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是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心
  • ISBN:10位[7020049834]13位[9787020049837]
  • 定價:¥49.00元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6-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我國小說的發展存在著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而在上、中古文言小說表面是獨立發展的背景下,始終存在著一股口傳白話文學的源流。本書從大量的研究中揭示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以及文學史上在小說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小說研究是古代文學學科中比較活躍的一個領域,小說中的幾部經典作品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紅樓夢》等都有專門的學術刊物,斷代研究則有明清小說研究的專刊,這種情形在詩詞、散文研究領域是不多見的。小說研究的這些學術刊物為學者提供了論壇,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平台,多年來支持和幫助了一大批中青年學者,並且正在為小說學術的發展不斷地作出新的貢獻。小說研究領域既然有如此多種的學術刊物,為什麼還要新編一種《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呢?現有的刊物的確不少,但從巨觀來看,它們所形成的研究格局還有不盡合理之處。第一,小說研究不應當完全集中在幾部經典作品上。幾部經典作品是中國古代小說藝術的代表,但並不是中國古代小說歷史的全部,有許多作品的思想藝術算不上一流,但它們存在過,有些還曾經產生過很大的社會效應,或流傳到海外對域外文學產生過深遠影響,把這些作品摒棄在學術視野之外,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第二,文言小說研究和白話小說研究由於歷史的原因,長期處於分離狀態,形成各自獨立的兩個研究領域,這種人為的分家多少割裂了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互動的親緣歷史關係,不利於小說研究的深入。新編這個刊物,就是要把文言和白話打通,讓兩者的研究有一個對話的平台。第三,明清是小說發展的成熟期和鼎盛期,但明清小說不是無源之水,小說有源遠流長的承傳因革的歷史,研究的目光不能僅僅凝聚在明清小說之上,應當通觀歷史,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全局在胸,方能對局部的問題作出正確和深刻的判斷。基於上述幾點認識,我們決定編刊這本涵蓋小說全史和小說各種文體的學術集刊。
我們這個提議立即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熱烈回響,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南開大學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慨然在經費上予以支持,使得這個構想得以轉變成為現實。值此刊物出版之際,我們誠摯地向以上單位致以謝意。
早在十幾年前我們就有編刊《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籌劃,當時曾與國內外部分學者深入交換過意見並達成共識,國內外學者把他們的最新成果寄給我們,錢锺書先生聞之欣然為這個刊物題寫中文和英文刊名。眼看就要成功了,未料到當時聯繫的一家出版社因財力問題把文稿退了回來,這一擱十幾年就過去了。雖然那編定的文稿中的絕大多數文章後來都陸續在國內外的刊上發表了,但我們對文稿的作者和支持我們的學者仍然長期抱著愧疚的心情,尤其愧對熱心為本刊題寫書名的錢鎮書先生。今天,《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能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總算對此事有了一個遲到的交代。讓我們再一次感謝那些支持我們這項事業的學界前輩和學術同行們。

圖書目錄

白話小說由口傳走向書面——台灣版《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前言
唐前“小說”非小說論精怪“人形化”的文化解讀
《中國小說史略》辨證二則
論“毛女”
說“平活”
《清平山堂話本》不是“話本”
明清白話小說中的俗賦及其文學史意義
“死而復生”作為一種小說情節模式 ——以《鬧樊樓務多周勝仙》為中心
論顏之推《冤魂志》 ——六朝志怪小說的性格
漢晉神女下降故事研究
《玄怪》《風續玄怪錄》的版本和作者——重校本《玄怪錄》前言
通過傳奇來看唐代男性的欲望——以愛情類傳奇為中心
試論唐代哲理性敘夢傳奇的主題及表現手法
韓國古籍《太平通載》、《訓世評話》的文獻價值
《三國志演》嘉靖壬午本與葉逢春刊本比較 ——人數變化百例
《三國志演義》版本舉隅
《三國志演義》諸本三系統與黃正甫本的性質
歷史與演義:“赤壁之戰”的實中之虛與虛中之實
《三國演義》的山東地理錯誤與羅貫中籍貫的東原說
韓國對《三國演義》的接受和現代詮釋
疑《水滸傳》與摩尼教信仰有關
通天河通往何處——《西遊記》成立史上的一出
唐僧西行,故事東漸——解讀《西遊記》
論《金瓶梅》中稱謂的敘事功能
別本《二刻拍案驚奇》與《型世言》關係考論
永樂定鼎兩傳:《承運傳》與《續英烈傳》
吳敬樣的六代情——讀吳敬梓詩札記
虞博士小議
《醋葫蘆》:自虐的戲謔與說教
清代小說家魏秀仁著述新考
稀見清末白話小說集殘卷考述
“頒爮斝”與“點犀喬皿”的重新解讀——兼探“攏翠庵品茶”原稿
現代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蔡元培與胡適的紅學之爭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