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內澇

城市內澇

城市內澇是指由於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是降雨強度大,範圍集中。降雨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降雨強度比較大、時間比較長也有可能形成積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內澇
  • 釋義: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
  • 客觀原因:降雨強度大,範圍集中
  • 不易積水城市:蘇州、無錫等
  • 排水系統:排水設施就不健全,不完善等
  • 普遍國家:中國比較普遍
造成原因,地形地貌,排水系統,城市環境,交通引起,特點,分布,影響,防治,國際經驗,千葉縣,漢堡,

造成原因

城市內澇城市內澇

地形地貌

地勢比較高的地區不容易形成積水,例如蘇州、無錫等老城雖然是水鄉城市,但是因為老城都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區,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積水。而城市範圍內地勢比較低洼的地區,就容易形成內澇,城市建設用地選擇什麼樣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選擇在低洼地或是滯洪區,那降雨積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排水系統

國內一些城市排水管網欠賬比較多,管道老化,排水標準比較低。有的地方排水設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統建設滯後是造成內澇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質鋪裝,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時水滲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滲,也容易形成這段路面的積水。

城市環境

由於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較少,無法貯存雨水,導致出現“匯水”的現象形成積水。而且熱島效應的出現,導致暴雨出現的幾率增加,降水集中。

交通引起

由於尾氣排放過多,導致空氣中粉塵,顆粒物較多,容易產生凝結核,產生降水。

特點

首先,城市內澇在中國比較普遍。從發生的區域來看,以前主要發生在一些沿海地勢比較低的地區,內陸城市也經常發生。過去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小,可選擇的區域比較大,一般都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區建設,而,現在城市用地十分緊張,可選擇的餘地少。
其次,城市的某些特定地點的發生率較高,例如立交橋。隨著現代城市的建設排水內澇方面也出現許多新問題。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橋下,降雨後會積水。過街的地下通道、鐵路橋、公路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而立交橋等在農耕社會是不存在的。
城市內澇城市內澇

分布

任何地區都有可能發生城市內澇,從城市設計研究的角度來說沒有主要分布地區的說法。
從世界範圍來看,城市內澇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幾率還是比較多,相比較而言已開發國家城市內澇的發生率要低一些。開發中國家,例如亞洲的一些國家出現城市內澇,大家躲開避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在西方建設觀念上,就認為這是很大的事故。

影響

中國正處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財富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就像在攤大餅。原來的河流和濕地都沒了,原來可以滲水的地面都變成不滲水的水泥地了。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市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就對突然發生的積水和交通癱瘓等不能容忍。一旦城市遭遇強暴雨襲擊,突然倍增的洪水無處可去,當然會在城市裡肆意奔流,於是,道路瞬間成“河流”,廣場立即變“湖泊”,建設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帶的居民區、工廠等,隨之成了澤國。事實上,城市內澇本身,就是各種“城市病”集中發威的結果。
城市內澇城市內澇

防治

包括把公園、停車場、運動場等地設計得比其他地方低一點,暴雨時把水暫時存在這裡,就不會影響正常的交通,像挪威,市區修得不是很整齊,他們的做法是多在市區建設綠地,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進行雨水量平衡,實現防災減災的作用。
一些國家還建設一些暫時儲水的調節池,等下完雨再進行二次排水。我們在實踐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總是出現問題,它才受到關注,存在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這是被動的應對措施,結果也是被動的。
建立多層監管體系:
1.設計行業需依照規範做事,規範必須嚴謹且有前瞻性,“有遠慮則無近憂”;
2.加強市場監管,既要保障投資走向和可持續性,又要確定保險公司的責任;
3.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約束力的城市規劃,落實財政投入,設定建設和改善的時間表,如此可以依法依規划行政問責,取得實效。
採取工程措施:
  1. 整治河道:採取挖、擴、分等綜合措施整治河道;
  2. 改造地下管網:如適當擴大管徑,解決雨、污分流問題;
  3. 增加排澇設施:如建排澇擋潮閘、排澇泵站;
  4. 增加調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調蓄湖等;
  5. 增加滲透能力:如鋪設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
非工程措施:
  1. 城市暴雨內澇風險評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來建立模型來評估風險;
  2. 適當增大設計參數:應增大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的取值;
  3. 城市防洪減災政策與法規建設:約束和制裁不利於防洪減災的經濟社會活動,以實現防洪減災的目標;
  4. 建立城市排澇工程管理機制:合理調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結構,建立渠道暢通、管理嚴格的資金投入機制;
  5. 借鑑國外防治內澇經驗:如日本,德國都是治理內澇和雨水利用技術十分先進的國家,可以借鑑他們的經驗及技術。
建立城市排水防澇信息系統
  1. 2013年,國家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積極套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遙感套用等技術系統,加快建立具有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風險評估等功能的綜合信息管理平台。
  2.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明確提出,要建立適合當地條件的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將現代地理信息和數位化技術運用到日常運行管理、風險控制和應急。
  3. 城市管理部門可藉助信息系統實時掌握降雨強度、降雨分布、降雨量等信息,獲得異常自動報警信息及處理方案;實時全面了解城市排水管道系統的運行狀態,對管道排水能力和搶修現場進行智慧型化監管。

國際經驗

千葉縣

千葉縣的雨水調蓄設施主要由濕地、跑步道、草坪廣場和遊戲廣場等雨水可滲入的設施組成。周圍堤岸上設計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植物。濕地周邊水生植物茂盛,坡面上做了綠化,在保持良好淨化作用的同時使景色清新自然,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兒童前來休閒、玩耍。
在枯水期,景觀池維持整個調蓄設施中唯一的親水區域,人們可以到這裡來散步、娛樂和休閒;在豐水期,當暴雨來臨時,警報提醒遊人疏散,此時的遊戲廣場、草坪廣場作為雨水調蓄滲透塘進行蓄水,暴雨過後儲蓄的雨水下滲,在削減洪峰流量的同時補充地下水源。

漢堡

在德國漢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在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能力。這種大規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德國推廣的新型雨水處理系統——“窪地—滲渠系統”,是包括各個就地設定的窪地、滲渠等組成的設施。這些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線,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
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儘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不僅大大減少了雨洪暴雨徑流,同時由於及時補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從而使城市水文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