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機電學院

南昌大學機電學院

南昌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成立於1999年,其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的原江西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經過40多年的變遷和發展,現已成為專業門類較廣,學科層次齊全的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昌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英文名: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g School,  Nanchang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58年
  • 博士點:7
  • 博士後流動站:2個
  • 專職院士:1
  • 國家重點學科:1
  • 碩士點:13個
  • 現任院長:黃菊花
學院簡介,系所設定,師資力量,科學研究,本科專業介紹,研究生專業介紹,人才培養,院史沿革,

學院簡介

學院於1993年獲得江西省第一個博士點"材料加工工程",2000年獲得江西省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現擁有一個博士後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三個博士點(材料加工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七個碩士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材料加工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精密儀器及機械、車輛工程)、四個本科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熱能與動力工程、車輛工程,其中前三個為江西省品牌專業)。承擔了教育部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群"製造業信息化"建設,擁有江西省材料加工工程機械電子工程兩個重點學科。建立了南昌大學機械電子研究所,江西省機器人與焊接自動化重點實驗室,江西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南昌大學機電學院
機電學院機電學院
南昌大學機械系於1958年成立,1999年更名為機電工程學院,現有機械工程系、動力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和工程訓練中心3個系1箇中心下設機械製造工程研究所、機電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先進成型製造及模具研究所、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所、現代設計研究所、車輛工程技術中心6個研究所(教研室),並設有江西省機器人與焊接自動化重點實驗室、江西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學校現代機械設計研究中心、江西省汽車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南昌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南昌市新能源汽車電控技術重點實驗室、南昌大學機械電子研究所、南昌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南昌大學先進成形研究所、南昌大學鐵道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南昌大學(宜春)鋰電及新能源汽車研究院13個研究機構。

系所設定

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系、動力工程系、工程訓練中心,擁有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研究機構:機械製造工程研究所、機電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先進成型製造及模具研究所、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所、現代設計研究所、車輛工程技術中心。學院擁有一批先進的設備儀器,包括加工中心7台、三坐標測量機2台、工業焊接機器人1台、快速成型機1台、精密塑膠注射成型機1台,數控電火花加工1台等設備,同時購置UGII、Ansys、Pro/E等先進軟體,為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師資力量

學院經過建設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發展態勢良好,發展潛力大的師資隊伍,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學院現有教職工148人,其中專任教師 101人,其中教授 33人,占專任教師的30.7%;副教授40 人,占專任教師的39.6%;其中博士生導師29人,占專任教師的28.7%;碩士生導師61人,占專任教師的60.4%;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教師63人,占專任教師的60%;具有碩士學位教師39人,占專任教師的38.6%。特別要提到的我院的車輛工程和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分別高達82%和73%同時,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師資中,教授比例高達41%。(中科院院士潘際鑾教授為學院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溫詩鑄教授為學院名譽院長,並聘任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學院兼職或客座教授。)
另外,我院還擁有一批教師中的傑出人才,截止2011年底,現有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國務院特殊津貼6人,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全國“三八紅旗手”1人,井岡學者1人,省主要學科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4人,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7人,省政府特殊津貼3人,省高校學科帶頭人8人,省教學名師4人,省骨幹教師7人,客座、兼職教授14人。

科學研究

近年來,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縱向和橫向科研經費呈歷年遞增態勢。如僅2011年,學院全年科研經費就達1641萬元,科研項目立項4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7項,橫向項目26項,結題項目3項。公開發表論文322篇,其中國內權威刊物2篇,中文核心期刊310篇。獲得省級科研成果獎2項,市、廳級科研成果獎3項。
同時,學院還先後承擔了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如:“973”前期研究專項1項、國家“863計畫”2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項、國家級項目到賬經費857萬元。獲批的項目有:國家發改委項目“電動汽車動力模組”;國家科技部“863” “南昌地區環境和工況下新能源汽車適配技術考核與數據採集研究”等。還有製造業信息化中心開發的設備資源智慧型維護系統,已經形成商業化軟體,被套用於10多家大中型企業,降低了企業生產維護成本,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獲得的各類科研獎項有: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09年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近年來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7項。 99年以來國家發明專利22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
我院科研工作有許多與國家重點產業及新興性產業對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方向,並且在這個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如:南昌大學鐵道裝備工程研究中心承擔了鐵道部高鐵軌道檢測技術,2009年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正承擔京-滬高速軌道檢測科技項目,該技術成果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京-滬高鐵測試時速達到450公里上);江西省機器人與焊接自動化重點實驗室研製的爬行式焊接機器人系統,屬於國家“863”計畫、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江西省汽車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的江西省重大戰略產品專項:電動汽車開發的關鍵技術研究,其中有三項成果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鑑定。同時
在建築節能材料領域,我院教師從事的岩棉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和納米材料增強混凝土的強化機制及性能研究項目,都涉及到建築節能和低碳環保領域,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我院科研工作的特色和優勢在於學院具有一支創新能力強、能承擔高水平研究項目的年輕博士教師隊伍,近年國家基金的獲得者大部分是年輕博士,有的甚至只有講師職稱。作為一個面向企業,服務製造業的套用型工科學院,我院在科研方面橫向項目的潛力有待挖掘,提升空間很大,已有很好的發展趨勢。其中尤以信息化管理系統、新能源汽車、機電控制等為代表的技術已為省內外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本科專業介紹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學制:四年)
專業主要課程:
本專業主要課程有: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公差與測量技術、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計算機套用基礎、軟體技術基礎、工程力學、流體力學與液壓傳動、電工與電子學、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控制工程基礎、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數控技術與套用、CAD/CAM技術、機械製造裝備、機械製造技術、機械製造裝備設計、機械製造技術套用、工具機電氣與PLC、機電一體化技術、感測器技術及套用、智慧型控制技術等有關課程,選修專業課程在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機電控制三個專業方向上適度聚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學制:四年)
專業主要課程:
英語、高等數學、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理論力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公差與技術測量、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與工業電子學、計算機套用基礎、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液壓傳動、計算機繪圖、數控技術與套用、材料成形原理、CAD/CAM/CAE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液態成形工藝及模具設計、鍛壓工藝及模具設計、衝壓工藝及模具設計、塑膠成形工藝及模具設計、模具製造工藝、材料成形工藝裝備、焊接技術等課程以及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
熱能與動力工程(本科、學制:四年)
(一)製冷與空調方向
專業主要課程:
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套用基礎、C語言程式設計、工程數學、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工程力學、電工與電子學、機械製造基礎、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經濟學,控制工程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製冷原理與設備、空氣調節、供熱工程、流體輸配管網、計算機繪圖、暖通空調施工技術及概預算、製冷空調電氣自動控制、製冷空調故障診斷等有關課程。
(二)發動機方向
專業主要課程:
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套用基礎、C語言程式設計、工程數學、工程製圖、工程力學、電工與電子學、機械製造基礎、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經濟學,控制工程基礎、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汽車構造、發動機原理、內燃機設計、內燃機製造工藝、熱工測試技術、內燃機增壓技術、內燃機排氣淨化、內燃機工作過程計算、汽車電子控制技術等有關課程。
(三)能源工程方向
專業主要課程:
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套用基礎、C語言程式設計、工程數學、工程製圖、工程力學、電工與電子學、機械製造基礎、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經濟學,控制工程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熱工測試技術、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供熱工程、能源概論、能源及環境技術進展等有關課程。
車輛工程(本科、學制:四年)
專業主要課程:
學習階段開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包括:工程力學、工程圖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設計基礎、計算機套用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熱工學、工程經濟學、控制工程基礎、質量工程學等;開設的主要專業課包括:汽車發動機原理、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設計、汽車電子控制技術、汽車排放淨化、汽車車身結構與設計、汽車造型、汽車試驗學、有限元分析方法、汽車最佳化設計、汽車行銷、車用材料等;開設的主要實習與設計環節包括: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

研究生專業介紹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碩士、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
專業核心課:軟體工程、CAD/CAM概論、先進制造技術。
專業方向課(選修課):特種加工技術、脈衝電源技術、數控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製造資源計畫、計算機輔助工藝規程、逆向工程技術、數位化設計、現代設計方法、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CAGD)、工程測試與信號分析、資料庫技術、現代控制理論、機械製造專題講座。
機械電子工程(碩士、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
專業核心課:智慧型控制理論及套用、工程測試與信號處理、機電系統分析與綜合。
專業方向課(選修課):多感測器融合技術、數控技術、逆向工程技術、機器人技術與視覺、微型機械導論、數字控制系統設計、機電一體化概論、機械工程前沿專題、譜分析技術、虛擬儀器技術及套用。
三、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和適合崗位
在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大專院校承擔相應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機械設計及理論(碩士、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
專業核心課:軟體工程、CAD/CAM概論、現代設計方法。
專業方向課(選修課):工程測試與信號處理、計算機圖形學、機械系統分析與綜合、表面技
術、摩擦學原理可靠性工程、質量工程學、流變學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前沿講座、人工智慧與專家系統、高等機械學、人機工程學、微機電系統概論。
精密儀器及機械(碩士、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
專業核心課:智慧型儀器與系統設計、智慧型材料與結構、光電檢測技術與系統。
專業方向課(選修課):工程測試與信號處理、機電系統分析與綜合、現代設計方法、機器人技術與視覺、微機電系統概論、計算機控制系統、感測器技術及套用、譜分析技術、虛擬儀器技術及套用。
材料加工工程(碩士、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
專業核心課:現代設計方法、彈塑性力學、材料物理基礎。
專業方向課(選修課):流變學原理、現代模具設計技術、材料加工計算機模擬、現代材料分析技術、實驗應力分析 CAD/CAE/CAM套用技術、模具現代製造技術、冶金傳輸原理、材料製備新技術、系統動力學、近淨成形技術、現代材料加工技術與套用、複合材料、逆向工程與快速制模、材料成形性能、前沿講座。
工程熱物理(碩士、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
專業核心課:高等流體力學、高等工程熱力學、高等傳熱學。
專業方向課(選修課):計算機軟體基礎、製冷與空調新技術、內燃機排氣淨化、傳熱流動的數值分析、現代光學測試技術、製冷及低溫系統計算機模擬、內燃機燃燒學、傳熱實驗研究原理、熱工測試技術、現代發動機電控技術、工程光學、雷射原理、空氣調節、學科前沿講座。
車輛工程(碩士、學制:三年)
主幹課程
專業核心課:汽車噪聲與振動、汽車電子控制技術、機械最最佳化設計。
專業方向課(選修課):車輛現代製造工藝及質量控制、有限元方法、汽車車身結構分析、汽車碰撞安全與仿真、汽車制動理論與設計、汽車專業英語、車輛動態仿真技術、CAD/CAE/CAM套用技術、汽車及其動力發展前沿、系統建模與仿真。
製冷及低溫工程(碩士、學制:三年)
專業主要課程
英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及實踐、自然辯證法、數值分析、高等傳熱學、高等流體力學、高等工程熱力學、計算機軟體基礎、製冷及低溫系統計算機模擬、製冷與空調新技術、學科前沿講座等。
動力機械及工程(碩士、學制:三年)
專業主要課程
英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及實踐、自然辯證法、數值分析、高等傳熱學、高等流體力學、高等工程熱力學、內燃機燃燒學、內燃機排氣淨化、現代發動機電控技術、學科前沿講座等。

人才培養

學院重視開展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組織學生參加學術、科研、文體和社會實踐等各項活動,取得顯著效果。如該院同學組成的"昌翔科技有限公司"創業團隊,以無軌導全位置爬行式弧焊機器人為產品對象,在全國大學生第四屆"挑戰杯"創業計畫競賽中獲得銅獎。在全國首屆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我院學生獲得二等獎。

院史沿革

機電工程學院創建於1958年,其前身是原江西工學院的機電系,從創立至今,歷經歲月流徙,中間幾易其名,始有今天的機電工程學院。
1958年9月,江西工學院創立,即建立機電系。第一任系書記趙潔、系主任趙潔(兼),至12月,劉貴任系主任。當時有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和電機專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同時為了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機制專業也招收三年制工人班。
1959年,機電系改稱機械系,增加鑄造工藝及設備、鍛壓工藝及設備兩個專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至此,機械系擁有機制、鑄造、鍛壓三個專業招收本科生。
1960年,機制、鑄造、鍛壓三個專業改為招收五年制本科生。
1961年4月,原江西科技大學部分一年級學生轉入江西工學院機制專業學習。
1962年,依照學校要求,本校的建築專業61級學生轉入鍛壓專業,土木專業61級學生轉入機制專業學習。
1964年,部分師生下鄉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農村改造運動中。
1965年,第一屆招收的機制、鑄造、鍛壓三個專業的首屆五年制學生如期畢業。
1966年,由於“文革”開始,6月後,全系處於停課狀態。1967年開始,部分學生“複課鬧革命”,到工廠邊上課邊實習,另有部分學生選擇下鄉支農。1968年,全系大部分教工下放農村參加勞動鍛鍊,69、70級學生也遣放到生產建設兵團鍛鍊。
1969年,江西工學院與江西大學理科合併,成立江西理工科大學,機械系改名為江西理工科大學機械系。同年,江西農學院農機系併入;江西理工科大學遷校至武寧縣。
1970年,機械系隨校遷至景德鎮,機械系機制專業和農機專業招收一年制“七二一工人大學”學員。
1972年,江西理工科大學得以遷回南昌。同年,江西理工科大學撤銷,恢復江西工學院,之前下放農村的老師都陸續返校;機制專業也開始招收三年制工農兵學員。從1973年到1976年間,機制、鑄造、鍛壓三個專業都以招收三年制工農兵學員為主。其中鍛壓專業還與工廠合辦了一年制培訓班,農機專業招收一年制培訓班學員。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機械系也迎來了發展新時期,機制、鑄造、鍛壓專業恢復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春入學;第一屆內燃機專業也從1978年開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83年,鍛壓專業、工程熱物理專業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這是江西工學院最早的一批碩士點招生。
1985年,江西工學院更名為江西工業大學,根據學校要求,機械系部分教師分流另成立食品機械系;同年,機制專業和鑄造專業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6年,部分教師分流出去成立經濟管理系。
1987年,鍛壓專業獲“金屬塑性加工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1989年機制專業、鑄造專業、工程熱物理專業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3年,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併成立南昌大學。機械系更名為機械電子工程系,並進行了專業調整,將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鑄造工藝及設備、鍛壓工藝及設備、內燃機等專業調整為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和汽車與拖拉機兩個專業。在時任南昌大學校長潘際鑾院士主導下,分流部分教職工成立機械電子研究所,成為當時學校一個以科研為主的重點研究所,在機械製造技術等領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同年,金屬塑性加工學科獲江西省第一個博士學位授予權,即後來的"材料加工工程"博士點。
1995年,南昌大學進行院系調整,由機械電子工程系、自動化系、機械電子研究所、電力電子研究所和機電工程研究中心合併組建機電學院,由何成宏擔任院長,肖安昆擔任書記。
1999年,為更好的適應高教改革的發展,學校對原有的學院重新調整,自動化系和電力電子研究所分離出去成立自動化學院,同時以機械電子工程系與機械電子研究所為基礎成立新的機電工程學院。首任院長柳和生,書記高國珍。
2000年,機電工程學院獲得江西省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3年,根據專業特點和學院發展方向,機電工程學院下屬系(中心)調整設立為:機械工程系、動力工程系、工程訓練中心。
2005年3月,學院將下轄的6個教研室改名為6個所(中心),即:機械製造工程研究所、機電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先進成形製造及模具研究所、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所、車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代設計研究所。
2006年8月,學院整體搬遷至前湖校區機電樓,辦學條件大為改善。
2010年,經學校批覆,學院又增設材料加工工程系。至此,機電工程學院邁入了快速發展新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