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川鎮

向陽川鎮

向陽川鎮隸屬富錦市管轄。位於富錦市東25公里處,建於1914年,2001年由向陽川、擇林、永福三鄉合併而成。福前鐵路橫貫鎮區。向陽川鎮轄境地勢西高東低,地勢平坦。全鎮總面積584.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萬畝。共轄21個村。2018年全鎮下轄32個行政村(1個少數民族村),30852人(2017年)。少數民族有滿族等。鎮政府駐地向陽川村。社會事業及經濟發展較快。

全鎮37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178名,其中農民黨員918名。全鎮在職機關幹部73人,行政21人,其中包括工勤3人;事業52人,其中包括工勤3人。在職機關黨員4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向陽川鎮
  • 外文名稱:Xiangyang Chu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富錦市
  • 地理位置:位於市境北部,福前鐵路橫貫鎮區。
  • 面積:584.25平方公里 
  • 人口:30852人(2017年) 
  • 車牌代碼:黑D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基礎建設,經濟發展,小城鎮建設,社會事業,

行政區劃

向陽川鎮轄向陽川、永川、福安、志合、豐太、正和、龍安、錦東、正興、新征、大興、秦山、東興、東來、赤豐、永勝、光榮、建和、中和、後山、明山等32個村。

歷史沿革

向陽川鎮名源於向陽川村名。因其地處向陽坡平川地,故稱“向陽川”。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始成村落,隸屬同江縣管轄。
東北淪陷後,1939年設向陽川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第四區,1948年改為向陽川區。
1949年2月,劃歸富錦縣管轄,同年6月改為第八區。
1956年4月,並村劃鄉,設定向陽川鄉。
1958年9月,將原富民、擇林和興隆鄉併入,成立紅旗人民公社。
從1961年至1965年,相續分設富民、擇林、興隆3個公社,並將紅旗公社改為向陽川公社。
1984年改為向陽川鄉。
1985年6月,改設向陽川鎮。

基礎建設

向陽川鎮位於富錦市城東25公里處,福前鐵路、同三公路貫穿境內,鎮內有火車站、汽車站,交通條件良好,現有32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耕地面積42萬畝,30852人(2017年)。向陽川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從這塊寶地中走出一位中將將軍,兩位市長。2000年8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視察三江時在向陽川火車站下榻5小時。

經濟發展

農業:向陽川鎮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鄉鎮,這裡土質肥沃,資源豐富,是富錦主要的產糧區。這裡盛產大豆、水稻、小麥、玉米等和各種蔬菜瓜果。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指引下,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面積,全鎮共建烤菸、白瓜、草莓等8個經濟作物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總面積占全鎮耕地面積的27%以上。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實現2.5億元,比上年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3030元,比上年增加180元。
畜牧業:已成為全鎮重要的支柱產業。2004年,全鎮黃牛飼養量為3870頭,羊的飼養量為2.35萬隻,豬的飼養量達2.2萬頭,畜牧產值達1500多萬元。同時,我們充分立足本地實際,發揮本地優勢,重點建設“奶牛畜牧小區”,拉動全鎮畜牧業的跨越發展,形成了“鎮裡有小區、區裡有大戶、各戶有項目”的新格局。
農民增收:向陽川鎮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加大農民進入流通領域渠道,1992年開設了向陽川鎮貿易大集,1997年投資20餘萬元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2000年又新開闢了商貿“一條街”,2004年向外輸出剩餘勞動力600多人,通過內引外聯,吸引了周邊市縣商賈雲集鎮內,活躍了農村經濟,調動了農民跳出“農門”求發展的積極性,如今,全鎮擁有各類企業戶563戶,每年貿易成交額都在500萬元以上。

小城鎮建設

向陽川鎮在小城鎮建設上大搞推進,在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小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鄉鎮以來,攻堅克難,加強小城鎮的建設和管理,真正實現小城鎮綠化、亮化、淨化和香化的標準。

社會事業

向陽川鎮的文教衛生等其他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2004年,全鎮開展農村 寄宿制集中辦學,新建中學教學樓一棟2740平方米,宿營舍樓一棟1500平方米;國小機關報建教學樓一棟1807.5平方米,宿舍樓一棟1425平方米,食堂一座,面積312平方米,總投資達700餘萬元,大大改善了教學條件,提高了教學質量。全鎮衛生保障設施完備,鎮村居民健康水平逐年提高,為活躍農村文化,鎮內建起了全市最大的農民文化宮,1999年向陽川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鎮”的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