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屣

倒屣

倒屣,典故名,典出《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倒屣,倒穿著鞋。古人家居,脫鞋席地而坐。客人來到,因急於出迎,以致把鞋穿倒。後以倒屣形容主人熱情迎客。又作“倒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屣
  • 拼音:dǎo xǐ
  • 釋義:急於出迎,把鞋倒穿。熱情迎客
  • 出處:《三國志
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同源典故,用典示例,

詳細釋義

典源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譯文

漢獻帝西遷,王粲也遷到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到王粲,認為他不同常人。當時蔡邕才學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權重,經常車馬滿巷,賓客滿座。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沒有來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進來,年齡很小,身材又矮,滿座的賓客都很吃驚。蔡邕說:“這是王公的孫子,有非凡的才學,我比不上他。我家裡的書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給他。”十七歲時,司徒徵召為僚屬,皇帝又下詔任命為黃門侍郎,由於長安局勢動亂,都沒有到任。後來王粲就到荊州去依附劉表;劉表因為王粲其貌不揚,身體瘦弱,行為又不拘小節,不很看重他。

釋義

倒屣,倒穿著鞋。古人家居,脫鞋席地而坐。客人來到,因急於出迎,以致把鞋穿倒。後以倒屣形容主人熱情迎客。又作“倒履”。

同源典故

倒屐 倒屟 倒屣相迎 倒屣迎 倒迎門屣 倒鳧舄 蔡邕許 迎君倒屣

用典示例

王維輞川別業》:“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魯望》詩:“敲門若我訪,倒屣欣逢迎。”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聯句》曲:“既有當壚,毋勞倒屣,便可投轄。”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吾輩得施為,正好談心花底;蘭友瓜戚,門外不須倒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