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別離二首

古別離二首

《古別離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端所做的兩首五言律詩。收錄於《李端詩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古別離二首》
  • 外文名稱:long ago two
  • 創作年代:唐代(中唐)
  • 作品出處:《李端詩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端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李端(生卒年不詳),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唐代詩人。少居,師詩僧皎然大曆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詩集》三卷。
古別離二首

作品原文

古別離二首
【其一】
水國葉黃時,洞庭霜落夜。
行舟聞商賈,宿在楓林下。
此地送君還,茫茫似夢間。
後期知幾日,前路轉多山。
巫峽通湘浦,迢迢隔雲雨。
天晴見海檣,月落聞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難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對汀洲。
【其二】
與君桂陽別,令君岳陽待。
後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遠山雲似蓋,極浦樹如毫。
朝發能幾里,暮來風又起。
如何兩處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長川寒且清。
菊花開欲盡,薺菜泊來生。
下江帆勢速,五兩遙相逐。
欲問去時人,知投何處宿。
空令猿嘯時,泣對湘潭竹。

作品鑑賞

郭茂倩《樂府詩集》的《古別離》題辭說:“《楚辭》曰:‘悲莫悲兮生別離。’《古詩》曰:‘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里余,各在天一涯。’後蘇武使匈奴,李陵與之詩曰:‘良時不可再,離別在須臾。’故後人擬之為古別離。”由“題辭”及《古別離》題下所錄各詩看,此題都是寫男女離別相思的悲苦之辭,李端的這兩首當然也不例外。第一首為女子相思之辭。全詩十六句,共分四層,每四句一層。
第一層交代時間、地點。“水國葉黃時,洞庭霜落夜。行舟聞商賈,宿在楓林下。”在一個黃葉飄飛的季節,洞庭湖上霜落之夜,女主人公與情人同舟而行,途中聽到商賈的聲音,二人在楓林之下住宿。這四句描寫的是秋景,我國文人本有悲秋的傳統心理,秋天裡恰逢離別,自然平添一份愁緒,為下一層送別作了很好的鋪墊。
“此地送君還,茫茫似夢間。後期知幾日,前路轉多山。”將情人送走之後,女主人公神思恍惚,如在夢中,雖然約定以後相會的日期,但這“後期”實在難以預料,而意中人前去蜀中,路上卻是崎嶇難行,這裡寫“她”離別時的痛苦、對後期的擔憂,對“他”的關切心情,極為深婉動人。如果說上一層以景勝,此層則以情勝。
第三層抒寫別後相思之苦。“巫峽通湘浦,迢迢隔雲雨。天晴見海檣,月落聞津鼓。”“巫峽”兩句寫心隨人去,湘浦,女主人公所留之地。這兩句說巫峽與湘浦,雖然水路相通,但路途遙遙,相見不易,暗用“巫山雲雨”事,取其原義,言其雖願為巫山雲雨,長隨君畔而不可得,意極淒婉。“天晴”二句寫思婦佇望痴等的苦況,“天晴”、“月落”,言日夜盼望,“海檣”、“津鼓”,表明“他”將從水路回來,所以“望”、“聽”都是盼遠人早日歸來。
“人老自多愁,水深難急流。清宵歌一曲,白首對汀洲”。這一層收束全詩,歸結到眼前情景,可見前三層均為追念往事。言“人老”、“白首”,說明等候漫長,“清宵”所“歌”,不外乎離別相思之情,亦即前三層的內容。
第二首是男子回答之辭。觀“朝發能幾里(用“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之典)和“下江帆勢速”,知此首作於男主人公由川返湘時。全詩分三層,前八句為第一層,中十句為第二層,後四句為第三層。其特點是處處呼應前詩又處處加重筆墨。
第一層的“與君桂陽別”四句,呼應前首“此地”四句,桂陽,今湖南郴州,當時二人分手之地。前首曰“後期”、“前路”,此首曰“後事”、“前期”,相互呼應,反覆強調二人臨別時有約在先,而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後事忽差池”,自己未踐前盟,遂釀成悲劇。“木落雁嗷嗷”四句所寫景物,與前首開頭“水國”二句境界相近又加以濃墨重彩,並且均脫胎於《湘夫人》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李詩筆意較《楚辭》更為悽苦。
第二層敘述歸途中情景,“朝發能幾里,暮來風又起。”男子思歸心切,嫌船行得太慢,故下文直接道出相思,“如何兩處愁,皆在孤舟里。”由自己的愁,想到對方的愁,“孤舟”點明二人所處的特定環境,給人一種孤獨悲涼和漂泊無定的感覺。“昨夜”兩句,境界闊大清朗,本應賞心悅目,這裡卻撩起了詩人的愁緒,表現出他為相思所苦而夜不能寐。“菊花”二句,以景寫情。“菊花”秋末開放,“薺菜”春日開花生長,二者分別代指秋和春,此處只表明分別已久,並非實指,通過秋去春來的季節變換,形容出離別久,相思深。“下江”兩句言船行非常迅速,候風器被遠遠地拋在身後。前面“朝發”兩句說船行太慢,與此似乎矛盾,實際上船速並無大的變化,只是人的心情過於急切、複雜,故生出種種幻覺。這一層遙應上首“巫峽”四句,寫景更為細膩工整。
第三層應上一首結尾四句,詩人回到洞庭,面對茫茫湖水,伊人已無蹤跡,想要尋問她的去向,竟不知到何處投宿為好。詩的結尾說“空令猿嘯時,泣對湘潭竹”。連用兩個典故,上句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下句則用見於《述異記》的一個傳說:相傳舜崩於蒼梧,二妃哭帝極哀,淚染竹上,成斑痕,故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湘竹。此處借用這兩個典故,表現了詩人因見不到情人的極度悲傷、絕望的心情。
讀完這兩首詩,給人的強烈印象是籠罩全篇的哀怨纏綿的氣氛。它借鑑了《湘君》、《湘夫人》的意境與技巧,其相似之點有:所寫情事,都發生在洞庭、湘水一帶;結構上,都是前首為女子之詞,後者為男子之詞,二者同為悲劇結局;再從具體描寫看,除上文提到的“木落”二句及“水國”二句,受到《湘夫人》“裊裊兮秋風”二句影響外,李詩中兩首的結尾“消宵歌一曲”二句和“空令猿嘯時”二句,是模仿《湘君》、《湘夫人》的結尾“時不可兮再得(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李詩顯得更為淒婉。在意象選擇上,二者都用了“汀洲”、“極浦”、“洞庭”等等。這組詩,是大曆詩人學習《楚辭》作法的一個有力證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