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北成

夏北成

夏北成,博士,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北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科研方向,科研項目,論著一覽,教學研究論文,相關成果,

教育經歷

·1978年2月-1982年1月湖南農業大學學習,獲得學士學位
夏北成
·1982年-1984年獲得北京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1986年-1989年獲得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1989年-1991年中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工作經歷

·1984-1986 長沙市環境保護研究所
·1991-至今在中山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及環境科學系從事環境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10-1997.5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微生物生態中心訪問研究
·1998.8-1999.8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微生物生態中心訪問研究講授課程《污染生態學》、《環境生物學》、《生態學》

科研方向

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環境生態學、環境生物學、污染生態學、城市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

科研項目

近年來主持和參加的研究項目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專項東江項目(東江水生態系統健康監測維持技術研究與套用示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項目(灘涂海水種植養殖系統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國家教委(教育部)研究基金、廣東省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的資助項目等。

論著一覽

1. 《城市生態景觀格局及生態環境效應》,2010,科學出版社,北京。
2. 《城市景觀生態學與生態安全—以廣州為例》,2008,科學出版社,北京。
3. 《環境污染物生物降解》2002,化工出版社,北京。
4. 《污染生態學》,1995,廣東科技出版社,廣州。
5. Defining and modeling the soil geochemical background of heavy metals from the Hengshi River watershed (southern China): Integrating EDA,stochastic simulation and magnetic parameter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6⑵
6.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forecasting,based on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China,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3612–3620.
7.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urban land-cover landscape in Guangzhou from 1990 to 2005,J.Geogr.Sci. 2009,19:213-224.
8. Daily Changes of Spatial Patter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ver Pearl River Delta Based on GIS and MM5,Chin.Geogra.Sci.2009 19⑴069–076.
9.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community diversity during the rhizo-remediation of a pyrene contaminated soi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3⑶:24-36.
10. ARM Susceptibility mapping as a proxy for heavy metals loads of soils monitoring in the Dabaoshan Mine,South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2009,iCBBE.
11. Extraction of events and rule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from the policy text. SPIE Proceedings of Geoinformatics 2007.
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DⅥ,Stand Age and Terrain Factors of Pinus elliottii Forest,IEEE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sciense and Remote Sensing.
13.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Sandy Subsurface Soils,2004,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70⑶:1723–1734.
14. Dynamic of Bacteria Community in Fishery Cultural and Mangrove Planting System in Pearl River Estuary Inter-tidal Area,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bial Ecology (ISME-10)--Microbial Planet: subsurface to Space,Cancun,Mexico,Aug. 22-27,2004.
15.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1,11⑷: 818-824.
16.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Sandy Subsurface Soil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4,70⑶:1723–1734.
17. A two-species test of the hypothesis that spatial isolation influences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il. Microbial Ecology,2003,45⑴: 20-28.
18. Bacterial phylogenetic diversity and a novel candidate division of two humid region,sandy surface soil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3,35:915–924.
19. Spatial and resource factors influencing high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2,68: 326-334.
20. Soil teaming with life: New frontiers for soil science,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CAB International 2001,P393-411.
21. 五節芒不同種群對Cd污染脅迫的光合生理回響,生態學報2010,30⑵: 0288—0299.
22. 玉米幼苗根際土壤微生物活性對芘污染的回響,生態學報2010,30⑸: 1296—1305.
23. 重金屬污染的稻田土中總有機碳和顆粒態碳的變化,中國環境科學2010,30⑶:369~373.
24. 運用多隔層根箱研究黑麥草根際微域中花的降解,土壤學報,2009,46⑶:426-433.
25. 酸性礦山廢水污灌區水稻土重金屬的形態分布及生物有效性,環境科學,2009,30⑶:900-906.
26. 城市生態安全水平的空間分異—以廣州市為,生態環境學報2009,18⑴:210-215.
27. 惠州市土壤重金屬污染景觀空間格局特徵研究,中國環境科學2009,29⑻:885~891.
28. 芘對玉米根系分泌胺基酸的影響,生態環境學報2009,18⑴:172-175.
29. 鎘在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不同種群細胞中的分布及化學形態,生態環境學報2009,18⑶:817-823
30. 玉米幼苗對芘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多樣性的影響,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⑹:1106-1114.
31. EDTA對中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屬的解吸動力學,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⑻:1585-1589
32. 氣-水兩相砂介質中飽和度-毛細壓力關係與水位波動之間的回響,環境科學學報,2009,29⑾: 2331-2338.
33. 廣東大寶山礦區尾礦庫植被演替分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⑽ :2085-2091.
34. 基於3S的廣州市生態安全景觀格局動態分析,生態學報,2008,28⑼:4323-4333
35. 快速城市化區域生態安全的空間模糊綜合評價——以廣州市為例,生態學報,2008,28⑽:4992-5001
36. 大寶山礦山下游地區稻田土壤重金屬含量特徵,中山大學學報,2008,27⑶:122-127
37. 酸性礦山廢水污染對稻田土壤酶活性影響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27⑸:1803-1808
38. 阿科蔓(AquaMats)生態基+複合微生物原位修復養殖水體中磷的動態,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27⑶:1168-1172
39. 1990年以來廣州市土地覆被景觀的時空梯度分異,地理學報,2007,62⑵:181-190
40. 景觀格局指數間相關關係對植被覆蓋度等級分類數的回響,生態學報,2007,27⑽:4075-4085
4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熱環境空間格局動態,生態學報,2007, 27⑷:1461-1460
42. 大氣輻射校正的廣州市植被覆蓋度遙感估算,套用生態學報,2007,18⑶:575-580
43. 廣州城市熱島空間分布及時域頻域多尺度變化特徵,套用生態學報,2007,18⑴:133-139
44. 城市土地覆被景觀幅度回響的空間形態及方向分異,中山大學學報,2007,46⑹:120-125
45. 沉積物-水界面磷交換模擬研究中環境因子的動態規律分析,中山大學學報,2007,46⑶:117-122
46. 區域土地覆被景觀特徵的幅度效應及其變異規律,資源科學,2007,29⑷:97-102
47. 影響湖泊沉積物-水界面磷交換的重要環境因子分析,土壤通報,2007,38⑴:162-166
48. 廣東大寶山礦山下游地區稻田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狀況的分析與評價,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⑺:549-553
49. 廣州市土地覆被格局異質性的尺度與等級特徵,地理學報,2006,61⑻:873-881.
50. 快速城市化地區土地覆蓋景觀特徵的粒度效應,生態學報,2006,26⑺:2198-2206.
51. 地形對山地森林景觀格局多尺度效應,山地學報,2006,24⑵:150~155。
52. 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深圳森林小群落結構特徵及其多樣性研究,林業科學,2006,42⑸:68-94.
53. 森林景觀格局研究中的尺度效應,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6,12⑶:304~30。
54. 城市化進程中廣州市景觀格局的時空變化與梯度分異,套用生態學報 2006,17⑼:1671-1676.
55. 人為干擾對泰山景觀格局時空變化的影響,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14⑷:235-239.
56. 城市生態安全評價與預測模型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06, 45⑴:107-111。
57. 數值模擬與遙感反演的廣州城市熱島空間格局比較,中山大學學報,2006, 45⑹:116-120.
58. 地形因子對森林景觀格局多尺度效應分析,生態學雜誌,2006,25⑻:900~904。
59. 湖泊沉積物內部因素對沉積物-水界面磷交換的影響,土壤通報,2006,37⑸:1017-1021.
60. 城市化過程中森林meta種群結構及動態分析,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6,15⑴:45-50。
61. 基於遙感影像的廣州市植被覆蓋度內部結構與時空變化,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06,15⑷: 25-29.
62. 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土地覆被的時空動態特徵,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6,1⑵:63-70.
63. 城市生態安全評價及部分城市生態安全態勢比較,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6⑶:116-119。

教學研究論文

1. 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探討課堂教學改革,pp376-379,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多渠道拓展實踐教學形式探索實踐教學創新,pp253-256,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環境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探討,高校教育研究,2008,13:99-100.

相關成果

主要學術成就有生態系統模擬與控制、環境污染治理、生物修復、微生物生態學或土壤微生物克隆群落研究、城市景觀與森林景觀生態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