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異性抗體

嗜異性抗體(Id)是由低純度抗原引起的,又稱之為對非特異性抗原產生的抗體應答。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患者發病早期血清中出現一種lgM型抗體,能非特異性地凝集綿羊紅細胞,稱為“嗜異性抗體”,這種抗體在發病5天后就可呈陽性反應,3-4周內達高峰,在恢復期迅速下降。如一次檢查呈陽性反應,且追蹤檢查凝集價上升4倍以上者有診斷價值。
1980年科學家發現了Id對AFP的干擾。它是一類結合力弱的抗體,分為天然抗體和自身免疫抗體。前者又分為天然多特異性抗體、獨特型抗體和類風濕性因子(RF)。天然Id是干擾物的主要來源。
天然抗體結合力弱,具有多特異性,普遍存在於人體中,多為IgG。它識別多種化學結構和自身抗原。推測它是由體細胞突變導致抗體高變區的多樣化而產生的。一旦抗原侵入免疫系統,則誘導體細胞突變,產生各種非特異性的抗體。隨著抗原促進細胞分化,體細胞突變以高頻率進行,產生高特異性的抗體。像RF一類的抗體比天然抗體更多的體細胞突變。天然抗體中的獨特型抗體能和抗原結合又能和抗體結合的高變區,因此,它能和一些多特異抗體結合。當血清含有它們時,其結合大大增加,並出現Fab-Fab二聚體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