帶。耐受力強,即使在缺氧條件下也能生存。性兇猛,成魚主要捕食魚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尼羅河查德湖其鄰近河流流域。

繁殖習性

成魚主食魚類,仔魚有外鰓。一般在7~9月產卵,卵附著在水草上發育,親魚有護卵護仔的習性。幼魚有外;背、尾鰭相連,特別高大,背鰭分成多數小鰭;以無脊椎動物為食。

分類

蘆鰻屬(Erpetoichthys
蘆鰻(E.calabaricus)(又稱為蘆鱗魚)
多鰭魚屬(Polypterus)
安氏多鰭魚(P.ansorgii)
多鰭魚
多鰭魚(P. bichirbichir)
卡坦多鰭魚(P. b.katangae)
拉氏多鰭魚(P. b.lapradei)
戴氏多鰭魚(P.delhezi)
剛果多鰭魚(P.endlicheri congicus)
恩氏多鰭魚(P.endlicherii)
飾翅多鰭魚(P.ornatipinnis)
剛果綠多鰭魚(P.palmas congicus)
綠多鰭魚(P. p.palmas)
波氏多鰭魚(P. polli)
後翼多鰭魚(P.retropinnis)
梅里多鰭魚(P.senegalus meridionalis)
塞內加爾多鰭魚(P. s.senegalus)
魏氏多鰭魚(P.weeksi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