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遺址

南陽遺址

南陽遺址,又稱城坡,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台鄉南陽村村南,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是春秋戰國時期遺址。

南陽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600米,南北寬700米,文化層0.3-1米,遺址北坡高出地表2-3 米,南坡高出地表0.5 米,東坡高出 0.3 米;出土西宮銅壺、銅鼎、右征銅壺蓋,易市陶缽、陶罐各以及帶有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銅镟等文物40多件,出土燕刀幣100餘件;保存著春秋戰國時期燕國易都的跡象,為燕國中期斷代提供了充分依據。

2006年5月25日,南陽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陽遺址
  •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台鄉南陽村村南
  • 氣候類型: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保護級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Ⅰ-10 
  • 時代:周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門票,開放時間,交通線路,

歷史沿革

1958年,南陽遺址曾出土東周時期的燕王職戈1件,後來村民在生產中又相繼挖掘出了燕國的銅壺、銅鼎和銅壺蓋等物,刻有左征、右征尹、西宮等銘文。
1981年春,容城縣文化局在晾馬台鄉考古調查,徵集到南陽遺址出土的銅鼎、銅壺、陶缽、陶罐。
1984年,南陽遺址出土春秋時期錢幣尖首刀。
2017年6月20日至7月20日,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成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對南陽遺址進行文物勘探和發掘工作,勘探發現了一段殘長約760米的東西向城垣,城垣東端與南北向城垣相連,形成城垣東南折角,南北向城垣殘長150米。

遺址特點

南陽遺址,位於容城縣城東14公里的南陽村南200米處,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600米,南北寬700米,總面積42萬平方米,文化層0.3-1米,遺址北坡高出地表2-3 米,南坡高出地表0.5 米,東坡高出 0.3 米,東、南、西三面有故河道,即南河、後河、東河、西河子。

文物遺存

南陽遺址出土西宮銅壺1件、銅鼎2件、右征銅壺蓋1件,易市陶缽、陶罐各1件以及帶有燕王職戈、西宮、左征等銘文的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銅镟等文物40多件,出土了燕刀幣100餘件,燕刀幣長14-16.5厘米,寬1.9-2.2厘米,重15.3-18克。

研究價值

南陽遺址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大國燕國無疑有著某種聯繫,在南陽遺址出土文物和文字具有明顯的燕國風格,與燕國中期的都城臨易有關,挖出的銅壺、銅鼎和銅壺蓋等器物上的銘文,與燕國都城內府官署和宮禁的名字很相似,南陽遺址保存著春秋戰國時期燕國易都的跡象,為燕國中期斷代提供了充分依據,周邊分布10餘處同時期文化遺存,為確定南陽遺址性質和文化內涵提供了重要資料。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保護措施
1982年7月23日,南陽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南陽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河北省文物局對南陽遺址進行文物保護性的考古工作,採用實驗室考古、三維雷射掃描等科技手段,最佳化和完善文物保護預案和重要出土文物現場保護措施,確保文物安全。

歷史文化

據《史記》記載,春秋初年的公元前692年左右,燕國國君燕桓侯把國都從薊(今北京市西南)遷到臨易。戰國初期,燕國又將都城遷回薊,臨易作為燕國都城的歷史在300年左右。根據《括地誌》《水經注》等後世地理典籍,臨易城與南陽村的位置十分接近。

旅遊信息

門票

南陽遺址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

南陽遺址開放時間為全天。

交通線路

保定市——京港澳高速——榮烏高速——馬莊路——金鷹街——麗友路——南陽遺址。
南陽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