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新四軍將領、安徽軍區副司令)

劉奎(新四軍將領、安徽軍區副司令)

劉奎(1910—1979),江西省吉安縣人。 劉奎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4歲時父母雙亡,成了孤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省吉安縣
  • 出生日期:1910
  • 逝世日期:1979年8月1日
人物生平
民國17年(1928)參加湘南游擊隊,走上革命征途。民國18年(1929)2月加入共青團,兩年後轉為中共黨員,歷任紅軍戰士、排長、連長、新四軍軍部參謀,皖南游擊隊隊長,皖南沿江縱隊隊長,蘇浙皖贛邊區副司令,皖南軍區副參謀長。
民國19年(1930),紅軍攻打長沙時,劉奎任主攻排長,戰鬥中,手臂被打穿,左腳腕被炸傷。民國20年攻打吉安時,劉奎任通信排長,率領一個排參加主攻戰鬥,首先攻入吉安城。民國22年(1933),任紅軍游擊隊營長,攻克衡州。翌年,任江西古烈游擊隊隊長,參加紅軍第四、五次反圍剿的鬥爭,先後兩次身負重傷,一次下嘴唇被彈片炸豁;一次後頸肌肉被打穿,傷勢過重被送進湘贛紅色醫院救治,傷愈後繼續堅持革命鬥爭。
民國26年(1937)10月,國共兩黨實行合作後,劉奎在新四軍一支隊二團一營任連長,後任二大隊四中隊隊長、工兵隊隊長、軍部參謀。“皖南事變”後,黨組織決定皖南新四軍全部突圍到江北,挑選劉奎留下帶領兩名受傷的同志在地黨組織領導下,堅持皖南遊擊戰爭,擴大革命力量。劉奎毅然表示,有我劉奎在,皖南的鬥爭,烽火就不會熄滅。5月,在涇(縣)、旌(德)、太(平)交界的朱家坑正式成立中共涇(縣)、旌(德)、太(平)中心縣委游擊隊,又稱“黃山游擊隊”,劉奎任隊長。這支只有8人、2支半槍的革命武裝不斷壯大,活躍在皖南山區。7月9日,劉奎率領游擊隊,攻打旌德鎮廟首鄉公所,首戰全勝,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打擊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下半年,皖南游擊隊發展到30多人,並設3個班。劉奎帶領1個班來到太平境內譚家橋一帶開展工作。結識譚家橋人李明。此後他們並肩轉戰於太(平)、歙(縣)、黟(縣)、休(寧)一帶,在槍林彈雨的革命征程中,兩人情誼相投,互相關心、愛護,不久結為夫妻。游擊隊在劉奎領導下,運用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先後攻打了旌德大禮村涇縣榔橋、歙縣的呈坎、上豐,太平譚家橋、龍門等國民黨鄉公所,狠很打擊了國民黨地方頑固派,並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封鎖和圍剿。民國31年(1942)夏末,劉奎等皖南游擊隊領導人到江北向上級匯報工作後,在銅陵張家橋遭遇日軍,劉奎與警衛員周義富將日軍引向自己,英勇還擊。子彈打光後跳進水塘隱蔽,日軍借朦朧的月光用刺刀在草叢中亂刺。周義富用身體擋住劉奎,被日軍活活刺死。劉奎腰部、胳膊中彈,仍頑強地找到銅陵孫家盪地下黨秘密聯絡點。第二天,一位“土郎中”用剃頭刀和鴉片膏為劉奎腰部作了取彈手術。民國32年(1943)11月3日夜,一叛徒開槍殺害熟睡中的游擊隊員,劉奎身中兩彈,他用指硬是將彈頭從肉里摳了出來。這時,叛徒已帶領敵人包圍上來,劉奎為掩護其它同志,毅然開槍打死幾個敵人後而暴露了自己。敵人大呼:“活捉劉奎!”劉奎翻身滾下懸崖,昏迷過去。突圍的同志找到劉奎,將他轉移到黃山興尖嶺猴子洞,養傷30多天,傷口才癒合。民國35年(1946),中共皖南地委領導的游擊隊發展到800多人,成立了沿江縱隊。民國37年(1948)沿江縱隊發展到2000多人。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劉奎身經百戰,先後9次負傷,可謂九死一生,每次都以驚人的毅力與死神作鬥爭,憑著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地活了下來。“打不死的劉奎”的譽稱,威震皖南
建國後,劉奎先後任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安徽省國防工辦主任、黨委書記,安徽省革命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為安徽省國防工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79年8月1日,劉奎病逝於合肥,享年69歲。
1980年8月1日,安徽省軍區遵照劉奎“回到第二故鄉太平”的遺囑,將骨灰安葬於太平革命烈士陵園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