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藩西

周藩西

周藩西(1884—1953年),名元屏,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鎮(今連雲港市贛榆區)人,海屬名醫。博學多才,長於金石、醫藥,成年後專攻中醫。擅長傷寒、婦科、兒科等疾病的治療。1916年,周藩西參加中醫師考核,獲得行醫執照,在哈爾濱市懸壺開診。

1922年,周藩西定居新浦行醫,精心治癒許多疑難疾病患者。

1931年,新浦霍亂流行,周藩西用針刺和黑錫丹治療,救活了不少病人。其醫著有:《中醫初學捷徑》、《遼東藥物粗識》,批註《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周藩西對金石、書法也頗有造詣,其作品編為《周藩西先生遺墨》出版。

其子周子芳以江蘇省政協委員和連雲港市政協常委的身份奔走呼籲,於1984年獲準成立連雲港市中醫院。首倡之舉,功不可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藩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贛榆縣金山鄉(今贛榆區)
  • 出生日期:1884年
  • 逝世日期:1953年
  • 代表作品:《中醫初學捷徑》、《遼東藥物粗識》
人物介紹,遍訪東北鄉野,名動冰城內外,復歸鄉梓報父老,懸濟蒼生得口碑,博學多藝好書法,眾人皆稱為“儒醫”,

人物介紹

周藩西(1884—1953年),名元屏,贛榆縣(連雲港市贛榆區)人。博學多才,長於金石、醫藥,成年後專攻中醫。擅長傷寒、婦科、兒科等疾病的治療。1916年,周藩西參加中醫師考核,獲得行醫執照。
周藩西
1917年,周藩西在金山鄉已是小有名氣的中醫。時年33歲的周藩西年輕氣盛,出頭給當地一惡紳難堪。惡紳勾結縣長王佐良(贛榆污吏,苛酷橫暴,與惡紳互通氣息)企圖對他進行中傷,親友們為他的安全而擔心,多人勸他及早出走,暫避王佐良,而他毫不畏懼。
此時,恰逢日照縣有位叫作尹翰林的“逸老”,在其家鄉開設“仁濟堂”藥號,他早聽聞周藩西是位名醫,想聘他主持診務。忽然得知了此事,尹翰林更器重他不畏權貴,遂派人前去迎他來藥店。公開出面坐堂應診,這個道義的支持,既排除了周藩西當時的險境,也對那些陰暗的卑劣行為,進行了正義的揭露和抵制。
在尹家住了幾年,周藩西重溫舊學,苦讀岐黃術。尹公好友———名老中醫王步康,對他深為嘉許。周藩西遂拜其為師,得以深造,醫術愈見精深。正當周藩西躊躇滿志,欲做一番事業之際,不料那劣紳仍不善罷甘休,竟闖上門來尋釁滋事。情勢所迫,他倒是學了個山東人闖關東的路子,隻身一人,遠遊北國,到了哈爾濱。

遍訪東北鄉野,名動冰城內外

在東北的那段歲月,周藩西時刻督促自己,不能丟了老本行———為調查一些藥物的資料,訪問了多少藥農、獵戶、土著,歷時數月才總結了各種藥物的生長形態、生殖特性、品種區分、真偽鑑別、等級差異等,以至捕採收制的諸多辦法,無不詳備,然後鑑別實物,繪圖做記,匯集成冊。
其內容中,有的矯正了古人對某種藥物的錯誤認識,有的充實了古人對某種藥物簡略的介紹———他用此種實踐學的方法,去補救學醫時空讀“本草經”的不足,可以說他的成就,雖不如李時珍的淵博深廣,而那種堅毅精神,卻難能可貴。直到秋冷朔野,周藩西才結束了這項工作,回到哈爾濱市一家親友處,作倦遊歸來的休息。
而實際上,他直到1920年才算在哈爾濱有了立足之地。據一位文史專家閻鴻都的研究資料顯示:時恰逢北洋軍閥政府衛生署在東北三省考核中醫,明令非取得資格者不得從醫。經朋友鼓勵,周藩西欣然應試,以第二名成績,從千餘人中脫穎而出,遂在冰城懸壺開業。
哈爾濱人口稠密,市井繁榮,且每日裡診務應接不暇。兩年下來,周藩西因其醫術精湛,救人無數而譽滿冰城。值得一提的是,東北軍的著名將領、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張作相、張喚相等,都曾因病請他治療,甚至少帥張學良也曾請他診病問疾。此後,他便遣人遠道接來家眷,立志在那裡闖出一條懸壺濟世之路。
本以為腳跟已扎穩,然而,風雨如磐的日子才剛剛開始———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榆關一帶戰雲密布,兩軍交戰,呈一觸即發之勢。日本人也借保護僑民,耀武揚威,意欲乘機吞併東北三省。為避戰亂,周藩西只好拖家帶小,惜別冰城,從海路回到家鄉,復又輾轉至新浦。

復歸鄉梓報父老,懸濟蒼生得口碑

1922年深秋,周藩西重回故鄉。
周藩西
眼前的新浦乃新開商埠,商家雲集,百業興舉。周藩西尋思,如果能在此紮根創業,以醫術回報鄉梓,告慰父老,豈不也是一番大丈夫修齊治平的事業么?沒有舉行什麼開業隆典,一塊自書“中醫周藩西”的診所牌子,便悄然掛在自家門楣上了。
殊不知,開診不久,一場來勢兇猛的霍亂瘟疫便席捲東隴海大地,短短數日,便波及新浦、海州、連雲———街頭巷尾,人人自危,談“虎”色變(因西醫稱霍亂為“虎烈拉”)。據稱,市化街一家五口,一周內竟有三人因霍亂而喪生。
蒼生大醫,必有撲救眾生之心。面對眾多病危求醫者,周藩西不以疫情傳染而避之,不以貧苦無贄而拒之。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窮閱大量醫學典籍,認定此霍亂多屬“寒霍亂”。因此,初以針灸和黑錫丹溫里,鎮嘔止瀉;繼而用解毒活血湯和急救回陽湯等方加減,以益氣溫陽活血。此法針灸和藥物並駕齊驅,緩急兼固,故多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得活者不可勝算。一時間“扁鵲重生,華佗再世”之譽不脛而走,口碑相傳,遠近皆知。

博學多藝好書法,眾人皆稱為“儒醫”

周藩西行醫的最大特色是宗於經方而不泥古,採用時方而出新意,經方、時方隨機而用,因病而宜。他常說:用藥之道,可貴者在於切中病機,勿好奇,勿執一。治急性時令病,要大膽而心細,圓機活變;治慢性調理性疾病,要守方守法,戒急戒躁。故而,他的醫學路子慎重而精詳,圓融而活變。
周藩西自幼熟讀詩書,頗受儒家思想薰染。平素精研岐黃,恬淡自如,不以醫斂財,不以術傲世。尤其能憐貧恤苦,就診時碰到沒有家底的窮人,他都會善待救治,分文不取。而在診余之暇,他或者居於宅院之中博覽群書,或邀幾個志趣相得的,以詩酒遣興。除此之外,他的書畫造詣也是鼎鼎有名:其詩書畫印,無一不精;古玩字畫,尤喜珍藏。其書法,筆墨蒼勁,意境高古;其篆刻,圓潤流暢,瘦勁朴茂———這在周克振提供的“祖父的開診藥單”等遺物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因此,他被人稱之為“儒醫”。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周藩西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書畫文物無償獻給“新海連特區”政府。1989年前後,其子周子芳將其幾十年詩書畫印於一冊,命名為《周藩西先生遺墨》,並由“海州文獻叢書”刊印付梓,他的墨寶真跡才得以流傳於世。而記者也在市檔案館查找到了這本書的掃描件。
周藩西去世於1953年,時年69歲,他的醫脈卻傳承至今———次子周子芳幼年學醫,衣缽相傳,20來歲便學有所成;父親亡故後,恪守父訓,獨挑大樑,獨立操持診務,此後,他更是為我市中醫院的成立、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作為周氏醫術的第三代傳人———周子芳的兒子周克振,同樣承襲了父輩中醫之路,如今也已年邁退休,開起了藥房(位於海昌路附近的小巷子裡,“周克振大藥房”),兼診療業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