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先秦諸越部落之一)

南粵(先秦諸越部落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粵,粵通越,南粵即是南越,是百越部落中居於漢地南部廣東的一支系。“百越”,或稱“諸越”,其中“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是漢族先民,而“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

嶺南百越部落中南越部落衍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漢族,而雒越及西甌衍化為今天的京族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等的少數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粵
  • 別稱:南越
  • 範圍:漢地南部廣東
  • 時期:先秦時期
稱謂,歷史,先秦時期,秦至漢初,

稱謂

南粵部落(廣東的前身),《史記》稱“南越”,《漢書》稱“南粵”,居於廣東一帶。“越”與“粵”通,簡稱“粵”。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
南越(南粵)部落不等同於南越國,南越是部落名,範圍是廣東大部分;南越國是秦末至漢初趙佗建立的國家,範圍包括兩廣及越南北部。

歷史

先秦時期

南粵即是南越,是百越其中一支系。先秦時期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呂氏春秋》稱“百越”。其中“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是漢族先民,而“西甌”(廣西西部一帶)、“雒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是京族、黎族、苗族等民族的先民。
遠在舊石器時代,今廣東境內就已有人類活動。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發現了著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考古遺址——“馬壩人”遺址。“馬壩人”所處的年代略晚於“藍田人”和“北京人”,屬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古人,距今約10萬年左右。在曲江、陽春亦先後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蹟。新石器時代,今始興、翁源、連南、羅定、南海、海豐、潮安等地已有人類活動,在珠江三角洲周圍已發現的考古遺址達七百多處。
春秋戰國時,今廣東是南越人的聚居地。當時的南越人和中原地區已有經濟文化上的聯繫,這可從在今饒平、大埔、普寧、潮陽、揭陽等地出土的仿中原青銅器花紋的陶器,以及在今始興、曲江發現的與中原及楚國出土物相似的鐵斧、鐵鍤得到證明。
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
春秋時期,廣東東江流域內曾出現過一個“縛婁古國”,管轄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羅、東莞、深圳一帶。縛婁古國遺址發掘出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出土大量的青銅器陶器水晶等文物,實證了嶺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漢文明發源地之一。

秦至漢初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將趙佗任龍川縣令後,上書朝廷要求從中原遷居五十萬的居民至嶺南。從中原遷來的50萬人,除了遭到貶職的官員之外,大多是“賈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農抑商政策的打擊對象;既懲治“商人”,又滲透了嶺南,朝廷認為一舉兩得。因此,嶺南北方移民的經商血統確實是有根有據的。據記載,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為了穩定軍心,解決戰後駐留士兵的配偶問題,南海郡向朝廷申請加派3萬單身女性來嶺南,其理由十分含蓄:“為來自北方士兵補衣服”。秦朝最終批准這個申請,但是在數額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婦和未婚女子浩浩蕩蕩加入支援邊疆的行列。
公元前204年,南海郡的郡尉趙佗乘秦末大亂之際自立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國(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南越國疆域範圍包括兩廣越南北部。南越國存在共93年,於公元前112年被漢武帝征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