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遺址(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

屈家嶺遺址

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

該遺址是一處以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具有許多獨特的特徵,屈家嶺文化因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其年代距今約5300—4600年。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表明這裡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

1988年1月13日,屈家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0月18日,屈家嶺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2年1月,入選“湖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150項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屈家嶺遺址
  • 地理位置: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3-0194-5-14  
歷史沿革,遺址簡介,發掘過程,旅遊信息,文化特點,農耕,生產工具,生活用器,房屋建築,手工業,墓葬,文物遺存,科研成果,研究價值,所獲榮譽,保護措施,

歷史沿革

1954年冬季,五三農墾工人大興水利,開挖石龍乾渠。當工人們挖到屈家嶺村附近時,無意挖出了大量陶器,農墾工人立即停止挖渠,當時參與工程建設的文物考古隊隊長王勁,將遺址情況上報文物考古部門。
1956年,屈家嶺遺址考古發掘面積達858平方米,開探方197個,出土各類文物900餘件。
2017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2023年4月18日,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授牌。

遺址簡介

屈家嶺文化因與其它文化相比具備特有的文化特徵,屬於一個新的文化系統,因此將這種文化定名為“屈家嶺文化”。中國科學院為此出了專著《京山屈家嶺》
遺址發現於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隊兩次發掘,出土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殼陶器、彩繪陶器和彩繪紡綸,說明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地區已具有較高水平的燒陶技術和紡織手工業。
屈家嶺遺址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是長江流域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為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之一,也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屈家嶺文化遺址為國家公布的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家嶺遺址是研究長江流域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標誌性大遺址之一,對於研究中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掘過程

屈家嶺遺址於1954年配合石龍過江水庫工程調查時發現,1955年、1956~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分別對其進行了第一、二次發掘,初步了解了遺址的文化內涵,並在發掘報告《京山屈家嶺》中首次提出“屈家嶺文化”的命名。
1954年冬,為了解決墾區排灌問題,在修建石龍過江水庫之後開始了水庫乾渠的建設,當乾渠修至屈家嶺村古柏樹附近時,挖出了大量紅燒土、陶器和石器。
1955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指導下,石龍過江水庫指揮部文物工作隊進行了搶救性試掘,發現遺址的文化遺存屬新石器時代新的文化系統。
1956年6月至1957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進行了以探索長江中游史前考古學文化為目的的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共挖探方197個,發掘面積858平方米。這次發掘材料經整理後發表了屈家嶺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編成《京山屈家嶺》一書,並正式將這一特有文化命名為“屈家嶺文化”。
1989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博物館聯合,在該遺址的北部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87.5平方米,這次發掘新發現了屈家嶺遺址早期文化。
屈家嶺文化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遺址而得名。其年代上承大溪文化末期,下接石家河早期,相當於公元前3500年至屈家嶺古代城址前2600年之間。
屈家嶺遺址(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
屈家嶺遺址出土長江中游最早的粟遺存
2022年5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崔劍鋒教授團隊最新研究表明,屈家嶺遺址發現的黑彩陶是國內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屈家嶺先民已掌握這一陶器燒造技術,這將中國高溫黑釉技術史至少提前1000年。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100至4500年,陶器普遍使用快輪製作技術;多泥質黑、灰陶;流行弦紋、鏤孔等裝飾。

旅遊信息

屈家嶺遺址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是長江流域第一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也是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之一,長江中游地區的稻作遺存最早即發現於該遺址。地處湖北省京山市西南部,大洪山南麓與江漢平原的交接地帶,北倚連綿起伏的太子山,西南是地勢平坦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
屈家嶺文化遺址

文化特點

農耕

屈家嶺遺址的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在紅燒土建築遺蹟中保存有密結成層的大量稻穀殼和稻莖,經鑑別,屬大粒粳型稻。
屈家嶺文化證明中國是亞洲稻的原產地之一,屈家嶺遺址的稻作遺存是長江中游第一次發現史前的稻作遺存,屈家嶺遺址還發現了長江中游最早的粟遺存,水稻種植農業是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地區史前文化的主要成分,屈家嶺遺址中,多次發現過炭化稻穀凝塊和燒焦的稻粒,說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發源地之一,對於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石器時期的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改造自然生物,並把它們馴化成家畜和農作物,這便產生了農耕文明。屈家嶺遺址在前期發掘中發現的第一批人工稻穀遺存,與現在長江流域所種植的水稻已經非常接近,因此很快便確立了其悠久的農耕文明,也重新修正了中華文明起源黃河流域的起源論,確定了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屈家嶺文化是長江中游流域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發現使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再僅限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同樣是重要發祥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

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農業生產工具最多。早期石器有斧、、刀、鑿等,代表性器物為磨製較粗糙的大型柱狀石斧和大型的黑灰陶紡輪。晚期的石器,代表性器物有中小型上窄下寬的長方形石斧、斜弧形石鐮、長方形扁薄有孔石鏟、樹葉形石鏃、石矛和多種小型工具。彩陶紡輪,質地軟,在橙黃色陶胎上施紅褐或黑色彩繪,或用弧線構成旋渦紋,或用弧線、直線橫豎對稱排列,或用對角間以卵點等,彩紋圖案多樣。彩陶紡輪是屈家嶺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生產工具。

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均為陶器。早期以黑陶為主,灰陶次之。主要器形有圈足甑、薄胎黑陶小鼎、蛋殼黑陶杯、有領罐、朱繪紋黑陶罐、曲腹杯、圈足碗、弧腹缽、壺形器、三足碟、圈紐器蓋等。彩陶多厚胎,出現個別仰韶文化風格的彩陶片。還發現陶環、陶球和陶雞、陶羊等紅陶小動物模型及玉飾等。晚期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器形有鍋、甑、鼎、碗、缽、豆、杯、碟、罐、壺形器、盂型器、器蓋等,出現了蛋殼彩陶器皿及大型缸形器、筒形器等。薄如蛋殼的彩陶器皿,表現了屈家嶺文化的制陶工藝特色和技術水平,主要有碗、杯兩種,胎壁僅為0.1~0.2厘米,橙黃色胎施黑衣或橙紅衣,上繪紅黑二種彩色。陶杯彩繪於器內口沿上,陶碗彩繪於器表外,少數內外器表都施彩。雙弧腹的卷邊高扁足鼎、圈足碗、高圈足豆是這一文化陶器的典型特徵。其他代表性器物還有長頸扁腹高圈足壺形器、高圈足杯、陶罐、大型陶鍋、陶缸以及彩陶環、彩陶球、紅陶小動物等。器蓋的套用比較普遍,已出現有榫器蓋。

房屋建築

屈家嶺文化的住房多屬方形、長方形的地面建築。一般築牆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摻加燒土碎塊培築牆壁。居住面下部鋪墊紅燒土塊或黃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塗抹細泥並經燒烤。在室內中部或偏一角處築火塘,有的火塘附近還遺留保存火種的陶罐。室內的柱洞大體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墊實,起著柱礎的作用。單間房屋的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現了以隔牆分間的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個大門的里外套間式房子;有的是長方形雙間、多間的連間式房子,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其隔牆上無門或還設門相通,甚至有多達二、三十間成排相連的。青龍泉的一座雙間式大房子,南北總長14米,東西寬5.6米,室內面積合計70多平方米。這種隔牆連間式住房,形式新穎,建築結構有了明顯進步。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產生的。
房屋為紅燒土地面建築,保存較好的一處晚期房屋基址,北面為長方形燒土台子,東西長 8.9米,南北寬6.62米,高0.55米,兩側各有對稱柱穴 4個。南面有低於台子的紅燒土面,南北寬7.38米、東西殘長 5米,厚約 0.1米,上有大小不一的柱穴16個。
屈家嶺遺址(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
屈家嶺遺址周邊
房址內未見生活設施和生活用器,應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早期灰坑均為圓筒狀,直徑 為1.9~2米,深 1.5~1.8米,平底。已發現 3座墓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兩種。早期墓內隨葬器物 5件,小陶鼎4,圈足器1;晚期的兩座墓無隨葬器物。

手工業

屈家嶺文化氏族酷愛藝術,彩繪和造型藝術水平較高。他們在與南北原始文化交融中,創造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燒造出胎體薄如蛋殼的彩陶,其製作和燒造技術水平之高,讓人驚嘆。屈家嶺文化中的陶雞、陶羊、陶獸等造型工藝品,反映了先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
制陶工藝特色和技術水平,主要有碗、杯兩種,胎壁僅為0.1~0.2厘米,橙黃色胎施黑衣或橙紅衣,上繪紅黑二種彩色。陶杯彩繪於器內口沿上,陶碗彩繪於器表外,少數內外器表都施彩。雙弧腹的卷邊高扁足鼎、圈足碗、高圈足豆是這一文化陶器的典型特徵。其他代表性器物還有長頸扁腹高圈足壺形器、高圈足杯、陶罐、大型陶鍋、陶缸以及彩陶環、彩陶球、紅陶小動物等。器蓋的套用比較普遍,已出現有榫器蓋。
屈家嶺遺址(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
屈家嶺文化彩陶壺

墓葬

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墓為主。成人墓多集中於氏族公共墓地,多單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側門齒的現象。小孩墓多圓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個陶碗上對扣一陶盆或用兩個陶碗對扣。

文物遺存

從遺址中可發現屈家嶺文化稻作的痕跡,動物方面有雞、羊、狗、豬等遺留,出土的大量陶紡輪證明其紡織甚為發達。建築方面,燒土塊作為建材已十分成熟。此外發現大量墓葬建築,多有陶器隨葬。陶器繼承大溪文化的圈足器,但有更多的鼎器。
早期遺存主要特點是,石器磨製較為粗糙,許多石器的邊緣常有打琢痕跡。陶製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紡輪頗有代表性。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較發達,其中朱繪黑陶最具特徵。彩陶多為厚胎,有些紋飾具有仰韶文化的風格。
中期是屈家嶺文化的鼎盛時期,分布範圍最廣,代表性遺存有:屈家嶺遺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龍泉遺址中層,宜都紅花套遺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等。這一期的房屋發現較多,工具以石器為主,磨製較早期精細,陶製工具較少,以彩陶紡輪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數量很少。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長頸扁腹壺等。彩陶數量增多,彩殼蛋陶是屈家嶺文化的代表。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鍋、缸形器皿等,與中原地區的廟底溝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徵。
屈家嶺遺址(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
屈家嶺遺址出土陶器
晚期的主要遺址有:天門石家河遺址下文化層,均縣觀音坪遺址下層等。晚期的石器以長方形石斧、雙孔石刀和有鋌石鏃為代表。彩陶紡輪數量更多,形制變小,有太極圖式和對稱雙弧線中夾斜線彩紋。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紅陶數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鬹)的出現標誌著這一時期的文化已經向青龍泉文化三期過渡。

科研成果

證明中國是世界水稻的原產地
1956年發掘出的500平方米紅燒土中,摻有大量的稻穀殼和水稻莖幹,經中國農科院院長丁穎教授等專家鑑定,這些稻穀屬於粳稻,而且在中國現在來說,都是比較大粒的粳型品種。由此表明,當時馴稻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這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史前稻作遺存,證明中國水稻栽培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推翻了當時世界水稻源於日本、朝鮮、印度等傳統說法,充分證明中國是世界水稻的原產地。同時,改變了中國水稻生產起始於3700年前的舊論斷,把中國水稻的原產期向前推進千年。
距今5800年前屈家嶺稻作農業已比較成熟
2020年12月6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屈家嶺遺址聯合考古隊正式披露,歷時5年的植物考古有了新發現:該遺址出土距今約5600年至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經對這些炭化種子進行碳14年代測定,證明這是長江中游最早的粟遺存,是北方旱作農業傳入這裡的最早證據。屈家嶺遺址還發現一批距今約5800年的炭化稻粒,總計541粒,可見屈家嶺先民的農業結構為以稻為主、粟為輔,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作在此相得益彰。
屈家嶺遺址浮選出炭化植物種子及硬果核殼總計1599粒,經鑑定,確認農作物種子有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盤、33粒粟、27粒小麥及6粒大豆。此外,考古隊從各時期炭化遺存中挑選了16粒農作物種子和2塊木炭標本進行測年。測年材料反映,屈家嶺遺址稻作農業的出現,可追溯到距今約5800年。而且,各時期的水稻基盤形態都具馴化型特徵,表明這裡的稻作農業已達到比較成熟的水平。
屈家嶺遺址(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
屈家嶺遺址出土的炭化粟

研究價值

屈家嶺遺址文化層堆積深厚,文化內涵豐富,是研究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環境狀況的代表性遺址。
其價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研究長江文明起源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屈家嶺文化的起源,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對研究中華民族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二是在研究聚落形態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屈家嶺遺址群中心聚落與周邊聚落的關係及中心聚落內部的分化等,對研究當時原始聚落形態具有重要價值。
三是在研究農業生產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屈家嶺遺址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在屈家嶺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穀遺存,為研究稻穀的起源,研究當時稻作農業生產水平,提供了重要資料。
四是在研究制陶業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屈家嶺文化時期,快輪制陶已得到普及,這是手工業領域的一次重要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五是在研究紡織手工業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彩陶紡輪大量的出現,不僅是原始文化藝術的反映,而且也是紡織手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屈家嶺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一批漩渦紋彩陶紡輪,其中一類被認為是後世太極陰陽魚圖的原型。漩渦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由具體線條刻畫組成,另一種由具體的物化形象,如魚等形象組成。出土的漩渦紋彩陶紡輪中,有一類紋飾布局與後世的太極陰陽魚圖圖案類似,其以中間的圓心為中點,為彩色對稱圖案。據此,考古學界專家推測其為後世太極陰陽魚圖的原型,可能與中國太極起源有關。
屈家嶺遺址對於研究中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表明這裡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也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07年被列為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地。

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被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22年5月,入選2021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2022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保護措施

1988年1月13日,屈家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