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琉界溝

中琉界溝

中琉界溝,日本稱為沖縄トラフ(即中琉界溝),也叫沖繩海槽,位於日本九州・南西諸島西方和台灣本島東北方之間,是中國大陸日本的海上分界線,把釣魚台列嶼琉球群島分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此作為與日本的海上邊界,但日本從未承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琉界溝
  • 外文名:沖縄トラフ
  • 也叫:沖繩海槽
  • 地位中國大陸日本的海上分界線
簡介,地理位置,文獻記載,中日劃界,

簡介

中琉界溝,古稱滄溟,亦曰東溟,今稱海槽。漢代稱“東鯷壑”
中琉界溝
並與黑潮流帶重疊,古稱“海河洲”。中琉界溝在華界那邊,由於水深較淺關係,海面呈青綠色。經過東海大陸架的邊緣進入琉球界後,由於琉球海溝的岩石圈擴展而形成的弧後盆地,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因此海面看來呈黑色,因此明清兩代又稱黑水溝、黑水洋、分水洋。

地理位置

沿日本琉球群島東緣向北延伸的深海溝。位於台灣和日本列島之間的菲律賓海中。以沖繩島南約90公里(60哩)處最深,達7,507公尺(24,629呎)。長2,250公里(1,398哩),平均寬度60公里(37哩)。溝底面積約135,000平方公里(52,000平方哩),大多被紅色黏土覆蓋。中琉界溝在西側那邊,由於水深較淺關係,海面呈青綠色。經過東海大陸架的邊緣進入琉球界後,由於琉球海溝岩石圈擴展而形成的弧後盆地,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因此海面看來呈黑色,因此兩代又稱黑水溝黑水洋分水洋

文獻記載

清代自汪楫始開創了“過溝祭海”制度。歷屆冊封使對中琉界溝多有記載和題詠:
郭汝霖《使琉球錄》:“六月二十九日,封王禮畢,守候風汛回國。……十月初九日登舟,……至二十六日,許嚴等來報曰:漸有清水,中國山將望乎?二十七日,果見寧波山。”
夏子陽、王士禎《使琉球錄》:“二十七日,午後過釣魚嶼,次日過黃尾嶼,……連日所過水皆深黑,宛如濁溝積水,或又如靛青色,憶前《使錄補遺》稱:去由滄水入黑水,信哉言矣!十一月二十一日,向曉開洋,……二十九日,隱隱見一船,眾喜謂:有船則去中國不遠,且離黑入滄,必是中國界。”
張學禮《使琉球記》:“六月初九日,浪急風猛,水飛如立,舟中人顛覆嘔逆,呻吟不絕,水色有異,深青如藍。舟子曰:入大洋矣。頃之有白水一線,橫亘南北。舟子曰:過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
汪楫《使琉球雜錄》:“二十五日,……薄暮過郊,或作溝,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禦敵狀,久之始息。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於何辨?曰:懸揣耳。然頃者恰當其處,非臆度也。”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二月十六日癸丑,巳刻封舟自琉球那霸開洋,……二十日丁巳,……船共行二十六更半。是日海水見綠色,夜過溝祭海神。”
周煌《琉球國志略》:“環島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溟與冥通,幽元之義。又曰東溟。琉地固巽方,實符其號。”
周煌從客王文治《渡海吟》:“黑水之溝深似墨,渾沌如游邃;古初元黃不辨乾坤色,那須燃犀更照耀;颯颯陰風戰毛骨,方知中外有分疆;設險惟天界殊域,我聞百川萬派清濁殊於廓。”

中日劃界

中日主張的分界線
2012年9月16日,中國外交部表示,中國政府決定向《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東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劃界案。國家海洋局相關技術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根據中國政府的一貫主張,中國在東海的大陸架自然延伸到沖繩海槽,從中國領海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
韓國主張的大陸架分界線
2012年12月14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代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秘書處提交了東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劃界案。該劃界案指出,地貌與地質特徵表明東海大陸架是中國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沖繩海槽是具有顯著隔斷特點的重要地理單元,是中國東海大陸架延伸的終止。韓國大陸架劃界線也將延伸至沖繩,與中國一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