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貴

劉碧貴,著名小麥育種專家、研究員。1939年3月生於四川遂寧,1959年畢業於遂寧農校(西南科技大學前身),分配到綿陽地區農科所工作,1978年調入綿陽農業專科學校(西南科技大學前身之一)從事小麥科研和教學工作。198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學校作物研究所所長,中共四川省六大代表。1995年6月因患肝癌逝世於綿陽,享年5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碧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女
事跡,

事跡

劉碧貴一生歷盡艱辛,潛心於小麥育種研究,把畢生的精力和生命全部奉獻給了她熱愛的事業。她參加工作時,農科所剛組建,工作、生活條件都很差,加上“三年自然災害”,但她決心克服困難,加快育種步伐。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科研面臨中斷,但劉碧貴不畏艱難,頂著“白專”的壓力,背著不滿周歲的嬰兒,到基地把小麥科研堅持了下來,並取得可喜進展,但因長期的田間日曬雨淋、清苦的生活、無形的壓力,使她的健康惡化,多次暈倒在工作現場。鍥而不捨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她作為第二主研人,育成的高產優質小麥“綿陽11號”達到國際優良小麥品種水平,1985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在全國10多個省累計推廣800多萬公頃,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0多億元。1978年劉碧貴調到剛組建的綿陽農業專科學校,獨立主持小麥科研,白手起家,再度創業。這期間,兩個孩子相繼上國小、中學、考大學;丈夫因帶學生搞水稻生產實習,感染了血吸蟲,嚴重損害身體,多年來處於隨時都可能住醫院的狀態。劉碧貴把科研、家務一肩挑,事業、家庭兩兼顧。常年起早貪黑奔波於農村的科研基地與學校的家之間,一度累得胃出血,多次暈倒在麥田和回家的路上,嚴重的風濕痛,失眠頭痛,長期為病所困。但她以頑強的毅力拚命工作,育成了綿農1號、2號、3號、4號、5號等小麥優良新品種,在四川及鄰近各省累計推廣1200多萬公頃,新增社會經濟效益近80億元。
在36年的小麥育種研究中,劉碧貴長期堅持在科研基地工作,先後參加和主持選育了10多個小麥優良品種,創社會經濟效益100多億元,榮獲國家、部、省、市科技成果獎2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先後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省勞動模範”、“省優秀共產黨員”、“省三八紅旗手”、“市優秀共產黨員標兵”,被提名四川省十大女傑等光榮稱號10多項。1991年10月國務院頒發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證書,成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傑出專家之一。
劉碧貴治學嚴謹,尊重科學,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常使周圍的同事感動不已,也深受教育。有一年收種的時候,有家農戶將一袋摻雜麥子當成良種交到了基地。她得知後當即帶領大家把已縫線裝好的數萬斤種子一袋袋拆開仔細查找,直到凌晨四點終於找到了那袋種子才罷休。
嚴師慈母,為人師表,深受師生敬重,是劉碧貴的突出特點。在教學中,她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新技術和實用技術推廣,注重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開拓精神的好作風贏得了廣大學生的衷心愛戴。在她的教育感染下,一些嬌氣的女學生勇於吃苦了,吊兒郎當的男學生踏實肯幹了,平時表現差的學生變好了。凡是由她指導實習的學生,不僅業務上收穫大,完成的畢業論文質量高,而且思想上收穫也大。
作為一名做出重大貢獻的著名專家,劉碧貴從不居功自傲,而總是樸實謙遜,平易近人,時常為農民排憂解難。基地周邊有的農民沒錢買化肥,她就把自己的工資拿出來,給缺錢買化肥的農民送去。她還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育種經驗傳授給當地農民,每逢小麥生長的關鍵時間,她就挨家挨戶地指導農民下種、施肥、治蟲等。
劉碧貴生活儉樸,克己奉公,無私奉獻。平時在基地上,一碗麵條兩個餅子,她就可以過一天。她從不捨得吃一個雞蛋,一斤肉要吃一個星期。一年四季,在她身上總是穿著那件藍色的或是灰色的老款式棉布衣服。她不是沒有錢,而是不願把錢用在自己身上。每次捐款,她比誰都跑得快,為“希望工程”捐款一次就是數百元,她把獲得的各類獎金絕大部分上交集體或轉用於科研,留給自己的微乎其微。
1995年8月,綿陽市婦女聯合會號召全市婦女,學習劉碧貴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奮發向上的“四自”精神,以劉碧貴為榜樣,自覺地用於行動,在本職崗位上爭創一流業績。
由於劉碧貴在小麥科研方面的突出貢獻,1999年被選入《中國高等農業教育五十年》電視專題片(人物篇),在中央電視台展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