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漪

何漢漪,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總工程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漢漪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43年5月
  • 職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總工程師
人物簡介,個人經歷,

人物簡介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總工程師
何漢漪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學家,中共黨員,湖南省浦圻縣人,1943年5月出生,1962-1967年7月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物探系,1968年參加工作。先後在石油部江漢石油管理局任實習員、方法組及生產組長,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南海西部公司任對外合作中方專業代表、副主任工程師、計算中心副經理、副總工程師、總地質師等職。在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任總工程師、總地質師至今。

個人經歷

80年代,他為了克服水網地震施工困難,發明了“非縱多次覆蓋”方法,於1988年獲國家發明獎四等獎;90年代,他研究並發展了我國海上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
(1)研製成“框架式多槍相干組合震源”,解決了海上解析度地震震源能量不足的問題;
(2)分析套用水平疊加處理的優點,研製成“基於不疊加或少疊加”地震資料處理方法;
(3)研究成“聚束濾波”去多次波方法,解決了近道多次波壓制的問題;
(4)研製成“TO道擬合”處理方法,實現了不疊加處理,這項技術現已成為我國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套用這一技術於渤海灣秦皇島32-6油田精細油藏描述,為開發方案的編制和調整提出了可靠的地質模型。為南海西部海域自營勘探油氣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將石油地質基本理論與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方法巧妙地結合起來,集成新的勘探思路,提出“鶯歌海盆地廣泛發育的底辟活動是油氣成藏的主控因素;底闢作用形成背斜構造,並成為油氣運移主要通道,深層生成的油氣以垂直運移為主,並可望在淺層成藏”,在這一觀點指導下,勘探評價了東方1-1氣田,僅用5口井,就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000億m3,繼而發現並評價了樂東22-1、樂東15-1等氣田,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600多億m3,形成南海西部海域自營勘探油氣發現高峰。在推廣發展我國海上多波地震方面,經他深入研究很快形成了我國海上多波地震資料系統,並取得國家軟體著作權,解決了轉換波速度分析,共轉換點道集,轉換波DMO,轉換波靜校正等一系列技術問題。還研究、推廣了全三維可視化解釋技術,提高了三維地震資料解釋水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