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軍指揮部舊址

二十軍指揮部舊址

賀龍率領的第二十軍指揮部舊址位於南昌市子固路85號。院內有兩幢樓房,一幢是二十軍軍部辦公室,另一幢是賀龍的辦公室兼臥室,還有劉伯承、惲代英等的住房。舊址原為中華聖公會宏道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築,1927年7月下旬,賀龍率領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進駐南昌,參加南昌起義,軍指揮部設在宏道堂,部分起義領導人住在宏道堂後小樓寓所,並在此舉行過多次策划起義行動的重要會議,1927年8月1日凌晨,賀龍、劉伯承、周逸群在此指揮了武裝起義。大樓前三樓視窗仍留有當年敵方炮彈彈痕,為起義時激戰景況的實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十軍指揮部舊址
  • 地理位置南昌市
  • 率領者:賀龍
  • 舊址中華聖公會宏道堂
  • 建築風格:中西合璧
  • 內設:豫章民俗博物館
舊址介紹,紀念館介紹,八一南昌起義,相關詞條,

舊址介紹

南昌起義時,賀龍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指揮部,設在南昌市西大街的宏道中學內(現子固路85號)。原是中華聖公會辦的一所教會學校。起義之際正值暑假賀龍率軍借駐於此。這是一座有鐘鼓亭閣的三層樓房,樓上是二十軍參謀人員的辦公室,樓下禮堂是軍部辦公室。穿過後院,有一幢別致的小樓,是賀軍長和參謀長劉伯承的住處。賀龍分別於1927年7月30日下午和31日傍晚,在這裡召開了團以上軍官會議和軍部軍人大會,莊嚴地宣布了跟隨共產黨參加起義的決定,並部署了戰鬥任務。起義戰鬥打響後,賀龍、劉拍承站在指揮部前的台階上,冒著槍林彈雨,直接指揮部隊攻打隔街相距不到200米的敵軍指揮部,站在前樓窗台上指揮戰鬥。這個窗台及其周圍,至今還保留著當年鏖戰的彈痕。1959年1月,賀龍元帥回到這裡,回憶起義的有關史實,並在當年指揮戰鬥的台階上留影。經過多次修繕,賀龍指揮部舊址基本上保持了原貌。1982年,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設“豫章民俗博物館”於其內並對外開放。
二十軍指揮部舊址二十軍指揮部舊址

紀念館介紹

紀念館簡介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即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落於南昌市中山路380號,原為江西大旅社,整棟樓房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轉泥建築,是當年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創建於1956年,是首批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中國國家命名為首批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致力於館藏文物的徵集和研究,不斷豐富館藏文物,同時對總指揮部舊址進行了維修和翻新,對現有陳列進行了更新、改進。運用高科技手段,採用聲、光、電同步進行的大型沙盤模型,真實地反映了當年八一起義的戰鬥過程;運用多媒體影視合成景像,生動地再現了“朱德施計”的故事情節;運用電動圖表、繪畫、雕塑等現代化手段,豐富了整個大廳的陳列內容,新的陳列和復原陳列相結合,更富有生動性和教育性,江澤民總書記在建軍70周年前夕題寫的“軍旗升起的地方”7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石刻作為陳列的序幕,將會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二萬多起義軍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誕生了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嶄新的人民軍隊。
硝煙散盡,至今尚存革命舊址五座: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賀龍指揮部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軍官教育團舊址、朱德舊居。
為了紀念和宣傳這一光輝的歷史,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40多年來,接待觀眾逾1000萬人次。南昌起義暨建軍70周年之際,五座革命舊址經過維修,再現了歷史的光輝;輔助陳列全面更新,充分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展覽手段,極具吸引力、感染力,已達國內一流水平,令人留連忘返。
紀念館布局
位於南昌市老城區中心的洗馬池,中山路西端。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於1924年。
二十軍指揮部舊址二十軍指揮部舊址
旅社大樓外觀呈銀灰色,坐南朝北,主體建築共四層,中部為天井,共有96間房。這棟中西合璧的大樓,在二十年代是南昌首屈一指的建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時,總指揮部就設在這裡。為籌划起義,當時,以賀龍所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第一師司令的名義,包租了整個旅社
1957年,在舊址建立“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紀念館大門臨街而立,門楣上懸掛著陳毅元帥手書“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金匾。一樓,按原貌恢復了當年曾舉行過領導會議的喜慶禮堂。二樓、三樓,辟了四個陳列室、一個題詞紀念室,以及一個大型沙盤模型室。此外,按原貌恢復了周恩來、林伯渠等起義領導人的居室,以及軍事參謀團、警衛連、衛生處的部分住房。
二十軍指揮部舊址
紀念館中,通過大量的照片、圖表、食物和文獻資料,以及電腦程式控制的模型,展現了南昌起義的醞釀、準備、爆發和發展的全過程。
紀念館歷史
1.南昌起義的歷史背景
南昌起義是在1927年國共兩黨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的形勢下爆發的。1924年初國共兩黨建立了統一戰線。5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為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骨幹。 1926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正式師北伐。北伐軍在出師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占領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北伐戰爭的高潮。
北伐戰爭的巨大勝利和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觸動了蔣介石反動派的利益。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悍然發動了反革命政變,成千上萬的革命者倒在血泊之中。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又在武漢宣布分共,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慘遭失敗。
面對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的嚴峻形勢,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革命民眾憤起抗爭。國民黨著名左派人士鄧寅達憤然發表宣言,辭去他在國民黨內擔任的一切職務。
這一時期,江西人民在中共江西地方黨組織的有力領導下,開展了多次聲勢浩大的反蔣鬥爭,工農運動蓬勃發展。這是民眾書寫的反蔣標語和反蔣示威中張貼的漫畫
2.南昌起義的醞釀與決定
革命的失敗,使中共中央認識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 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改組,摒棄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7月13日,發表了“中共中央對政局的宣言”,確定了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的總方針。
1927年7月中旬,周恩來同志在軍事部,宣布成立了以聶榮臻為書記的前敵軍委,指示他們前往九江,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開展工作,為起義作好準備。
1927年7月19日,國民黨下令在軍中清黨,加快了我黨在國民黨軍中組織武裝起義的進程。
中央又根據九江同志的建議,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暴動,並指派周恩來代表黨中央領導這次起義,擔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這是前敵委員會委員:李立三、惲代英、彭湃
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準備南昌起義的同時,國民黨武漢政府也加緊了在軍隊中的"清共活動。1927年7月24日,張發通知葉挺,賀龍上廬山召開軍事會議。當時,得知會議內幕的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由廬山趕到九江。在九江甘棠湖的一條小船上與葉挺、賀龍商定:二人不去廬山開會,率領部隊分別於25日和26日乘火車開赴南昌。
1927年7月27日,周恩來來到南昌,住在朱德同志的寓所--花園角2號,與朱德同志共商起義大計。
3.南昌起義的準備及戰鬥經過
1927年7月27日前委成立後,根據準備的情況決定,起義由原定28日晚改為30晚。 1927年7月28日,周恩來來到賀龍指揮部,將起義計畫告訴賀龍並徵求意見,賀龍同志表示堅決擁護黨的決定。周恩來當即以前委的名義任命賀龍為起義軍的總指揮。
二十軍指揮部舊址二十軍指揮部舊址
1927年7月30日,張國燾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來到南昌,前委立即召開會議,會中張國燾指出起義應積極拉攏張發,得到張之同意,否則不可動,
前委一致反對張國燾的意見,認為中國共產黨應站在起義的領導地位,經過二天一夜的激烈爭論,起義的時間決定於1927年8月1日凌晨4點,後由於軍中出現叛徒,起義提前2個小時為凌晨2點舉行。
賀龍部主攻敵軍總指揮部,占領江西省政府,殲滅駐守大營房等地的敵軍和警戒昌北水陸交通要道。
葉挺部圍殲貢院、松柏巷天主堂、新營房、敵衛戌司令部等地的敵軍,攻占敵軍在佑民寺的彈藥庫
朱德部負責軍官教育團駐地附近的警戒工作。
1927年7月31日,朱德同志遵照前委部署,利用他的威望和社會關係,以請客、吃飯、打麻將為名,在大士院32號,牽制了敵人的二名團長和團副,有力地配合了起義的戰鬥。
1927年8月1日凌晨2點,起義部隊二萬餘人,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指揮下,向敵人駐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全城內外響起了一片激烈的槍聲。
戰鬥進行了四個多小時,起義軍完全控制了南昌城,殲滅南昌守敵三千多人,繳獲機槍八百多挺、步槍四千多支、子彈七十多萬發。
戰鬥打的最激烈的是進攻敵軍總指揮部。敵軍的精銳部隊駐紮在這裡,並且早已得到叛徒告密,事先做好了準備。戰鬥打響後,起義軍奮不顧身英勇作戰,賀龍、劉伯承、周逸群等也親臨第一線指揮戰鬥。起義軍很快占領了敵人的軍政首腦機關。那個可恥的叛徒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在攻打敵軍總指揮部的同時,起義軍分別攻占了貢院、松柏巷天主堂、匡廬中學、新營房等地,並且攻占了敵人在佑民寺的彈藥庫。
城外三個四合院式的營房,是當時南昌敵軍的主要駐地有:江西省政府、第五方面軍總指揮部、貢院、松柏巷天主堂等地,共有敵軍六千左右。我軍以打野外、移防等名義駐紮於敵軍駐地附近,甚至與敵軍只有一牆之隔。起義打響後,我軍地以迅速占領敵軍駐地,取得了起義戰鬥的勝利。
4.人民軍隊的誕生
起義勝利後,為了統一指揮,將部隊進行了整編,仍然沿用了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下設有三個軍:11軍、20軍和第9軍。
5.革命委員會的成立及其綱領
1927年8月1日上午,在江西省政府的西華廳,召開了主要由國民黨左派參加的聯席會議。會議所發表的宣言中,全面地闡述了起義的宗旨和綱領。 1927年8月2日,南昌各界民眾數萬人舉行集會,慶祝起義勝利和革命委員會成立。
6.南下轉戰與井岡山會師
1927年8月3日至5日,起義部隊按原定計畫分批撤出南昌,南下廣東。起義軍由南昌出發,沿贛東、閩西,9月下旬到達潮汕地區。準備在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集蓄力量,再次北伐。自古以來,勞師遠征乃兵家之大忌。而且南進途中曾三次分兵,削弱了主力的力量,最終導致了起義軍的失利。 1927年8月底9月初,起義部隊在江西瑞金的壬田和會昌與敵人發生激戰,取得了三戰三捷的勝利。
會昌戰鬥後,部隊返回瑞金做了短暫休息。根據賀龍同志的多次申請,在瑞金的綿江中學賀龍、郭沫若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9 月上旬,部隊進入福建長汀福音醫院的代理院長傅連幛自動組織人員救治起義軍的傷病員。
1927年9月23日、24日,起義軍分別占領了潮州汕頭。革委和總指揮部設在大埔會館,在這裡,南方局書記張太雷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
1927年9月底10月初,起義部隊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圍追堵截下,先後在揭陽汾水一線,潮汕地區和三河壩失利。於是,一部分起義軍在董郎顏昌頤帶領下到達海陸豐,與當地農軍會合,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另一部分起義軍在朱德、陳毅、王爾琢的率領下在贛南一帶開始了艱苦的轉戰。
在轉戰開始時,部隊減員很大,思想混亂。為穩定軍心,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在安遠縣天心與開發軍人大會進行政治動員,使全體官兵重新堅定了革命必勝的信心。
朱德等同志還領導部隊創造性的開展了贛南三整即整紀、整編、整訓,使部隊的整體戰鬥力有顯著的提高。
1928年元月初,朱德率部隊進入湘南宣章地區。1月12日,智取了宜章縣城,發動了著名的“湘南暴動”。
1928年3月,朱德等率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農軍萬餘人,在耒陽擊潰追之敵後,向井岡山進發。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領轉戰千里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的寧岡磐市勝利會師。
1928年5月4日,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南昌起義的火種,迅速燃遍了中國,點燃了各地革命武裝鬥爭的星星之火,這些標有火炬的地方就是曾經發動過起義的地點。
人民軍隊歷經了七十多年的滄桑,發展成為現在一支強大的社會主義國防力量,八一軍旗永發光芒。

八一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 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於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後,瘋狂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企圖用血腥的屠殺消滅革命。由於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忽視掌握軍隊的極端重要性,使絕大部分軍隊都控制在國民黨手中。中國共產黨所能掌握或影響的武裝力量主要集中在國民黨人張發奎統率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中,其中包括賀龍、葉挺等部隊。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嚴重形勢,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在張發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發動軍事暴動,並成立前敵委員會,周恩來任書記。後因發現張發奎已站在汪精衛一邊,中央立即拋棄依賴張發奎的幻想,決定獨立發動反對南京和武漢國民黨政府的軍事行動,即南昌暴動。7月27日,周恩來在南昌召開了有朱德、劉伯承、惲代英、彭湃、葉挺、聶榮臻以及江西黨組織負責人參加的重要會議,成立了以劉伯承為參謀團長,周恩來、葉挺、賀龍為委員的參謀團,下設起義軍總指揮部,由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在中國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2萬餘人,在江西南昌宣布起義。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殲敵3000餘人,繳獲槍枝5000餘支,子彈100萬餘發,大炮數門,占領了南昌城。起義勝利後,成立了由宋慶齡、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25人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通過了《八一起義宣言》等檔案,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新舊軍閥”、“實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號政綱。隨後,根據中共中央的預定計畫,起義部隊於8月3日至6日先後撤離南昌,揮師南下,直奔廣東潮汕地區。這樣做的目的,是準備同富有革命傳統的廣東東江地區農民起義軍匯合,發動土地革命,進軍廣州,恢復廣東革命根據地,並奪取出海口,取得共產國際的援助,重新舉行北伐。起義部隊在江西瑞金、會昌打垮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堵截,然後經過福建的長汀、上杭和廣東的大浦,於9月下旬占領了潮州、汕頭,主力部隊經揭陽向湯坑西進。10月初,西進部隊和留守潮汕的部隊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起義部隊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圍到了海陸豐,與當地的農民武裝匯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率領經贛南、粵北轉入湘南,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黨組織和農民武裝的配合下,在宜章舉行了“年關起義”。由於遭到優勢敵軍的“協剿”,起義部隊和農民武裝撤出湘南,於同年4月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勝利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
南昌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起點
1933年7月11日,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作出決議,規定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並於同年第一次紀念八一建軍節。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