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劇藝社

中華劇藝社為中國民間職業話劇團體,簡稱“中藝”。“皖南事變”後,重慶文化界進步人士紛紛離渝赴香港、延安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劇藝社
  • 簡稱:中藝
  • 人數:30餘人
  • 理事長應雲衛
組成,劇藝社經歷,

組成

“中藝”本身僅有30餘人,其餘則邀請中央電影攝影場及中國電影製片廠等單位的導演、演員以臨時特約形式參加工作。理事會以應雲衛為理事長,理事有陳白塵(兼秘書長)、辛漢文(兼管藝委會)、劉郁民(兼劇務)、賀孟斧陳鯉庭(兼導演)、孟君謀(兼總務)。兼職社員先後有白楊舒繡文張瑞芳等。專職社員先後有趙慧深秦怡等。專職與兼職二者亦時有交叉。

劇藝社經歷

1941年10月至1943年6月,“中藝”共演出14出大戲,其中有陳白塵的《大地回春》和《翼王石達開》,陽翰笙的《天國春秋》,郭沫若的《屈原》和《孔雀膽》,夏衍的《愁城記》和《法西斯細菌》及改編托爾斯泰的《復活》,於伶的《長夜行》,石凌鶴的《戰鬥的女性》,老舍的《面子問題》,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歐陽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果戈理的《欽差大臣》等。由於《屈原》、《天國春秋》等劇以歷史隱喻筆法揭露了投降主義陰謀和分裂罪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中藝”的演出,使重慶戲劇運動進入高潮。 1943年夏至1946年春,“中藝”暫離重慶先去成都公演,繼去樂山、瀘州、自貢、內江巡迴演出,然後重返成都租賃三益公戲院作長期演出,重演《孔雀膽》、《棠棣之花》、《大地回春》、《結婚進行曲》,並排演了夏衍等的《戲劇春秋》、草木皆兵、《離離草》,曹禺的《家》和《北京人》,張駿祥(袁俊)的《美國總統號》,周彥的《桃花扇》等劇。 1946年春,“中藝”重返重慶。4月,演出了陳白塵的新作《升官圖》。這是“中藝”繼《屈原》以後演出效果最為強烈的劇目,也是“中藝”的最後一出新戲。此後,劇社離重慶順江而下,沿途演出,於1947年1月抵上海,7月重演《棠棣之花》,然後宣告解散。 “中藝”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備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迫害與剝削,活動極其困難,名導演賀孟斧、前台主任沈碩甫、社員彭波均因貧病而死。但它堅持奮鬥達6年之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團結抗日、宣傳民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