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甲魚

四川白甲魚

魚類,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白甲魚屬。分布於長江上游乾支流體長,側扁,尾柄細長,腹部圓,背鰭起點為體的最高點。頭短;吻圓鈍,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點,在眶前骨分界處有明顯的斜溝。口寬,下位,橫裂,口角稍向後彎。上頜後端達到鼻孔後緣的下方;下頜具有銳利的角質前緣;上唇薄而光滑,為吻皮所蓋。須2對,吻須極短小,頜須稍長,約為眼徑的1/2-2/3。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末端柔軟,背鰭外緣成凹形。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黃,背鰭上有黑色斑紋,尾鰭下葉鮮紅,其它各鰭亦略帶紅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四川白甲魚
  • 拉丁學名: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
  • 別稱: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臘棕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白甲魚屬
  • 分布區域:長江上游,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礱江中下游等水系
識別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養殖實驗,

識別特徵

背鰭iv-8;胸鰭i-15一16;腹鰭i-8;臀鰭iii-5.背鰭前鱗17一18;側線鱗48 8/5-V 53。第一鰓弓外側鰓耙33—35。下咽齒3行,2.3.5—5.3.2.脊椎骨4+43一44十1。鰾2室.腹腔膜為黑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7一4.0倍.為頭長的4.5一4. 9倍.為尾柄長的5.5—6.3倍,為尾柄高的9 0—9.5倍.頭長為吻長的2.6—2.8倍,為眼徑的3.7--4 .8倍.為眼間距的2.4一2.8倍。口長為口寬的2.6—2.9倍.體長.側扁,腹部圓.頭短,較寬,略呈錐形。吻鈍.吻皮下垂蓋住上唇基部和眶前骨分界處有明顯的斜溝.口寬,較平直,呈橫裂狀。上頜後端可達鼻孔後緣的下方。下頜緣具銳利的角質邊緣.唇後溝短.其間距寬。須2對.吻須短,頜須稍長。眼小,位於頭側上方。鼻孔稍靠近眼前緣。鰓膜在前鰓蓋後緣下方連於鰓峽。鰓耙短小.排列緊密.下咽齒主行各齒末端略呈鉤狀。腸管長約為體長的4. O一5 .0倍。背鰭略短,外緣稍向內凹,最後一根不分枝鰭條為一較弱的硬刺,後緣具鋸齒.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部為近。胸鰭末端後伸不達腹鰭起點,相隔約7—8個腹鱗。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末端向後伸不達肛門。臀鰭較長,外緣平截,其起點緊靠近肛門,束端後伸不達尾鰭基部。尾鰭深分叉,末端稍尖。鱗片中等大,腹部鱗片比側線鱗稍小,背鰭和臀鰭基部有鱗鞘,腹鰭基部具狹長的腋鱗側線完全,平直。生活時背部青灰色.腹部為黃白色,背鰭上部鰭膜有黑色條紋,尾鰭下葉紅色或淺紅色。背鰭灰黑色,胸鰭、腹鰭和臀鰭均有不同程度的紅包。生殖季節,雄魚吻部、胸鰭、臀鰭上具有白色珠星,雌魚不明顯。四川白甲魚肉質頗為鮮美,人們一向喜食此魚。數量較少,而且個體已明顯變小。生長速度稍慢,為底棲性魚類,喜生活在多沙石的流水河段中,以著生藻類為主要食料,也喜食植物碎屑。繁殖季節在4--5月.常在急流淺灘上產卵,具粘性,常附著在礫石上發育孵化。
四川白甲魚四川白甲魚

生活習性

與白甲魚相近,均為底棲性類,喜生活於清澈而具有礫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亂石的江底越冬。常以具銳利的下頜角質邊緣在岩石及其它物體上刮取食物;食物以著生藻類及沉積的腐植物質為主,通常個體大的產卵期要早些。親魚待性成熟後,即上溯至多礫石及沙灘的急流處產卵,卵常粘附著在水底砂石上進行孵化。生殖期間雄魚吻部、胸鰭、臀鰭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鰭及臀鰭呈鮮紅色;雌魚吻部珠星不明顯。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長江上游乾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礱江中下游等水系。

養殖實驗

四川白甲魚在水庫網箱開展人工養殖是可行的,經過分組試驗,均能達到商品規格上市銷售。試驗表明:養殖密度在一定範圍內對其生長沒有明顯的影響,飼料的蛋白含量及飼料類型對其生長影響較大。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苗種期採用高蛋白的糊狀飼料,幼魚期採用容易攝食消化的膨化浮性飼料,能夠保證有較快的生長速度及合理的養殖成本。另四川白甲魚對藥物及外來刺激非常敏感,大規模養殖還需要逐步探索防病治病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