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是對代從師生口耳相傳,最終以通行字型——隸書寫定的儒家經典的總稱。

今文經書有: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氏《易》、大小夏侯氏《書》、歐陽氏《書》、《魯詩》、《齊詩》、《韓詩》、高堂生士禮》、《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春秋鄒氏傳》、《春秋夾氏傳》、《齊論語》、《魯論語》、長孫氏《孝經》、江氏《孝經》、後氏《孝經》和翼氏《孝經》。這些經書在傳承關係中有的亡佚了,有的與古文經綜合,有的仍然存世。

以今文經為基礎,出現了漢代的今文經學。有漢一代與古文經學攻訐不斷,直到東漢末年鄭玄綜合今、古文注經。到了清代晚期,今文經學曾一度復興,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所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今文經
  • 朝代:秦漢
  • 字型:隸書
  • 領域:考古
介紹,經典,《周易》,《尚書》,《詩經》,《禮經》,《春秋》,《論語》,《孝經》,勒刻石經,

介紹

今文經是以通行的隸書記載的經書。如魯、齊、韓三家的《詩經》、公羊 、 穀梁傳的《春秋》等。
東漢《公羊傳》磚刻東漢《公羊傳》磚刻
秦始皇焚書坑儒,原只為禁絕民間之議論,是一個思想控制之政策,而非出於學派壟斷之謀,因此民間固無藏書,但官方所藏仍多,可是在隨後項羽火燒鹹陽之際,就連秦官方之先秦藏書亦為焚毀,於是儒家經典與儒學的傳播同時消失。
西漢自惠帝起,開始重視儒家經典,派人四處訪求老儒,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將老儒背誦的經典本文和解釋記錄下來,一一寫成書,如《尚書》出自於伏生,《禮》出自於高堂生,《春秋公羊傳》出於公羊氏和胡毋生。因為這些經典都是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寫下來的,故稱為今文經,傳授今文經的學說叫今文經學
郭沫若中國史稿》這樣論述:“ 西漢初年,政府在京城設立太學、教授《五經》……這些經書為了講授便利,都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改寫,所以叫做‘今文經’。”
西漢立國之初,少數耆老開始講學,而儒家經典也在口耳傳授之際以漢代通行的隸書體文字寫成,若干儒學大家也開始在西漢政府中得立為學官,其中,與今文經學之興起有關的經學博士官,在漢文帝時立有三位,是傳《詩經》的博士申培公韓嬰,及傳授《書經》的伏勝的弟子歐陽生;景帝時,又設了三個博士官:《詩》博士轅固生、《春秋》博士董仲舒及胡毋生。此時,《詩》有三家,《春秋》有兩家,《書》有一家。到了漢武帝建元五年春,援公孫弘之建議,置《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於是增加《禮》經博士官及易經博士官,又依董仲舒之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至此,儒家經學的研究遂成為西漢官方所重的唯一學術傳統。這些被設為博士官的諸學者,都是在師承傳授下的經學研究,其所依之典籍為西漢文字新編之儒經,故可稱為今文經學。
武帝時,公孫弘又建議博士官可收弟子五十名,同享利祿,而兩漢之際,《五經》博士官數及弟子人數皆不斷增加,幾乎就是一個擁有政治勢力的學術團體。他們在對經學解釋及對政府體制、政策之意見上,形成了特殊的觀點,與後來發展出的另一批古文經學研究者的觀點多有不同,兩派較競,造成了兩漢學術史上重要的今、古文經學之爭的歷史局面。

經典

《周易》

今文經學傳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氏《易》。
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
秦代不禁《周易》,漢代最先出現,田何傳之,漢宣、元之際,有施讐、孟喜梁丘賀三家。其中孟喜自稱“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以陰陽災異解說《周易》。

《尚書》

今文經學傳大小夏侯氏《書》、歐陽氏《書》。
伏生伏生
秦代尤禁《詩》、《書》,《詩》可以口授,殘缺不嚴重,但《書》缺略尤多。秦博士伏生於壁中藏《尚書》,漢初存二十八篇,以教齊魯之間。文帝時尋找能治《尚書》的人,因為已經九十餘歲老不能走了,漢漢文帝派晁錯去抄寫今文經。後河間女子獻《太誓》一篇,合二十九篇。後學者遞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歐陽三家。由夏侯勝夏侯建歐陽容傳授。

《詩經》

今文經學傳《魯詩》、《齊詩》、《韓詩》。
《韓詩外傳》《韓詩外傳》
《魯詩》由申培公傳授,《齊詩》由轅固生傳授,《韓詩》由韓嬰傳授。其中,《齊詩》喜引讖緯之學解《詩》。自《毛詩》出,三家《詩》漸亡佚。僅存《韓詩外傳》,已經不是原貌。

《禮經》

今文經學傳高堂生士禮》。
武威漢簡《儀禮》武威漢簡《儀禮》
《士禮》由高堂生傳授,就是今存的《儀禮》。

《春秋》

今文經學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春秋鄒氏傳》、《春秋夾氏傳》。
今存公羊高傳《公羊傳》及穀梁赤傳《榖梁傳》。
《公羊傳》對後世影響頗大,並直接影響了清末的資產階級。其“大一統”說、“三世說”、“通三統”說、以《春秋當新王說、《春秋》改制說、寓褒貶說、“素王”說對後世儒學影響很大。《榖梁傳》強調“尊王”,強調禮樂教化、仁德之治,重視封建宗法對社會的聯繫。
鄭玄在《六藝論》中認為:“《左氏》(左氏傳是古文經)善於禮,《公羊》善於讖,《榖梁》善於經。”
敦煌藏經洞唐寫本《榖梁傳》敦煌藏經洞唐寫本《榖梁傳》

《論語》

今文經學傳《齊論語》、《魯論語》。
日本藏唐鈔本《論語》日本藏唐鈔本《論語》
《齊論》由王吉傳授,《魯論》由夏侯勝傳授。
後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以《魯論》為基礎,合《魯論》《齊論》為一,稱“張侯論”。東漢末鄭玄又以“張侯論”為底本,參照《齊論》、《古論》(古論語是古文經)作《論語注》,遂為《論語》定本。

《孝經》

今文經學傳長孫氏《孝經》、江氏《孝經》、後氏《孝經》、翼氏《孝經》。
唐寫本《孝經鄭氏解》唐寫本《孝經鄭氏解》
長孫氏,失其名,江氏即江翁,後氏即後倉,翼氏即翼奉

勒刻石經

熹平石經《春秋公羊》殘石熹平石經《春秋公羊》殘石
東漢熹平四年(175年),議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得到漢靈帝的許可。於是,參校諸體文字的經書,由蔡邕等隸書書丹,鐫刻四十六碑,立於洛陽城南的開陽門外太學講堂(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壋村)前,世稱“熹平石經”。經王國維考證,石經包括《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並《公羊》、《論語》二傳,都是今文經書。除《論語》外,皆當時學官所立。
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其中,《易》、《書》、《禮》三經校記不存,無可考。《詩》用魯詩本,有齊、韓兩家異字。《公羊傳》用嚴氏本,有顏氏異字。《論語》用某本,有盍、毛、包、周諸家異字。共約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這對糾正俗儒的穿鑿附會,臆造別字,維護文字的統一,起了積極作用。今石碑已毀,有殘石出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