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南湖機場(南湖機場)

武昌南湖機場

南湖機場一般指本詞條

武昌南湖機場,始建於1936年,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武漢修建的軍用機場,占地4000多畝。有兩條跑道,一條東西向,一條南北向。1951年8月1日,南湖機場作為武漢的首個民用機場開始起降飛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南湖機場,已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中型現代化機場,是湖北省最大的民用航空港,也是國內航空幹線的重要樞紐之一。但由於跑道偏短,南湖機場幾十年來起降過的機型大多是中小型飛機。1985年,南湖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3.34萬人次,貨物吞吐量4764噸,起降飛機13058架次。1995年,隨著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的建成啟用,南湖機場也退出歷史的舞台,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昌南湖機場
  • 外文名:Wuchang Nanhu Airport
  • 始建時間:1936年
  • 關閉時間:1995年
  • 性質:軍用;民用
  • 現狀:已拆除
  • 地點:湖北武漢洪山區
概況,歷史沿革,現狀,

概況

1987年12月24日,武漢香港的包機首航成功;1992年10月31日,北京—武漢—昆明—萬象國際航線開通,武漢有了第一條正式的國際航線。1994年,南湖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08萬人次,是南湖機場通航44年來客流量最多的一年。次年,隨著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的投用,南湖也宣告完成歷史使命。
武漢南湖機場第26飛行大隊堅持以安全飛行為第一、優質服務為宗旨的方針,截至11月26日共安全飛行69000小時,執行航班4000架次,安全運送中外旅客200萬人次、航班正點率達 98%,深受中外旅客的好評。該大隊獲得武漢市“文明視窗”競賽的最佳服務單位。

歷史沿革

●1936年3月,在一片野闊、荒涼的蘆葦灘上,當時的國民政府建起軍用機場,起名為南湖機場。南湖機場當時占地4000餘畝,共修有東西向南北向2條水泥跑道。
●1950年8月1日,新中國開通首條民航航線天津-漢口-重慶航線。一年之後,武漢地區民航飛機開始在武昌南湖機場起降。
●1949年後,南湖機場四次擴建。1987年12月24日,武漢至香港包機首航成功。1992年10月31日,北京-武漢-昆明-萬象國際航線首航成功,武漢有了第一條正式的國際航線。
●1973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武漢要修國際備降機場”。由於南湖機場跑道較短,只有1812米,稍大點的飛機只能減載起飛,且到機場需經過長虹橋鐵路道口,進出機場的車輛常常受阻,成了一個“瓶頸”。南湖機場開始謀劃搬遷,最終定址於黃陂區天河鎮。
●新機場1990年12月16日動工興建,鄧小平為新機場親筆題寫了“武漢機場”。
●1995年4月15日,南湖機場正式“退休”,武漢天河機場投入營運。天河機場按4E級標準修建,有一條長3400米、寬60米的跑道,可起降波音747、空中客車A380等世界大型客機。航站樓設計年最大吞吐量420萬人次。
當年的候機廳(現已廢棄)當年的候機廳(現已廢棄)

現狀

張學良題“武漢”張學良題“武漢”
武昌區南湖街進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在南湖花園寶安會所的外牆上“武漢”二字,經走訪當地老居民和專家考證,該牆上的“武漢”二字為張學良將軍所題。
寶安會所位於噴泉廣場旁,它的前身是南湖機場指揮中心,始建於1936年3月,占地面積約為800平方米,朝東背西,是當時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空軍基地,並作為軍用機場的指揮中心。
1994年機場搬遷後,南湖機場建成大型住宅小區,而指揮中心保留了下來,成為居民休閒會所。
機場跑道(現成街道)機場跑道(現成街道)
當年的跑道,現在的街道;當年喧囂的機場,如今靜謐的小區。
來到“南湖花園城”,一條長長的主幹道兩側,整齊排列著居民樓。“這就是當年的跑道。”居民徐女士指著這條寬闊的主幹道,對記者說。候機廳在哪裡呢?徐女士指著一棟黃色的小高層,“那就是在主體候機廳上建成的‘東方萊茵’住宅區”。
只是,當記者來到這個住宅區,這裡的居民很少有人能描述出當年機場的模樣,也只有少數人知道它的大門就是當年南湖機場的大門。
1994年機場搬遷後,留出的4000畝廣闊區域,讓一棟棟氣派的住宅樓拔地而起,也在越來越多人的心目中,“南湖”和“機場”的距離漸行漸遠。
只是,那些還在南湖的、老的、三層或四層、灰黑的機場職工樓,一個“機場X樓”作為單元樓號碼的居民區,提醒著人們,這裡原來是一座機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