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的傳說

堯的傳說

的傳說是山西省絳縣地方民間傳說之一。堯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後代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

2008年6月7日,堯的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堯的傳說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申報地區山西省絳縣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遺產編號:Ⅰ-35
歷史源流,主要內容,

歷史源流

堯父相傳為帝,母為陳鋒氏女。帝乃黃帝曾孫,在位70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卒後由堯之異母兄摯繼位。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於堯。

主要內容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以後歷代有“堯都平陽”之說。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市,《詩經》中所說的唐國即在山西境內。今臨汾尚存始建於晉代的堯廟,以及唐代修築的堯陵。
堯的品質和才智俱是非凡絕倫,“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後,局面大變:舉薦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首先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係,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因而“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史記之中,記載堯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凶,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彊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由此而見堯是一位聖人。
白話文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曆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堯典》上說:
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曆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
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明星的位置來校正;
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
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
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
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
堯對此非常關切,徵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說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
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冶水9年,毫無功績。這是關於堯的傳說中,政治上的一次失誤,類似的不足之處還有若干,總之堯的時代也不是盡善盡美,故又有舜繼起的一番勵精圖治。
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堯武功的傳說,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
《呂氏春秋·召類篇》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並親自出征作戰。
《淮南子·本經訓》說:“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羿將那些野獸殺死,並射落九日。
據說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堯的傳說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媯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人,唯堯剛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讚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歷史上的存在和他的業績。
本世紀20年代,在“五四”新思潮的推動下出現了疑古學派,其巨擘顧頡剛認為,《尚書》中的《堯典》不可靠,該篇的出現在戰國時期;故以《論語》中對堯舜的記載為最早,由此推斷,堯舜的故事出現在東周末年,堯、舜、禹的關係和禪讓的事跡,都是逐漸編造完善的。
春秋初年,人們所知道的最古的古王是禹,而沒有堯舜。所以,堯就象錢玄同所說的那樣,一定是“無是公”、“烏有先生”,根本不是歷史人物。
馬克思主義史學興起,運用唯物史觀和社會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研究關於堯的傳說,指出堯的時代是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時期,此時血緣性的氏族部落已結成部落聯盟,堯是由部落聯盟議事會推舉產生的聯盟首領。傳說中堯與四岳討論治水人選和繼任人選,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部落聯盟議事會的情景;堯禪位於舜,是原始民主作風的遺存。恩格斯曾指出,在這個階段每個文化民族都要經歷自己的英雄時代。堯及舜、禹正是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