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務合作

國際勞務合作是指一國的自然人或法人通過某種形式向另一國的自然人、法人或政府機構提供勞務以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國際經濟合作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勞務合作
  • 作用1:加深了生產的國際化
  • 作用2: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 作用3:加速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國際變化
概述,方式,作用,優勢,特徵,發展趨勢,

概述

提供勞務的一方稱為勞務輸出方,也叫受聘方;接受勞務的一方稱為勞務輸入方,也叫聘請方。其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單純派出勞務人員為聘請方服務。另一類是通過承包對方工程項目的形式向聘請方提供勞務
國際勞務合作的益處:提供勞務的一方能解決人員就業、帶動產品出口、增加外匯收入。接受國際勞務的一方能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獲得某些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

方式

其方式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單純派出勞務人員為聘請方服務。這種形式輸出方除提供勞務外,不投入任何費用,不承擔任何風險。
另一類是通過承包對方工程項目的形式向聘請方提供勞務,輸出方要對工程的部分費用和工程負責,承擔風險。

作用

作為一種互惠互利的國際經濟合作形式,國際勞務合作的作用在於:
(1)加深了生產的國際化;
(2)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3)加速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國際間的變化;
(4)促進了勞務輸出國與勞務輸入國的經濟發展,勞動力在國際間的遷移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主要包括直接境外形式的勞務合作和間接境內形式的勞務合作。具體形式有國際工程承包、勞動力直接輸出和輸入、國際旅遊、國際諮詢以及三來一補業務等

優勢

國際勞務合作的益處:
1、提供勞務的一方
(1)解決人員就業;
(2)帶動產品出口;
(3)增加外匯收入。
2、接受國際勞務的一方
(1)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2)獲得某些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

特徵

當代國際勞務合作是主權國家間的經濟協作行為,相互尊重主權、堅持平等互利是開展國際勞務合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原理。所以在主權國家間進行勞務合作是當代國際勞務合作的根本特徵,也是判斷是否是真正國際勞務合作的主要標誌。從時間上講,當代國際勞務合作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它同歷史上的勞動力國際流動相比,呈現出以下三個特徵:
第一、當代國際勞務合作,以實現合作雙方自身的經濟目的為動力,即通過雙方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配置、優勢互補,以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
具有自主性的國際勞務合作,是建立在國與國之間平等互利基礎上,是派出國勞動力自覺自愿又自主的行為。這種合作對勞務人員本人而言,或者為外出就業謀生,以求生活得更好;或為學到管理技術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或為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等等。而二戰前的勞動力國際流動套著殖民主義枷鎖,流動的目的服從於資本榨取剩餘價值和殖民統治的需要。流動的方向、規模、方式等完全由資本殖民主義者支配和控制,而作為流動主體的勞動力,卻始終處於被強制的服從地位,這是一種建立在殘酷剝削與掠奪基礎上的不平等的勞動力國際流動。
第二、當代國際勞務合作,雙方以短期僱傭或提供勞動力為主。
二戰前的勞動力國際流動主要以移民定居為主要形式,如17、18世紀英國到北美的勞動力,被販賣到北美的黑人奴隸,以及19世紀中葉後流落至南洋群島、美洲、澳洲的中國勞動力等,大部分定居下來。但也有短期滯留的,如17、18世紀,在美國與墨西哥接壤的漫長邊境線上,每逢農忙生產季節,大批墨西哥人跨越邊境到美國農場做臨時工,待農忙季節結束,就自動返回國內。戰後近三、四十年,以移民形式而進行的勞動力國際流動從未停止過,一般是從開發中國家、較已開發國家向已開發國家移民。但是,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國家對外來移民的政策也在變化。例如美國“移民國籍法案”規定,在“配額制度”的前提下,不能象過去那樣讓移民來選擇美國,而是由美國來選擇所需要的移民。其移民政策主要是吸收外國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和專門人才。因此。在美國移民總數中,各種專業人才、科學家、技術人員占了90%。這樣一來,移民定居在許多國家受到很大限制,數額減少。與此同時,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及經濟合作形式的發展,短期滯留提供勞動服務的形式盛行,即勞動者通過辦理有關手續臨時出國數月,一般為2~3年,工作期滿後返回祖國。全世界該部分勞動力總數達4000萬人之多,遠遠超過移民定居者數量,成為當代勞動力國際流動的主要形式。
第三、當代國際勞務合作呈多側面、多方位、多層次。
歷史上的勞動力國際流動,伴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和殖民主義擴張,其流向較為單一,基本是從非洲、亞洲和歐洲流向美洲、大洋洲。而當代國際勞務合作已涉足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在跨國公司擴大投資和全球服務貿易快速增長的帶動下,全球範圍內的人員跨國流動更為頻繁,國際勞務市場需求和規模不斷擴大,勞動力流動的方向也日趨多元化,由過去勞務輸出國向輸入國的單向流動,發展到雙向流動,許多國家既有勞務流出也有流入。勞務合作由低向高與由高向低多種走向並存,呈多層次交叉流動。但在當代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異懸殊的情況下,勞動力人口在國際間的流動,仍然遵循趨利避害、人往高處走的原則,主流由低至高。國際勞務流向的多元化,更有利於人才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優勢互補,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化配置,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國際勞務市場的競爭。

發展趨勢

世界勞務市場是世界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世界經濟資源分布和需求變化所導致的國際間人力資源的流動。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隨著科技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務需求行業也不斷發生變化,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環保工程、計算機軟體和硬體、電信、金融、保險、旅遊業等朝陽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並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建築、紡織、土木工程等產業。另外,醫務人員、律師、教師、農技人員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當代國際勞務市場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
1、普通勞務需求呈下降趨勢,高技術勞務需求普遍提高
二戰以後,西方已開發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復甦和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業已完成,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密集型項目已被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項目所取代。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勞務市場陷入不景氣。實際上國際勞務需求的減少主要是對普通勞務需求的下降,大批被裁減下來的外籍勞務人員主要是從事普通勞務的非熟練工人。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所奉行的保護主義政策主要也是針對普通勞務人員流入的限制,從發展趨勢看,這種狀況不會有大的改變,而智力和技術勞務市場的繁榮發展趨勢是當代世界勞務市場發展的主導力量。由於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全球範圍內各類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短缺的現象更為嚴重。據世界銀行統計,美國引進的外籍勞務60%以上是技術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西德這一比例達到70%,其他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的傾向。普通勞務比重下降,技術勞務比重上升,這種趨勢已經和正在促進國際勞務市場結構的變化,逐步形成以高層次勞務為重點的多層次、多行業的勞務市場結構。
2、髒、累、險崗位缺口日趨增加,服務型勞務呈明顯增長之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巨大進步,一方面推動勞務市場向高層次方向發展,同時又帶來了髒、累、險崗位的大量空缺和第三產業服務型勞務的迅速增長。已開發國家和一些比較發達的開發中國家,髒、累、險工作由於無人問津,而呈現供給不足現象,只好僱傭外籍勞務去填補,如清潔工、搬運工、礦工、漁工、鋼鐵廠和化工廠的一些工種等等。
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同時,已開發國家和比較發達的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服務業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口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服務業勞務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例如,社區及公共事務服務行業在很多國家存在短缺,韓國短缺50%公共運輸服務人員,英國和香港缺乏家政服務人員、廚師等等。另外,在金融、保險、廣告、旅遊和諮詢服務等行業也存在著一定的勞務需求。因此,今後外籍勞務在服務業中的就業範圍將越來越廣,就業率也將越來越高。
3、人口自然增長緩慢,老齡化嚴重,導致已開發國家勞動力短缺
全球經濟和人口發展不平衡性決定了勞動力的流向呈不平衡發展的態勢。像美國、歐洲、日本等已開發國家,一方面經濟規模巨大,對勞務的需求強勁;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緩慢,老齡化嚴重,使得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狀況得不到改善。據統計,1987年美國16~24歲就業人數為2340萬,到上世紀末降至2000萬。歐共體12國的人口1993年為3.21億,估計2025年降至3.15億,但6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將由4310萬增至6410萬,其他國家如日本、澳大利亞和東歐各國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的情況。今後隨著一些已開發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為老人服務的醫療保健事業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外籍保姆、醫生和護士在這方面的就業機會也將越來越多,如美國2003年的護士空缺達到15%,沙烏地阿拉伯衛生部極其所屬醫院僱傭了將近10萬名外籍醫護人員
4、對外籍勞務特別是智力型和技術勞務的限制將逐漸趨於鬆動
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普遍存在著普通勞工尤其是智力型和技術型勞務短缺的狀況。西方已開發國家和比較發達的開發中國家和地區,許多社會地位底、工資少、耗體力的工作常常無人問津,歐盟有300萬人,美國有近千萬人,他們專門在那裡拾遺補缺,從事當地人不願做的工作。已開發國家和東歐、獨立國協國家人口下降和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加劇了勞動力短缺同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專業技術性勞務的短缺更為突出。同時由於國內勞動成本的不斷上升又影響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這種壓力下,一些國家和地區不得不放寬移民管制,2004年初,美國總統宣布推動移民政策法案改革,意欲逐步開放勞工市場,為有意到美工作的外國勞工提供臨時、短期的就業機會。這項法案如獲國會通過,將給在美的近千萬非法移民3年臨時工作和居留許可。日本政府多年來,通過“研修生”方式變相擴大了對外籍勞務的吸收。2003年,日本僱傭外國勞工27.4萬,比往年增加4.6萬,其中熟練工4.4萬,技能實習生5萬。日本要保持經濟長期穩定,每年需補充60萬勞力,因此開放勞務市場只是個時間和方式問題。西班牙政府一直對勞工輸入實行配額政策,但為吸收更多的外籍勞務人才。2004年的配額已增加到5.2萬,預計在有效控制非法移民潮後,西班牙的勞工配額將大幅度增加,每年會超過25萬。另外,東南亞一些新興的工業國家和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中出現結構性勞務短缺的情況下,也相繼放鬆了對外籍人員入境的限制。
總的說來,儘管國際勞務市場還存在對外籍勞務這樣或那樣的限制,對勞務的工種需求不盡相同,發展的潛力各不一樣,勞務競爭十分激烈,但國際勞務市場的總體趨勢仍在繼續穩定地發展,前景廣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