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松(長沙理工大學教授)

唐雪松(長沙理工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雪松,教授,男,1964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雪松
  • 出生日期:1964年
  •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 性別:男
  • 學歷:博士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5年7月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88年7月研究生畢業於交通部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船舶結構力學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1年7 月研究生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1988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在原長沙交通學院機械工程系、路橋工程系、橋樑與結構工程系等任教。2003年2月至2005年4月,在華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長江學者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任教於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築學院。任長沙理工大學校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沙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一屆編委會編委。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湖南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2003年晉升為教授,2006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主要貢獻

唐雪松教授主要從事斷裂力學、損傷力學與橋樑工程領域內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國家博士後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參加交通部重點科技項目2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有30餘篇被SCI、EI、ISTP國際三大檢索收錄。
重要學術貢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在損傷力學方面,發現基於有效應力概念與應變等效原理的經典損傷理論存在重大理論缺陷,且經典損傷理論在將Kachanov損傷理論推廣到三維各向異性損傷情況時一直未取得成功。因此,放棄有問題的應變等效原理與有效應力概念,直接從熱力學第二定律出發,建立了彈性損傷問題的普遍理論,包括各向同性與各向異性損傷的情況。克服了經典損傷理論的缺陷,有效地解決了各向異性損傷問題的理論描述問題。完善了連續損傷力學的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損傷破壞過程的數值模擬方法;
(2)材料分離機制的多層次、多尺度研究,是當前國際上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對於揭示材料破壞詳細過程與機理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在跨尺度介觀斷裂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基於約束應力過渡區的概念,建立了跨尺度介觀斷裂力學模型,可用於模擬材料破壞從微觀缺陷發展為巨觀裂紋直至斷裂的全過程。解決了新的跨尺度介觀斷裂力學模型的數學求解難題;
(3)將基於約束應力過渡區的介觀斷裂力學模型,成功用於疲勞問題的分析。過去疲勞過程被人為劃分成疲勞裂紋形成與疲勞裂紋擴展兩個不同階段,用不同理論進行分析。對於疲勞裂紋形成階段,主要用Miner疲勞損傷累積理論或其修正理論。對於疲勞裂紋擴展階段,主要用Paris公式或其修正公式。對於兩個階段分析,均依賴於試驗,有過多經驗成分。實際上,疲勞破壞過程是一個連續的物理過程。基於約束應力過渡區的介觀斷裂力學模型,可模擬疲勞裂紋從微觀缺陷到巨觀斷裂的全過程,將疲勞問題的分析在基礎理論層面上統一了起來,減少了疲勞分析中過多的經驗成分。新的疲勞分析理論已成功套用於大跨度斜拉橋斜拉索疲勞問題的分析等。
以上研究成果,均發表在有重要影響的國際雜誌上,如Elsevier雜誌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 及Taylor & Francis雜誌Journal of Bridge Structures等雜誌上,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並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

獲獎記錄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4),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分別排名2與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