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廟(浙江海寧下轄鎮)

周王廟(浙江海寧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王廟鎮地處美麗富饒的杭嘉湖平原, 居海寧市中西部,東距上海120公里,西離杭州25公里,01省道、杭滬公路、滬杭鐵路貫穿境內,鎮區兩條寬40米的交通主幹線緊接01省道,交通極為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現鎮域面積53.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92.73公頃,鎮區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遠期規劃1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下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個自然集鎮,總人口5.2萬人,鎮區人口1.6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王廟
  • 地理位置杭嘉湖平原
  • 鎮域面積:53.72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2592.73公頃
產業基礎,中國皮革第一鎮,中國蠶桑第一鎮,規劃遠景,名人歷史,

產業基礎

中國皮革第一鎮

2002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3億元、工業增加值9億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50.9億元、工業產值45億元、自營出口8300萬美元、利稅2.2億元、技改投入1.5億元、利用外資230萬美元、財政總收入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00元。
全鎮工業經濟以皮革皮件為龍頭,歷來享有“皮革之鄉”的美譽,是海寧皮革的發源地,年皮革服裝產量占海寧市皮革服裝總產量的二分之一,占全國總量的六分之一。皮衣出口勢頭強勁,2002年皮革製品出口10.8億元,占全鎮外貿出口總值的83%,皮革系列產品經濟總量達到32.3億元,占全鎮工業經濟總量的72%,占海寧市皮革工業經濟總量的29.13%。擁有全國最大的皮革特色工業園區——“浙江省皮件工業專業區”。現有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70家和1800餘家個私企業、近3萬台縫紉機、年產1500萬件(套)皮革製品。皮革類規模企業47家,占全鎮總數的67%,經濟總量占89.89%。擁有浙江富邦集團公司、浙江兄弟化工公司、浙江奧爾嘉皮草製品有限公司、浙江葉氏服裝有限公司、浙江獵馬皮革製衣有限公司、海寧天新皮革製衣有限公司、海寧長虹皮件公司和海寧海絹紡織有限公司等10多家產值超億元的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企業。通過這幾年的培育發展,已形成了以皮革(裘革)服裝、革皮、毛皮、箱包、皮革化工為主的系列皮產品,形成了競爭優勢較強的皮革區域特色經濟。2000年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皮革第一鎮”的榮譽稱號。

中國蠶桑第一鎮

周王廟鎮是全國優質小桑苗和蠶繭的最重要產銷基地,並被浙江省農業廳授予“浙江省桑苗繁育示範基地”、被浙江省農科院命名為“浙江省優質桑樹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中心”榮譽稱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蠶桑第一鎮”。苗木、水產、畜禽養殖全面發展,是聞名江浙一帶的“潮鄉黃雞”生產基地。

規劃遠景

城鎮建設邁上新台階。已形成了以“五橫三縱”為交通框架、“特色工業園區”、“市場商貿區”,“政治文教區”和“現代居名住宅區”四區連一體的高起點、高標準、布局合理、功能互補、聯動發展的現代新興工貿型城鎮格局,正朝著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文明、人民富裕的現代化生態型工業強鎮方向發展。
為了進一步加快農村城鎮化、加快開放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周王廟鎮正積極申報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省級生態鎮和國家級生態示範鎮。優越的投資發展環境已為周王廟皮革特色經濟和小城鎮的快速發展構築起堅實的平台。

名人歷史

許行彬
許行彬:名祖謙,又名葆光、仰賢,號西湖閒人,以字行,海寧周王廟人,同盟會會員,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自幼聰明好學,17歲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得稟生,後考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的前身)。畢業後曾任教於杭州師範學校和溫州甌江師範學校。曾從事君主立憲運動,後跟隨孫中山,投身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相交甚密,曾多次慷慨解囊,拿出真金白銀,竭力支持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究竟資助孫中山的革命大業出了多少銀兩,他從不對人提起,人們只知道偉人孫中山每次遇見許行彬這位老朋友,都會行脫帽禮。
宣統二年(1910)在杭州辦《浙江白話報》,後協助杭辛齋辦《浙江白話新報》和《農工雜誌》,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又先後辦《漢民日報》、《西湖報》、《良言報》、《杭州報》等。歷任浙江省議會一至三屆議員、省政府咨議、浙江財政委員會秘書長等職。1916年,海寧大旱,行彬為賑災而奔走。在家鄉辦起國民學校,並為修築滬杭鐵路出過力。交遊廣闊,辦報從政外,在家鄉長期經營繭行,並參與創辦長安絲廠。1933年,擔任杭州國醫業公會主席。1934年11月,《申報》總經理史量才因登載批評國民黨的文章在海寧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許行彬等譴責這種卑劣行徑,要求緝拿兇手,海寧各界為史建紀念碑,公推許行彬起草碑文。1937年抗戰爆發後移居上海,開始廣收門徒,其中成分複雜,頗多不良影響。1953年病故。
多次牢獄之災後,許行彬決定退而結廬。在家鄉周王廟鎮,花費銀元三萬,委託家鄉一位姓邱的建築師,建造了一座名為“高陽小廬”的私宅,占地二畝有餘。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營造,1932年竣工。許行彬親筆寫下的“高陽小廬碑記”,原碑已不復存在,但今尚有拓貼留傳於民間。從留存的碑貼來看,許行彬一手小楷正書,筆力蒼勁,頗見功力,道出了他熱心革命,多次入獄,受盡折磨,繼而退而結廬的初衷。
至今,這座宅邸仍基本保持原樣,只是後花園在70年代中期被毀,據稱此花園,當地百性都稱之為許行彬花園,里有亭台小榭,花木扶疏,集江南園林之大成。據當地老人回憶,這個後園還是園林專家陳從周的得意之作,全部由來自蘇州的工匠精心施工。
解放前夕,許行彬把祖傳的近百畝良田悉數贈送給佃戶,在當地傳為美談。1953年,這位名震一方的開明人士,在軍管的特殊時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惡霸地主的罪名被捕入獄,並判無期徒刑。家人赴北京找到許行彬的同鄉、時任最高法院院長沈鈞儒,要求改判。可惜這位與許行彬有著同學情、老鄉誼的高官,鑒於當時的高壓政策,只在自己職能許可的範圍內,為許行彬作出保外就醫一年的特例,一年過後,再度收監入獄,不久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