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龍形吞脊獸)

吻(龍形吞脊獸)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二,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會要曰,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吻
  • 別稱:又名鴟尾、鴟吻
  • 簡介:龍形的吞脊獸
  • 特點:口闊噪粗,平生好吞
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二,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會要曰,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吻,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在建築學角度上,吻也稱“正吻”“大吻”,是明清時期建築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構件,這一裝飾的形象類似於螭吻,龍口打開,咬住正脊。吻,最早出現於漢代,漢代的吻,大多是用瓦當堆砌的翹起的形狀,尊貴的建築中則多用朱雀鳳凰孔雀等,到清朝,吻不斷的發展,技藝越來越精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