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埕鎮(南埕)

南埕鎮

南埕一般指本詞條

南埕鎮位於德化縣東部,地處戴雲山東面與石牛山西側之間,古稱“藍田”,因山清水秀,風光秀麗,美如一軸山水圖畫而得名。海拔300—850米之間,鎮政府距縣城25公里,東接水口鎮,西連雷鋒鎮,南鄰龍門灘鎮及仙遊縣,北抵桂陽鄉,省道203線穿鎮而過。森林覆蓋達83.2%。轄12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落,101個村民小組。南埕氣候屬亞熱帶。夏長不酷暑,冬短不嚴寒,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5.8℃,最高氣溫32.4℃。最低氣溫零下1.6℃。無霜期24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左右。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4105公頃,常住人口298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埕鎮
  • 別名:藍田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德化縣
  • 下轄地區:半嶺 高漈 許厝 西山 前鋒 塔兜 棗坑 望洋 連山 蟠龍 梓垵
  • 政府駐地:南埕村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500
  • 地理位置:德化縣東部
  • 面積:24105公頃
  • 人口:298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桃花島 石龍溪漂流 塔兜溫泉
  • 車牌代碼:閩C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氣候環境,生態保護,自然資源,旅遊資源,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發展前景,

鄉鎮概況

南埕人傑地靈,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宋末元初的陳蔚,明朝的林忠。改革開放以來,南埕鎮的經濟發展主要以三大產業為主。林業產業;全鎮森林覆蓋率83.2%,現有林地面積30.82萬畝,林木蓄積量144萬立方米,年產商品林4000立方米,位居全縣各鄉鎮第二位,毛竹林面積5.7萬畝,立竹量800萬根,毛竹資源位居泉州市各鄉鎮第一位。水電產業:境內溪流密布,縱橫交錯。流域面積大,水流急,落差大,河床狹,含沙量少,便於發電、農田灌溉和發展旅遊業。已建成投產的水電站11座,新增裝機容量1.1KW在建和擬建的2座,待開發的裝機2000KW,雙溪二級電站技改建成投產後,預計全鎮水電裝機容量可達2.2萬KW。旅遊產業:境內生態旅遊資源豐富,規劃建設中的“桃仙溪萬畝生態旅遊區”,內有溪水清澈,景色怡人的桃仙溪和石龍溪;有美麗的桃花島、古香古色的大洲宮和塔兜溫泉;有天平城古城址、調丁寨、厘頂寨等蘇十萬抗元遺址和龍潭瀑布、龍嘯瀑布、不老際瀑布等景點。現以開發“華東第一漂”——石龍溪皮划艇漂流、桃花島賞花、塔兜溫泉、啟動“鄉村游、農家樂”等旅遊項目。引資建設“蝸牛驛站”鄉村旅館,2006年南埕村高分入選泉州市“十佳魅力鄉村”。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為主,鞏固和發展國家級倒刺巴和省級脫毒馬鈴薯兩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著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大紅寶西瓜、德化梨、戴雲黑雞等經濟效益高、市場銷路好的種養業,打造特色農業品牌。
如今,南埕鎮黨委、政府將以建設“林業重鎮、旅遊名鎮、生態強鎮”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打造魅力南埕、文化南埕、平安南埕、和諧南埕,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努力把南埕建設成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歷史沿革

南埕鎮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人群在此聚居生息,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元朝興起,陳瑜從河南開封避亂開基龍山(今連山),為史載開發南埕最早氏族之一。之後阮姓氏族到梓垵開基。當時屬福建省清源郡德化縣永寧鄉善均里。
鎮政府辦公樓鎮政府辦公樓
元代,南埕屬泉州分省德化縣永寧鄉清太里,先後有黃氏移居梓垵古格,林氏開發大南埕。
明代實行屯墾政策,一些外來軍士留居德化開發,前鋒危氏,塔兜張氏,南埕任氏,寺內王氏均是洪武撥軍從外地遷來定居。那時南埕人口有了一定的增長,西山范、張、蔡氏,望洋程、王氏,楓坑張氏,高漈羅、王氏,大南埕王氏,半嶺章氏,許厝周氏等都相繼定居開發。值時,南埕屬泉州府德化縣清太里。
清代,南埕屬清太里的登龍社、南埕社和肖坑社(後改為奎光社),部分屬在坊里茅岐社(文興社)。建國前,分別屬西南鄉、瑞上鄉、霞碧鄉和水口鄉;建國後,行政區域多次變化,初期高漈、南埕、西山屬西南鄉,蟠龍、連山屬瑞上鄉,棗坑屬霞碧鄉。1950年高漈、西山、棗坑屬二區,南埕、蟠龍屬三區;1951年棗坑屬七區;1952年西山、高漈屬二區,南埕屬三區,連山、蟠龍屬九區;1955年新設前鋒、許厝鄉,屬二區,新設梓垵鄉,屬九區;1956年西山、許厝、高漈鄉屬雷峰區,蟠龍、連山鄉屬水口區。1958年10月公社化時,南埕、連山、蟠龍、梓垵屬水口公社,西山、前鋒、高漈、許厝屬雷峰公社,棗坑屬霞碧公社;1961年連山、蟠龍、梓垵、許厝屬許厝公社,望洋以南的地區屬高漈公社。棗坑屬霞碧公社。1965年,原高漈公社所轄的高漈、半嶺、前鋒、西山、南埕、棗坑、望洋大隊和許厝公社所轄的許厝、連山、蟠龍村、梓垵大隊合併組建南埕人民公社。1980年冬增設塔兜大隊。1984年9月改南埕人民公社為南埕鄉人民政府。1991年元月南埕撤鄉建鎮。
礦藏遍布全鎮,主要有西山村的銅礦、錫礦、南埕村的高嶺土礦、塔兜村的鐵礦、望洋村的石英、連山村的煤礦、蟠龍村的石材礦、香林院的臘石、割雲和湯洋的硫磺。
境內溪流密布,縱橫交錯。流域面積大,水流湍急,落差大,河床狹隘,含沙量少,便於發電、農田灌溉和發展旅遊業。主要溪流有滻溪、桃仙溪、雙芹溪和石龍溪。全鎮已建成投產電站10座,總裝機5155千瓦,在建的石龍溪一、二級水電站、大際、旺潭、昊程水電站總裝機8000千瓦,即將發電。

旅遊資源

生態旅遊資源豐富,規劃建設中的“桃仙溪萬畝生態旅遊區”,有溪水清澈、景色迷人的桃仙溪,怪石嶙峋、清澈見底的石龍溪,亞熱帶藤本植物園,古樹群,美麗的“桃花島”,古香古色的“大洲宮”,割雲的溫泉,天平城古城址等蘇十萬抗元遺址和瀑布群等景點。現已開發和開通桃花島桃花觀賞、“閩中第一漂”--桃仙溪竹筏漂流、“華東第一漂”--石龍溪皮划艇漂流、割雲塔兜溫泉等旅遊項目。南埕將成為旅遊勝地。

  
南埕旅遊三大項目:
一:桃花島
南埕鎮(南埕)
性質與特徵:桃花島地處德化縣南埕鎮,是桃仙溪與芹溪交匯沖積而成的面積約600畝的一個小島嶼,因島上種有近萬株呈八卦陣的桃樹而得名。陽春三月島上桃李成林,桃花盛開,百草豐茂、林木蔥鬱,湖中碧波蕩漾,百鳥嬉戲,令人心曠神怡,景色美得讓人感覺如臨仙境,是個美麗而神秘的“世外桃園”。
旅遊區域及進出條件:
南埕桃花島上分布著景點主要有百年老樟、迎客松、兩樹相擁的情侶樹、亞熱帶藤木植物、古樹群、大洲宮、桃仙別墅(仙桃外觀住房)、環島觀光火車、十八鄉鎮特色商品購物一條街,全國最大的原生態親水樂園等。
春天漫步桃花之中,平添幾分仙氣,或友人三五成群,或闔家春遊踏青,身處漫山遍野的芬芳中,盡享浪漫春光,是一件無盡愜意的事情!興之所至,你可以在桃花樹下席地而坐,小酌一杯桃鄉美酒,重溫淵明遺風。
夏天可以赤腳桃仙溪,人行其上,水僅沒踝,陽光下波光瀲灩,人們或踏水,或衝浪,或泛舟,或漂流等別具一格的水上運動,盡享大自然賜予的清涼或盡覽水天一色的景色;所謂“淡墨寫意桃花島,白鷺高飛蘆葦搖。捕魚捉蝦樂趣多,島上暢遊任逍遙!”
保護與開發現狀:南埕桃花島是集桃仙居酒店,餐飲、住宿、會議室、游泳、燒烤、卡拉OK為一體的旅遊景區,是德化旅遊景點一個亮點,而且正在成為國內外遊客赴閩旅遊的又一個熱點。

  
二:石龍溪漂流
南埕鎮(南埕)
性質與特徵:石龍溪起源於石牛山腳下,匯合石牛山與七台山的6條山澗之水向西流經塔兜與桃仙溪合流,全長12千米。該河段是大幅度下降的峽谷型河道,經霞碧、南埕鄉塔兜村匯入滻溪,是滻溪的一個支流,是整個德化縣內唯一源出外縣的溪流。
石龍溪漂流河段起點在塔兜村的石龍溪,止於塔兜村溪口,全長4千米。總共有69個彎,88個急流點,總落差達36米,其中落差較大的急流共有18個,水流清澈見底,水質優良。
兩岸谷幽林密,整條溪流都在原始森林的映襯中,山峰蜿蜒起伏,高低不同,形態萬千,重巒疊嶂。
旅遊區域及進出條件:該漂流河段距離潯中鎮33千米,起點距南埕鎮10千米,終點距南埕鎮6千米,該河段始終有一條公路相隨,此公路在南埕鎮與擬建的203省道相連線,交通比較方便,沿途有多處景點與之相組合,且與桃仙溪相鄰。
保護與開發現狀:該漂流河段保護得比較完好,2000年5月南埕鎮政府在石龍溪上開展橡皮艇漂流項目,該旅遊項目吸引了省內外不少遊客。且已經形成了相應配套設施與設備,但還需不斷完善和提高基礎設施和服務質量。

  
三:塔兜溫泉
南埕鎮(南埕)
性質與特徵:塔兜溫泉屬於地熱與溫泉類旅遊資源,位於石牛山腳下,泉出自小澗,流入產溪大溫潭。水溫達到80℃以上,雞蛋放入水中片刻即熟。該資源分布面積約1000㎡左右,共有五個泉眼,其中有三個出水量較大。泉水清澈透明,微呈嫩綠色。泉水流經區域有黃色沉積物,依此初步判斷屬於硫磺鹽溫泉。該泉所在地區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溫暖濕潤,光熱資源豐富,森林茂密,空氣清新,風景秀麗,集山、水、泉、林於一體。冬季時,該泉所在區域霧氣繚繞。
旅遊區域及進出條件:塔兜溫泉位於德化縣南埕鎮塔兜村的割雲岩石壁,即桃仙溪的源頭地段,距南埕鎮中心進11千米。溫泉的西部有水陸兩條通道,水路是德化縣最大的河流滻溪。陸上交通較差,該路段南埕鎮通往塔兜橋約6千米為普通柏油路,塔兜橋至溫泉泉眼為等外級砂質或石質土路,約長4千米。
保護與開發現狀:2014年以來,塔兜村投入資金四百多萬元,新建溫泉泡池、售票處、客房、餐廳、停車場、煮蛋池等設施,進一步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基礎設施

改革開放以來,南埕鎮的經濟迅速發展。新經濟成長點的“七個萬”基地建設基本形成。“八個萬”基地即:萬畝高優毛竹示範片、萬畝毛竹經濟園區、萬畝生態旅遊區、萬畝油茶基地、萬畝水果基地、萬隻竹鼠基地、萬隻戴雲黑雞基地、萬隻塞北兔基地。企業以木竹深加工為主,主要有家具、包裝箱、木地板、竹涼蓆等產品。南埕鎮的基礎設施已具規模。全鎮現擁有1600部程控電話。省道203線穿鎮而過,交通便利,實現村村通公路,公路里程169公里。文教、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全鎮擁有中學1所,完小6所,分班5所。1999年,進行了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和辦學體制改革,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不斷提高了教學質量。1999年9月被縣政府評為1998年至1999年度教育督導評估一等獎。計生工作基礎紮實,基本實現“三為主”,1998年獲全縣考評第一名,1999年度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2004年度獲全縣考評一等獎以鎮衛生院為主體,村醫療室為配套(甲級衛生所2所)的醫療保健體系正逐步形成和完善。文化站、廣播站、影劇院、有線電視網路等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南埕鎮(南埕)

經濟發展

全鎮轄12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落,101個村民小組。南埕人傑地靈,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宋末元初的陳蔚,明朝的林忠,現居住馬來西亞的旅外僑胞陳錦珍。南埕鎮現設立中共黨支部16個,共有黨員466名,其中女黨員57名。大部分村民以務農為主,主要從事林業、養殖業、種養業,並有相當一部分人口經商以及在鄉鎮企業打工。近年來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逐年增加,但林業、養殖業、種養業和鄉鎮企業仍是該鎮居民的主要從業行業。主要經濟作物有單季水稻、甘薯、春收馬鈴薯、檳榔芋、蔬菜、木薯、蕉芋,還有柑桔、桃、李、梅、德化梨、官溪蜜柚等水果。經濟上以農業、林業為主,工業為輔。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木竹及經濟作物生產為主。工業企業生產主要以食品加工、木製品加工和電力生產為主。其中南特樂食品公司已逐步培育成全縣果蔬加工龍頭企業。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2.07億元,比上年增長2.9%;鄉鎮企業總產值2.5億元,比增8.6%;鎮財收入383萬元,比增15%;村財平均21萬元,平均增加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比增5.4%。
南埕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林木、礦產、水利及旅遊資源。

發展前景

今後的發展思路:實施“2251”工程,紮實推進該鎮新世紀創業。“2251”工程是“抓住兩個重點(增加農民和集體收入,保持農村穩定);做好兩篇文章(竹木加工和果蔬加工);發展壯大五大基地(毛竹、水果、養殖、油茶、食用菌);培育一個新的支柱產業(旅遊業),調整和最佳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南埕建設成為林業重鎮、旅遊名鎮、經濟強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