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鎮(陝西省寧陝縣城關鎮)

城關鎮(陝西省寧陝縣城關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城關鎮位於寧陝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三面環山,氣候宜人,長安河、漁洞河、東河三水相繞。現城關鎮是2011年6月由原城關、湯坪、旬陽壩三鎮合併而成。總面積69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8.5%,耕地面積25303畝;轄28個村2個社區89個村民小組,全鎮總戶數8171戶2903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0.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關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政府駐地:城關鎮
  • 電話區號:0915
  • 郵政區碼:711699
  • 面積:總面積697平方公里
  • 人口:29033人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型氣候
  • 著名景點:上壩河國家級森林公園,太白神洞,老母台等
鄉鎮簡介,歷史文化,

鄉鎮簡介

城關鎮位於寧陝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三面環山,氣候宜人,長安河、漁洞河、東河三水相繞,北與江口鎮皇冠鎮相接,南與石泉兩河鎮接壤,西與筒車灣鎮梅子鎮相鄰,東與太山廟鎮相連。
現城關鎮是2011年6月由原城關、湯坪、旬陽壩三鎮合併而成,有以下5個特點:
一是面積大、地域廣。總面積697平方公里,東西寬約50餘公里,南北長約80餘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8.5%;轄28個村2個社區89個村民小組,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28.6%;耕地面積25303畝,其中旱地10477畝,水田6398畝,林地面積61.6萬畝。
二是人口多、居住散。全鎮總戶數8171戶2903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0.2%,其中農業戶5229戶16926人,非農業戶2942戶12107人。全鎮民眾主要沿河、依山傍水而居,鎮內既有明顯的高海拔區域,又有中山區和低海拔區域。
三是河流多、分布均。境內河流主要有長安河、東河、漁洞河、斜浴河、月河,水力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潛力極大。
四是交通便、戰線長。210國道、關池路橫貫全境,經西漢高速路引線可直達漢中、西安,與西安、安康、漢中均只有2小時車程,全鎮27個村均有通村水泥路,農村公路路網健全。
五是景點多、起步好。生態人文旅遊資源豐富。已建成十八丈、老母台、城隍廟、太白神洞、平河梁、上壩河國家級森林公園、寨溝朱䴉野化放飛等景區景點,悠然山、栗柞坪桃花源修道養生谷、大草甸、平河梁亞高原訓練基地、葫蘆寨、古城牆、溶洞等旅遊項目也正在積極建設。

歷史文化

城關鎮地處三面環山、三水相融的五穀之中,北為長安河上谷口,南為長安河下谷口,西南為西溝谷口,東北有魚洞河谷口,東南為東河谷口。山高谷峽,地勢險要,為關卡要塞之地。唐代在此設定五穀關。此關係子午道上第五關隘(依次為子午即石羊關、夾嶺關、高關、腰嶺關、五穀關),並設五郎壩巡檢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設五郎廳。清嘉慶五年(1800)白蓮教起義軍遍及川鄂陝三邊,為保護省城西安,清仁宗準奏在五郎廳之五郎關口處築城建鎮(即新城,武衙同總兵署駐此;文衙在老城),並賜鎮名“寧陝”。故有秦嶺寧則長安寧,長安寧則陝西寧之說。調紫陽營所屬千總駐紮在五郎關口,寧陝鎮分設10營,總計兵卒6000名。嘉慶六年(1801),鎮台楊芳到職,於嘉慶七年(1802)修建城牆,由同知張約主持。城周長為498丈,城高1.2丈,牆根厚1丈,牆頂寬0.6丈,垛子牆高0.35丈。青磚砌的炮台有6座。馬道兩處,城門2道,北名固安門、南名永寧門。嘉慶十一年(1806)秋,因扣發兵卒糧餉,營兵陳先倫和陳達順殺死軍官,發生兵變,廳堡毀於一旦。十二年(1807),撤銷寧陝鎮。次年,總兵署移駐漢中。十三年(1809),把原先的總兵署改為寧陝廳署。十八年(1814)廳署遷回老城,寧陝營駐此。久之,知關口者多,知五郎關口者甚少,習慣簡稱為“關口”,沿用至今。
民國二十五年(1936)縣址遷移關口。
1949年12月5日關口解放,縣人民政府駐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