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賢遺址

遺址面積較大,範圍東至太軍公路西側的土坡,西至上賢梁頂部,北至馬村界溝,南至上賢村南,面積2萬平方公里。遺址距地表深60厘米,文化層厚度2—3厘米左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遺址地層斷面多灰坑,地面散存繩紋灰陶片。採集到的標本有石斧、石削、陶鬲、灰陶片、紅陶片等。遺址東部多是灰坑,發現陶窯址兩處。西部為山坡地帶,有穴居房屋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賢遺址
  • 時代:新石器
  • 地址文水縣城南9公里上賢村
  • 級別:省保
基本信息,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

上賢遺址(第一批省保)
時代:新石器
地址:文水縣城南9公里上賢村

基本介紹

遺址面積較大,範圍東至太軍公路西側的土坡,西至上賢梁頂部,北至馬村界溝,南至上賢村南,面積2萬平方公里。遺址距地表深60厘米,文化層厚度2—3厘米左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遺址地層斷面多灰坑,地面散存繩紋灰陶片。採集到的標本有石斧、石削、陶鬲、灰陶片、紅陶片等。遺址東部多是灰坑,發現陶窯址兩處。西部為山坡地帶,有穴居房屋遺蹟。
據考證,早在公元6000年,上賢村就有人類在此棲息、繁衍、生存、發展。文水縣文物部門測定上賢村遺址屬龍山文化。1965年山西省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目前在上賢村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器,製作都非常精美。
在上賢村村口,有棵距今1000多年的古槐樹,據說李自成曾在此樹上拴過馬。關於李自成的傳說在上賢村還有許多,最讓人充滿遐想的是闖王藏寶。傳說李自成兵敗回陝西,路經上賢村,為了減輕負擔,李自成決定將隨身攜帶的一些寶物埋藏起來,以備將來之用。因此他派人在上賢村的梵安寺周圍將寶物埋在距此不遠的密林深處。並在梵安寺塔上留下一個記號,這一記號如今還刻在塔上,像一個人的手一樣指向遠方。
上賢村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就是梵安寺塔了,這一座塔建於唐高宗顯慶年間,是唐李信為祭祀其母所修建的。該塔為閣樓式磚塔,塔高45米。塔底發現有地宮、隧道等。奇特的是這座塔沒有塔基,也沒有塔尖,中間空洞如煙囪。據說只有木製的旋梯通往塔頂的小廟裡。這座塔據考證是一座套塔,也就是說在這座塔中間還有一座小塔,民間傳說是宋朝皇帝為了鎮住唐朝的龍脈,後建一座塔作為鎮塔。
圍繞梵安寺塔,目前上賢村村委會投資680萬元,恢復了梵安寺周圍的一些古建築。並以此為主體,形成文化休閒旅遊廣場和生態旅遊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