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頜魴

厚頜魴

厚頜魴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在水庫、湖泊和池塘中都能生長,其肉嫩味美,可食比例大,受到人們的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厚頜魴
  • 拉丁學名:Megal0brama pellegrin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魴屬
識別特徵,生活習性,繁殖特性,核型分析,

識別特徵

背鰭iii-7;胸鰭i-16--19;腹鰭i-8;臀鰭iii-24—30。側線鱗50(10--13)/(8--12--V)59。第一鰓弓鰓耙,外側17—21,內側25—32,下咽齒3行,2.4.5--4.4. 2或2. 4.4—5.4.2。脊椎骨4+36—37+1。鰾3室,前室較短小,呈圓柱形;中室較長大,大於前室,呈圓錐狀;後室最小,略彎,末端尖。腸管長,為標準長的2.0—2.5倍。腹腔膜為白色,其上有許多淺灰色斑點。標準長為體高的2.1—2.4倍,為頭長的4.0—5. 5倍,為尾柄長的6.1—7.9倍,為尾柄高的7.2—8. 8倍。頭長為吻長的3.0--3.8倍。為眼徑的3.3—3.8倍,為眼間距的2.1—2.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7--0.9倍。最後一根背鰭刺長為頭長的1.2--1.4倍。體很高,側扁。頭後背部隆起,外形呈菱形。腹鰭基部到肛門前有腹棱。頭短小。吻短。口端位,口裂較窄,後端伸達鼻孔下方。上下頜等長,均具較短而發達的角質邊緣,較厚,略呈三角形。眼較大,側位,距吻端較近,上眶骨略呈三角形。鼻孔在眼前緣上方,離眼前緣較近。鰓耙短小,排列較密。下咽齒側扁,齒較平。背鰭較長,具光滑硬刺,其長大於頭長,其起點在身體最高處,至吻端較至尾鰭基部為近。胸鰭較長,末端後伸達到或超過腹鰭起點。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後下方,後伸接近或達到肛門。臀鰭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的正下方,基部甚長,外緣略內凹。尾鰭深叉形,下葉略比上葉長。肛門在臀鰭起點之前方。鱗片中等大,側線完全,較直,自鰓孔上方幾乎沿身體中線延伸到尾柄末端,僅前段稍向下彎曲。腹鰭基部具三角形腋鱗。在生殖季節性成熟的雌雄個體均具有珠星,尾柄兩側和體側較明顯,雄魚胸鰭第一鰭條變肥厚並彎曲呈“S”形,其上有許多珠星,雌魚無此特徵。身體背部呈灰黑色,體側為灰色,有不十分明顯的縱條紋。腹部灰白色。各鰭為青灰色。
厚頜魴厚頜魴

生活習性

生長較快,尤以1--3齡生長最快,以後逐漸減慢,如在餌料豐富的水體中生長速度更快,而且4--6齡仍能以較快的速度生長。屬雜食性魚類,據分析當年幼魚其食物主要有殼菜、水生昆蟲的幼蟲、幼蚌和水生植物;成魚則以水生植物為主。也攝食小型軟體動物。性成熟年齡為3齡,據長壽湖水產研究所資料,性成熟最小個體,雌魚體重350g,雄魚375g。生殖季節在5—6月。在有水草和微流水的近岸區或在有石礫的河灘上產卵,卵具粘性,附著在水草和石礫上發育孵化。

繁殖特性

厚頜魴繁殖期為4~7月份,盛期為4~5月份,在繁殖季節可借第二性徵辨別性別。繁殖群體主要由2、3齡個體組成,總性比♀∶♂=1∶1.83。厚頜魴2齡初次性成熟(♀∶75%;♂∶94.7%),3齡個體全部成熟。最小性成熟雌性全長189.0mm,體長158.0mm,體重72.1g,成熟係數2.7%;雄性全長179.0mm,體長149.0mm,體重57.1g,成熟係數2.2%。厚頜魴絕對懷卵量為(59587.22±59018)粒,相對懷卵量為(212.64±89.50)粒/g或(230.96±137.63)粒/mm,絕對懷卵量和相對懷卵量均在5齡大幅增長。比較繁殖力以3齡組最高,2、4、5齡組相近。集群繁殖需要18℃以上水溫和其他一些生態因子刺激,親魚追逐約1h左右產卵。

核型分析

厚頜魴2n=48,染色體核型公式為24m+20sm+4st,臂數NF=92,具有1對特大染色體,未發現性染色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