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劇

和劇

和劇是起源於浙江省平陽縣的戲曲劇種,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林椿(平陽人,又名阿桃)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7)創建和劇班社始,幾度輝煌、幾度沉寂,平陽和劇已走過了四百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劇
  • 分類:戲曲
  • 現狀:和劇舊稱胡調班
分類,誕生,歷史,現狀,

分類

戲曲

誕生

平陽和劇的誕生,根據《溫州文化藝術史料》及《中國戲曲志》的記載:明末清初,平陽人林椿,又名阿桃,首先組班,名為“和合班”。演員大多來自平陽民間馬燈班,以村坊小調和時調為主要曲調,始時只演些馬燈班的小戲,如《大補缸》、《小補缸》、《浪子踢球》、《瞎子捉姦》、《走廣東》、《湘子度妻》、《昭君出塞》、《賣布》、《盪河船》、《小放牛》、《秋江趕船》等18出小戲。

歷史

後來不斷吸收高腔、崑劇、亂彈等劇種的劇目和唱腔,在表演的武打方面,吸收了平陽民間拳術套路,使和劇的藝術得到不斷充實和提高,經過漫長時間實踐和發展,發展到有84本大戲,在戲曲競爭中站穩腳跟,由“和合班”改名為“和調班”。
清道光年間,和劇曾一度衰落,藝人星散,各地落班謀生。當時平陽民間流傳一句俚語“高昆亂彈,和調討飯”,由此可見和調班社的處境艱難。清光緒初年,老藝人在平陽新陡門創辦了和劇科班,時稱“馬燈戲館”,請來徽州藝人徐小山、馬四川兩位先生執教,棄高腔、崑曲,習皮簧,吸收亂彈部分曲牌和劇目,並形成以徽調為主,兼唱亂彈、灘簧、時調,使和劇成為一個多聲腔劇種。
科班學員出班之後,和劇面貌煥然一新,和劇新老班社紛紛成立,先後有老連昌、新連昌、老聚昌、新新連昌、老錦昌、新錦昌、紅舞台、鳴舞台、老大順、新大順、星福連、新陽春等10多個和劇班社,在整個溫州及周邊地區盛極一時。溫州一位教師黃一萍在《溫州戲劇》中對平陽和劇曾有如下描述:“本班以皮簧為宗,唱時較京劇為平,余酷似亂彈。驟聆之,幾莫能辨焉。曲語鄙俗不堪,大遭上流人士所唾棄。奈以好之者眾,營業反勝過其它,且巴人下里,幸遇嗜痂者耶?其興之暴,誠非所料,殆平易近人歟。”這說明和劇非常平民化、生活化、地方氣息濃厚。
民國“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強令解散戲曲班社,藝人星散,有的流落街坊以賣唱度日。新中國成立,和劇只留下“星福連”和“新大順”兩個破爛不堪的班社,1951年合併成立了平陽人民地方戲劇團。1954年,平陽和劇團排演了傳統劇目《白蛇傳》中的《斷橋》,被省推薦參加華東區首屆戲曲會演,青年演員陳美娟扮演劇中的白素貞(白蛇),陳娟弟扮演青兒(青蛇),老演員楊鍚星扮演許仙,演出後引起全場轟動的反映,特別是陳美娟得到戲劇大師梅蘭芳及崑劇大師俞振飛的關注。演後的第二天,兩位大師來到賓館會見了陳美娟,梅先生首先對該劇演出作了高度的評價,特別對美娟的表演十分讚賞,對她的台步,說她走得特別好,走起來如蛇行一樣,梅先生謙虛地說:“走得這樣好的細步,我也不會走呢!一個縣級地方劇團,演出這樣高水平,實是難得。”
最後經評審評定,陳美娟榮獲表演一等獎、陳娟弟獲表演三等獎,老演員楊鍚星獲演出榮譽獎,集體獲優秀表演獎。《斷橋》演出本及音樂被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首屆華東戲曲會演,平陽和劇團滿載而歸。

現狀

和劇舊稱“胡調班”,解放後改今名。流行於浙江平陽、泰順一帶,以唱亂彈為主,兼唱徽戲。所唱亂彈與甌劇中亂彈基本相同。
平陽人熱愛自己的家鄉戲,在和劇老藝人的支持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平陽水頭鎮和鰲江鎮的梅溪鄉分別舉辦和劇培訓班,創辦了民間職業和劇團,為傳承和劇作出不懈的努力,特別梅溪和劇團為了後繼有人,藝人們自掏腰包,招收學員,創辦了和劇培訓基地。
平陽和劇至今還在平陽傳承著,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